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中托梦情节

2016-03-04 13:51罗青青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红楼梦

罗青青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论《红楼梦》中托梦情节

罗青青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梦作为一种意象或者表现形式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红楼梦》中也有较多的梦境描写,主要有生者之梦和逝者之梦。《红楼梦》中托梦情节数量虽少,却有着深刻的文本内涵。用托梦来建构故事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预示封建家族的兴衰,宝黛钗等人人生爱情理想的破灭,从而向读者传达出其虚无空幻的思想。

关键词:《红楼梦》;托梦;结构情节;空幻思想

梦是象征性的语言,因而梦具有象征性[1]28。象征是文学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梦境的这种特征使得梦具备了浓厚的文学色彩。我国古代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都或多或少地运用梦来建构篇章,或作为意象,或作为情节。有生者之梦,也有逝者之梦。所谓生者之梦指的是生者出现在生者的梦中,而逝者之梦指的是已去世或者即将去世之人出现在生者的梦境中。本文谈论的托梦便属于逝者之梦,即活人梦见死人或者将死之人的灵魂。在《红楼梦》的三十多个梦中,大多都是生者之梦,仅有少数几个是逝者之梦(魂灵托梦),它们分别是第十三回中的秦可卿托梦王熙凤、第六十六回尤三姐托梦柳湘莲、第六十九回尤三姐托梦尤二姐、第七十七回晴雯托梦贾宝玉、第八十六回元妃托梦贾母、第九十八回林黛玉托梦贾宝玉。鉴于对生者之梦的研究较多,笔者试图论述托梦情节的内容、文学功能及主题意蕴。

一、《红楼梦》中的托梦情节

梦所表现的不仅是做梦者,同时也是入梦者,传达着入梦者的思想。已去世者或者即将去世者之所以要托梦给生者,主要是因为自己在人世间仍然还有未了的心愿,对人世中的人或者事心存眷恋。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托梦情节的内容大多是冤魂托梦报仇,如唐传奇《谢小娥传》中谢小娥的父亲和丈夫的冤魂托梦谢小娥其仇人的姓名,元杂剧《窦娥冤》中窦娥受冤屈死,得知父亲做官后“因我屈死,父亲不知,特来托梦于他”,《西蜀梦》中关羽和张飞托梦刘备替他们报仇等;也有表现优秀品德,如元杂剧《范张鸡黍》张劭和范式相约于荆州相会,张劭因病而逝,于是托梦范式诉其不能赴约的原因,范式得知后赶往汝阳替张劭主丧下葬,文本赞颂了两人至死不渝的信义行为。

而《红楼梦》托梦情节的内容则别出机杼,主要分为预示家族兴衰和表现人生爱情理想的破灭两种。预示家族兴衰的托梦主要是秦可卿托梦王熙凤以及元妃托梦贾母,预示贾府的衰落并试图提醒当权者采取措施及早安排退路。尤三姐托梦柳湘莲和晴雯托梦贾宝玉等即属于后者,表现出《红楼梦》众女儿们人生爱情理想的破灭。

秦可卿首先分析了贾家败落的可能性“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及必然性“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2]169,与此同时也提出了败落之后的出路,即及早安排祖坟田舍和家塾。元妃在将死之时也托梦贾母“荣华易尽,须要退步抽身早”[2]1210。这两个梦都一前一后预示贾府作为封建贵族家庭不可逆转的衰落命运。

尤三姐自择夫婿,非柳湘莲不嫁,却由于柳湘莲先允婚后悔婚而以鸳鸯剑自刎。尤三姐死后,托梦柳湘莲一诉衷肠“妾痴情待君五年矣。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妾今奉警幻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千情鬼。妾不忍一别,故来相会,从此再不能相见矣”[2]923,晴雯死前跟往常一样对宝玉笑着说“你们好生过罢,我从此就别过了”[2]1088,黛玉魂归离恨天后仍托梦贾宝玉,也是辞别之意,此梦是通过宝玉之口讲述的,并未具体描写梦境。无论是尤三姐还是晴雯和黛玉,都通过梦境直接或间接地表现自己的爱情理想,这与其他作品中的托梦情节是不同的,由此也可看出作者的匠心。

