新常态下的党群关系与党的群众工作研究

2016-03-03 01:33张燕玲
关键词:常态党员干部利益

张燕玲,樊 朦

(1.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政治与法律研究所,西安 710065;2.西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54)



新常态下的党群关系与党的群众工作研究

张燕玲1,樊 朦2

(1.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政治与法律研究所,西安 710065;2.西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54)

新常态下,党群关系仍然是影响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关系范畴。党群关系始终处在矛盾变化之中,需要我们立足新常态,以新的视角去透析新变化,以新的方法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利益格局和利益矛盾,是影响党群关系的根本问题,决定了党群关系的总体走向。可见,当前改善党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具备良好的思想共识和社会基础。

新常态;党群关系;党的群众工作

在党的建设历程中,党与人民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当前,各项改革正往深水区、攻坚期推进,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利益矛盾持续增多,与之相应的,党群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在持续积累,使党的群众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列宁曾指出:“无产阶级政党不仅要善于领导自己的党,而且要善于在这些群众走向和转向新立场的过程中领导他们。”[1]201新常态下,党的群众工作只有与时俱进,与实践要求合拍,才能真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党群关系和谐发展。

一、以新视角透析党群关系的新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必然要求全党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乃至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上进行相应的转变,以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那么,新常态下的党群关系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呢?

(一)群众的时代范畴

群众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开放的概念。重申这个概念是基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对群众理解的偏颇以及现今一些党员干部对群众的理解还不到位。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许多干部愿意到农村、工厂去工作,不愿到机关和学校去工作,认为只有在农村、在工厂里工作的人才是群众,做群众工作就是为他们工作。而军队的工作、党的工作等都不是群众工作,为干部工作就更不用说了。这种理解其实是将群众工作的群众狭隘化了。

在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中,“群众”具有特殊指向,是所有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的人。在阶级社会中,指一切起进步作用的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断言: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群众队伍必将不断扩大,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在依靠无产阶级的基础上,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2]294列宁曾批评患有“左派”幼稚病的共产党员,指出:“只靠共产党员的双手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幼稚的,十分幼稚的想法。共产党是由先进分子组成的,但是在人民群众中,我们到底是沧海一粟。”[1]682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就讲过:“为干部也完全是为群众,因为只有经过干部,才能去教育群众,指导群众。”[3]274我们的一切工作同志,都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各种机关部门的工作同志,都是来自人民群众中而又为群众,也就是为自己而工作的。这启示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如何来正确对待不同部门和机关的群众,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农村或企业,我们党员干部也是群众。对“群众”范畴的认识明确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能不断适应国际国内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始终保持党组织与全体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不是一个空口号,而是真正把党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近年来,党中央强调要建立党内关怀与帮扶体系,从思想上关怀尊重党员,从工作上支持帮助党员,从生活上爱护帮扶党员,正是党内群众路线的一种体现。

(二)长期执政条件下的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提出并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的重大贡献,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创造。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了群众路线的系列观点,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131并提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向群众负责、向群众学习、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等思想,将之写入党章。由此,群众路线作为成熟的理论形态在党内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确立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刻阐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明确党只是一个顺应民心、体察民意的领导者和领路人。党的十八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其中,两个一切强调的是党的最根本的群众观点;一来一去,强调的是党领导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和主要途径,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党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目的。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是党的群众路线发挥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方法,是我们党与群众同甘苦、共命运的具体体现,是一个无限循环且不断发展的过程。党的群众路线开辟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凝聚着深厚的中国智慧。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一根红线贯穿于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全过程,但为什么党群关系在今天却成为一个问题呢?这里的关键是长期执政。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历史条件和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党领导市场经济潜在地脱离群众危险比领导计划经济时更大;执政条件下,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阶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点,使人民群众自身及其利益要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执政条件下,党群干群关系有了新特点,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四风”问题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的这些变化,迫切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

(三)党群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首先,党群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点是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党群关系与群众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流动的、鲜活的理论范畴与实践关系,群众路线正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和丰富发展的,无论世情、国情、党情如何变化,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内核及其精神实质都不会变。这就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密切党群关系的理念、方式方法、实践路径等。

其次,党群关系的实质是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我们党执政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群众。邓小平同志曾对执政党作过科学定位:“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时期完成特定任务的工具。”[4]党群关系从字面理解是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但实际却反映了执政党与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在权力的实际运行中,代表党执政的领导干部掌握着国家权利的使用权和社会公共资源的支配权,因此,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领导干部是党群利益关系中的主要方面,决定着党群、干群矛盾的紧张程度。密切党群关系,就要正确处理好党员干部与公共权力的关系,围绕权力运行与权力监督,构建党员干部为人民用好权的体制机制。

