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中学陪读现象思考

2016-03-03 08:42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
学苑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小孩子女中学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 尹 欢

城区中学陪读现象思考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尹欢

目前,中国很多中学周围形成了一股陪读潮,本文立足这一现象,对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影响进行分析,并总结了相关策略,以期能对当前陪读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并作出积极的反应。

城区中学陪读思考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家长“陪读”。陪读是指父母针对子女学业而以子女为中心在学校周边租房安家所进行的学业和生活上的陪护,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态。近年来,陪读已成为一种风气,在我国特别是重点中学尤显突出,父母为了子女学业的发展而选择陪读本无可厚非,但也要认识到陪读的消极影响,家长不能越俎代庖,全部包办,否则因为陪读而使子女对父母形成生活、思想、情感的完全依赖,结果会事与愿违。由于陪读行为有利有弊,因而我们有必要对陪读进行思量,扬长避短,正确应对。

一、陪读原因分析

1.独生子女政策。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父母的希望不再像我们以前一样可以寄托在几个子女身上,认为总有一个有出息就行了,现在城区每个家庭基本上都只有一个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都寄托在一个小孩身上,为了家长自己,也为了孩子,谁也不甘心失败,只能创造一切条件,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

2.考试升学压力。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分数决定一切——升学、就业、前途。督促子女接受好教育,是于子、于家、于国、于社会都有利的事情,但我国人口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激烈的考试竞争,以“分数取人”“以文凭评价知识”还是一条较为普遍的标准,这使重视子女教育的父母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千方百计使自己的子女考一个好的大学,提高其竞争优势。虽说近些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场面已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而改观,然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仍难以撼动社会的成才观、用人观,上大学、上好大学、上名牌大学,依然是学生及家长的梦想。

3.社会不良因素影响。现代社会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特点,对未成年的青少年充满巨大的诱惑,由于青少年生理、心理不成熟,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青少年的涉世未深,容易上当受骗等弱点,哄骗、利诱青少年做些违法乱纪的事,甚至有时伤害到青少年的人身安全,这类事件常见报端,让家长们触目惊心。广大家长担心孩子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堕落,认为亲自陪伴、时时看紧子女既能督促其学习,又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其染上不良习气。

二、陪读影响分析

陪读现象越来越火,原因在于陪读确实对部分学生成绩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长在学校周围陪读,能按时吃饭、按时作息,洗漱、排队时间减少了,并且上下课及周末回家的路程时间也缩减了,这使得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温习功课;生活上完全照顾好了,不要孩子考虑,也给孩子省了很多心;另外陪读能实现家长对子女的有效督促,能做到对子女的不良行为和嗜好及时发现、有效约束并加以正确引导,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学业进步,也确实使一部分中下成绩的学生变为中上成绩的学生。

陪读能产生一定的正面效应,然而它也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一些家长全程陪读,事无巨细一切包办,越俎代庖,把一些本应孩子做的事情包办了、限制了,使教育原本应该培养学生的一些功能也扼杀了。比如说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必要技能,过度陪护生活上不用小孩动手,不利于子女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陪读让孩子放学即回家,缺乏与同龄人深入交往的机会,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过度陪读容易使小孩产生依赖心理,缺乏困难磨砺,不利于小孩形成吃苦耐劳的良好人格品质。

三、陪读策略分析

1.陪读是辅助照顾而非生活包办。当前许多父母把子女当成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事事包办代替,担心没有自己的照顾孩子就会“受苦受难”。陪读是要照顾孩子的生活,但绝不能事无巨细一切包办,必要的洗衣、叠被,时间安排等基本的生活还是要小孩自理,不能因为陪读而错过了培养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因为子女终归是要长大独立生活的,父母不可能一辈子紧随其后,包办其生活上的一切事情,如现在不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当子女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不能独立完成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这时后悔恐怕为时已晚,俗话说的“娇子如杀子”就是这个道理。

2.陪读应承认孩子的主体性和集体活动。一些陪读的家长不但对子女生活问题全部包揽,而且对小孩几点上学、几点放学、能几点到家都了如指掌,要求小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青少年是独立的、具体的、完整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独立的自主权。作为家长,陪读的过程中应该承认孩子的主体性,不能过分宠爱,形成过于严密的保护层,同时不要限制孩子的集体活动,群体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很大,学生同龄群体交往,能使他们获得大量的社会信息和生活经验,应该多鼓励小孩多参加集体、群体活动,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自我认同感,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主人翁意识和群体融合性。

3.陪读不能过分干涉其学习。教育在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父母行为应该体现在关心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道德品质的熏陶以及良好习惯的培养,给孩子自理、自立的机会。即使陪读,家长也必须清楚陪读的目的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在陪读过程中不要过于干涉子女的学习,应重在支持引导,给孩子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培养他们主动、爱思考的学习习惯,而不是包办替代;有原则地满足小孩的合理要求、拒绝其不合理要求,逐步放手让小孩自己去尝试、体验学习中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也体验考试失利的滋味,逐渐增强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郑燕娜.农村母亲“陪读”现象的社会学解读.法制与社会.2007.8

[2]魏俊杰.可怜父母心,城镇“陪读族”扫描家教博览.2003.9

猜你喜欢
小孩子女中学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在多解中学创新
云小孩(上)
懒小孩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绝对小孩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绝对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