二、托梦情节的文学功能

王充在《论衡·论死》中云:“人死,精神归天,骸骨归土,故谓之鬼(神)”[3]872,法国社会学家列维·布留尔指出:“灵魂是一种稀薄的没有实体的人形,本质上是一种气息,薄膜如影子。”[4]由此可见,在古代,人们将人体分为肉体和灵魂,他们和谐地组织在一起便形成了活生生的人,当人的肉体消亡时,灵魂便脱离肉体成为鬼,不受时空的限制,来去自如。而梦作为人脑的精神活动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虚幻性和象征性,由此,作家便安排灵魂进入生者的梦中,用梦打破人间天上、现实幻境的限制,建构故事情节,以更好地表现其虚无空幻的思想。

秦可卿死后托梦王熙凤贾家将要败落,希望王熙凤能早作安排以待败落之后犹有兴盛之机。姑且不论秦可卿如何有这样的远见,试想秦可卿为何死之前不给王熙凤讲兴家之策而要到死了之后以托梦的形式告诉她,或者说为什么托梦给王熙凤而不是王夫人、尤氏等?仔细推敲,便可发现这与人物间的关系及作者的情节安排有关。首先,王熙凤本身就在放利银并玩弄权利以谋利,秦可卿希望能警醒王熙凤。其次,王熙凤是荣国府权利的执行者,是脂粉队里的英雄,是百个男子都不及一的,秦可卿觉得王熙凤有能力采取措施。最后,秦可卿与王熙凤素日相好,秦病时,王便常去看她,透露出两人关系较好。王夫人虽然是荣国府的实际掌权人,但不是权力的实施者,一家大小事都归凤姐管,且秦可卿与王夫人关系较远,托梦王夫人显得有点突兀。尤氏虽然是秦可卿的婆婆,可宁国府的大权在贾珍等纨绔子弟的手中,且通过惜春之口,我们也可知道尤氏的个人品行有亏,托梦给尤氏于贾府的兴衰是于事无补的。因此,作者安排秦可卿托梦王熙凤而不是王夫人及尤氏等。由于凤姐很受贾母、王夫人的喜爱,是贾府的管家人,因而自视甚高,连贾琏都怕她三分,而秦可卿辈分低于凤姐,若是生前便告诉凤姐家业凋零之事,凤姐未必会听。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死后托梦似乎更能引起生者的警醒。在情节安排上,作品中的人物生前便知未来事者除了贾宝玉和甄士隐之外,别无他人,在死之后才能借助灵魂的先知性预见未来之事,元妃托梦贾母亦是此理。其实作品中人物的梦实际上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以推动故事情节更好地发展。如尤三姐生前没有机会向柳湘莲表明心迹,因退婚最后自刎,作者安排托梦的情节让她向柳湘莲倾诉衷肠,并交代自己已归入幻境。梦境本身就由一个个的人物和事件组成,相当于现实生活的某些片段,而作家正可以借助梦的结构性,组织相关的材料建构故事情节[5]76。

三、托梦情节的主题意蕴

梦觉主人在《红楼梦序》中云:“辞传闺秀而涉于幻者,故是书以‘梦’(名之)也。夫‘梦’曰‘红楼’,乃巨家大室儿女之情,事有真不真耳。红楼富女,诗证香山;悟幻庄周,梦归蝴蝶。做是书者籍以命名,为之《红楼梦》焉。”[6]517《红楼梦》第一回中便明确写道:“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2]2“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2]3《红楼梦》中描写了许多个梦,从而增添了作品虚无空幻的色彩。这种如梦似幻的虚无与空幻正体现了作者创作思想的另一面。笔者试图从其中的托梦情节来看作者这种空幻思想的表现。