最后,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是不断密切党群关系,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是201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央党校省部班学员座谈会上对党群关系的一个理论创新。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指向,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视并及时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在实践中,群众路线的实现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2013年,党中央部署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融入了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传统法宝的继承弘扬,体现了我们党在深刻变化的执政环境中的战略考量,在实践中取得了人民满意、人民受益的良好效果。同时,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和创新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具体的实践路径。比如,更多地运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在各项决策中更多地体现民众意愿,等等。

二、新常态下党群关系的新走向

新常态下,党群关系的走向总体表现为:党群关系的基本面趋好,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向和变化。这是因为,以人为本全面深化改革,注重提升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纠正了地方政府唯GDP论的硬发展观造成的民生虚位;党中央强力反四风、重拳反腐败,扭转了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致使的民心流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社会思潮,改善了多元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冲击引发的民意散化;通过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政党改革牵动党群关系改善的愿望和作为空前加强;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受到尊重、自身权益得到重视和改善,对党的认同度与信任度增强。但是,不可否认,党群关系仍面临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党群关系正经历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巨大冲击,主要表现在:

(一)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利益格局和利益矛盾是影响党群关系的根本问题

马克思曾指出:“人类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8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物质利益原则基础之上,这也决定了利益机制在人民行为向导中起决定作用。可以说,党群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关系,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利益是影响和制约党群关系的根本。利益矛盾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从两方面损害了党群关系:一方面,一部分利益主体的不当逐利行为在损害群众利益的同时,也对党群关系造成了损害;另一方面,一部分党性意识薄弱的干部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大行权力寻租之道,人民群众极为不满,使党群关系产生了裂痕。

(二)妥善解决民生问题,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的迫切要求

民生是执政党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党群关系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归根结底是党和政府对于关系人民群众生存发展以及重大利益关切的投入未能得到有效满足。群众如果感受不到党和政府带来的生产、生活上的照料与关怀,对于党执政的合法性质疑也会成为必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是一句空话,需要以具体的、实在的民生利益为载体。在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的过程中,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切实的物质福利,而且伴随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水平的提升,使人民群众的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精神生活不断丰富。

(三)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所在

党的基层组织是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政策、实施有效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而党的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开展工作的主体力量。党的基层组织扎根于群众之中,党的基层干部活动于群众之中,与群众的接触最广泛、最直接、最深刻。因此,基层干部的作风是否优良,直接影响着党与人民的关系。当前,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考验非常严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新常态下基层党的建设认识不足,群众的自主意识、维权意识大幅增强,群众工作的领域也大幅扩展;二是在利益多元格局中,一些党员干部滋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消极腐败现象不断滋长;三是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新常态下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正确处理群众矛盾的能力有待提高。

(四)互联网对密切党群关系的作用和影响日益突出

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网民总量已达近7亿,网络普及率为50.3%。可见,互联网开创了党与群众沟通的新环境、新渠道和新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党与群众单一式的、自上而下的沟通方式,使群众表达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即时性与积聚性的特点,这既为密切党群关系创造了机遇,又使党群关系面临许多新挑战。从“躲猫猫”“表叔”“房媳”“魏泽西”等日益频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来看,网络、虚拟社会中反映出的党群、干群矛盾,往往比现实中来得更为激烈、尖锐。一些失真、恶意煽动起来的公众情绪对党群关系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三、新常态下密切党群关系的新路径

2016年,我们在陕西省9个省级机关部门、10个西安市属政府部门对于新常态下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党员干部通过实际工作和政绩获得群众、社会认同的愿望强烈是提升党员干部的行政执行力的主要因素。可见,当前改善党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具备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共识。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是做好新常态下群众工作的根本

做好新常态下的群众工作,关键是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事业观。当前影响党群关系的突出问题,表象复杂,成因不同,但归根结底就在于党的一些干部没有从思想上弄清楚: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怎样才能用好权等问题。权力具有两重性:如果与人民结合在一起,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工具;如果与个人结合在一起,就只能是为自己谋私利的特权。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原因,如果党的干部违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违背权力和政绩的公共本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自己谋私利,这不仅是对党和人民的背叛、对权力和职责的亵渎,而且必然给自己招致恶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强调:一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和实现的,都是属于人民的;二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在全国执政掌权的,共产党和领导干部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三是我们所有党员和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决不允许搞任何形式的以权谋私。

(二)以社会公正为目的整合各方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核心

利益与资源分配的问题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其根本原因在于人自身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因此,解决人们在利益实现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尽可能满足人们对利益对象的占有和消耗,提升利益对象的有效供给水平。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始终关怀并且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才使得广大群众始终团结在党的周围,不离不弃。可见,和谐的党群关系要靠发展,只有通过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需求,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支持党。首先,通过发展生产力使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当代中国之所以仍存在很多经济利益冲突、经济利益矛盾,根源就是生产力水平不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必须把“蛋糕”做大,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才能使我们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贫困、住房、就业、教育等问题时处于主动地位,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普遍受益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类矛盾和冲突。其次,必须高度重视公共利益问题,改善利益客体短缺的状况。利益客体是利益的物质载体,不发展生产力、提高利益客体的有效供给,就不可能实现利益和谐。必须看到,党群关系的实质是以群众的利益为纽带的利益互动关系,只有充分考虑公共利益而不是优先考虑执政党利益,才能在多元利益格局中实现党群关系的和谐发展。最后,构建合理公正的利益补偿机制,形成正确的利益导向和平衡机制,使利益受损的弱势群体得到应有补偿。比如扩大医保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缓解就业压力、重视低收入等特殊群体的利益,等等。这对于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是改善党群关系的关键

作风建设是个大文章,既包括党性和党的宗旨的要求,又包括具体的体制和机制约束。党的十八大开启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作风建设收到显著成效,赢得了党心民心。但也要看到,某些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存在不符合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的突出问题。群众对党的作风建设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党员特别是身边领导干部的表现和作为加以判断的。在这方面,存在于少数党员干部中的“四风”问题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习近平总书记说:“作风建设已经采取的措施、形成的机制要扎根落地,已经取得的成效要巩固发展,关键是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5]今天,我们用作风建设汇集人民群众改革创业的能量,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注重法治思维和方法抓作风,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一方面,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要把作风建设的要求上升为具体制度。实践表明,端正党风的关键在于建章立制,发挥制度和机制的可靠保障作用,通过建立和巩固一套长效机制,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实行管理与监督。另一方面,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要把作风建设当作党建日常工作常抓不懈。作风问题特别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因此要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重视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度,下大力气解决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制度多、落实少、庸俗化、走过场问题。要把作风建设纳入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之中,设置如基尼系数、信访数量、群体性突发事件和集体上访事件发生率、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群众对干部作风的满意度等指标,真正让广大群众参与到本地区干部政绩和工作作风的评议,用科学的考核指挥棒推动作风转变,切实改善党群关系。

(四)优化基层组织服务群众工作模式,提升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水平,是新常态下密切党群关系的重点

党的基层组织处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沿阵地,作为党全部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必须摆脱传统的过分依赖行政权力的领导方式,转而以非权力的影响力在引导中带领群众,在示范中组织群众,在服务中凝聚群众,这才是汇集强大民心民力的来源。一是要提供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服务。根据群众对公共服务诉求的变化,适时调整服务群众的目标和任务,确保能迎合群众的需求。二是实行网格化管理。把群众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凸显服务群众“面对面”的特点。三是提高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在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机制,对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进行预判,并制定相应的举措,维护好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党员干部是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源头活水。在实践层面,党群关系主要体现为干群关系。这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必须切实增强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在实践中贯彻好群众路线。一是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建立一系列能使党的各级领导与人民群众直接对话、相互联系的制度,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二是增强基层党员队伍服务群众的技能。尤其要加强对社会治理、社区服务、宣传教育、维护稳定等方面的重点培训和集中轮训。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下,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具备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应对危机的能力,有的放矢地促进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三是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服务群众责任重大,不少基层干部因为长期超负荷工作,身心极度疲惫,精力严重透支,迫切需要建立党员干部的支持和关爱体系,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全体党员之中。

[1]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4]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5] 习近平.在指导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ED/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5-9.

[责任编辑 朱小琴]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and Mass Work of the Party in the New Normal

ZHANG Yan-ling1, FANG Meng2

(1.ResearchInstituteforPoliticalScienceandLaw,ShaanxiAcademyofSocialSciences,Xi’an710065,China;2.SchoolofMarxism,Xi’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710054,China)

The ever-changing and contradicting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has been greatly affecting social development. New methods from fresh perspectives are needed in the mass work of the Party in the new normal. The structure and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the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reforms essentially affect and determine the overall trend of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Therefore, improving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is the social basis of the present mass work of the Party.

the new normal;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mass work of the Party

2016-04-22

2016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青年专项研究课题:新常态下的党群关系与党的群众工作研究(16QN01)阶段性成果。

张燕玲(1982—),女,河南新乡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法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党建、政治学研究; 樊朦(1988—),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D261.1

A

1008-777X(2016)05-0124-05

猜你喜欢
常态党员干部利益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党员干部要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