首先,托梦情节预示贾府封建贵族的衰落,将家族兴盛之象归之于梦。秦可卿托梦给荣国府的管家人王熙凤,提醒其家族败落的必然性,并提出了做好退路的对策:一是在祖坟边置办田舍,二是保持家塾的长期供给,以便败落之后,子孙可以回家务农。即便这是万全之策,奈何凤姐不听。更何况这未必就是万全之策,贾雨村走的便是这条路:贾雨村家原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只是他生于末世,祖宗根基已尽,于是他钻研仕途经济,混迹官场成为国家之蠹虫。从贾雨村的最终结局来看,作者对贾雨村所走的人生道路是持否定态度的。第八十六回中元妃托梦贾母“荣华易逝,须要退步抽身早”,这个时候贾府已经处于风口浪尖上。在这个节点托梦贾府的最高统治者似乎是欲力挽狂澜,无奈于事无补。无论是最初秦可卿的治家之策还是后来元妃的警醒,对贾府这个必然败落的封建贵族家庭来说都是于事无补的。衰落是封建贵族的必然结果。作者利用托梦情节表面上是说明自己提出了治世良方,只是无奈于当权者的忽视,实际上是向读者展现其虚无空幻的思想,即“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突出这种世事变幻,万境归空的思想。

其次,托梦表现出人生爱情理想的破灭,将人生爱情理想归之于梦。《红楼梦》以宝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开情节、敷衍故事。通过托梦情节,暗示读者《红楼梦》中众儿女人生爱情理想的破灭。宝黛爱情贯穿于整部作品中,却以悲剧收场。黛玉给宝玉的托梦只是借宝玉之口说出,并没有详细叙述,作者用隐晦的手法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晴雯因谗言被赶出大观园,宝玉去看她,她将自己的旧红绫袄和两根葱管般的指甲送给贾宝玉,以示对宝玉的爱意。生前她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宝玉身上,却并未做逾矩之事,在临死之时才敢表露出来,死后向宝玉托梦也只是说“你们好生过罢,我从此就别过了”,短短的一句话饱含无限辛酸。尤三姐痴等柳湘莲五年,柳湘莲先允婚而后退婚,尤三姐自刎后魂归太虚幻境,托梦柳湘莲自云“妾痴情待君五年矣。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2]923,“前生误被情惑,今既耻情而觉,与君两无干涉”[2]924,痴情等待换来的是冷面冷心,只能以死报痴情,多么可悲。尤二姐病重,尤三姐托梦尤二姐,先是指责尤二姐不该进贾府,且说如今的劫难都是因果报应,有着浓厚的宿命色彩。而尤二姐却希望通过自己的忍耐获得上天的可怜,可谓是执迷不悟、逆来顺受。最后落得吞金而死的下场,以忍耐求生的愿望破灭。无论是借梦境直接表露自己的爱情理想还是通过隐晦的手法来表现,最后突出的都是人生爱情理想的破灭,一切归为虚无。

梦既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技巧和表现方式,也是作者要表现的思想内涵,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者的笔墨可以随意挥洒,预示家族的命运,深入人物内心,刻画人物形象等等。而整部书都将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归之于梦,展现给读者的是家族的兴盛只是一场梦,终将归于虚无,把人生的功名富贵归之于梦,一切都是南柯一梦,作者在文后感叹:“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红楼”指的是富家闺阁,与“绿窗”贫家女相对,这里的“红楼”当是指生活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梦便是女儿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寄托,而理想也只是一个梦而已,终归破碎,终归虚无。作者的空幻思想在《红楼梦》中许多地方都有所表现,如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及甄士隐作的解注,都表明人生中富贵功名、娇妻儿孙都是一场虚无梦幻。“红楼梦曲”更是唱出了人生的虚无缥缈。

由于曹雪芹由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沦落至茅椽蓬牖、瓦灶绳床,自然对人生世事有自己的一番感悟。《红楼梦》中“乐极生悲”和“周而复始”的循环论以及作者“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思想,都使得作品中的梦也笼罩着一层空幻的面纱。

参考文献:

[1]弗洛姆.梦的精神分析[M].叶颂寿,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曹雪芹.红楼梦[M].无名氏,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高梓梅.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魂灵托梦现象[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3(4):72-74.

[5]刘文英,曹田玉.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6]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7]王怀义.眼前春色梦中人——《红楼梦》梦境的审美特征及其主题揭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3):94-95.

[8]高旼喜.《红楼梦》的“红楼”和“梦”[J].红楼梦学刊,2006(5):53-69.

(责任编辑:董应龙)

On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the Tomb Plot

LUO Qing-qing
(Confucius Cultural Institut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273165, China)

Abstract:The dream as imagery or a form of expression is common in ancient literature in our country, Dreamof RedMansionsalso has more dreams description, main animate those who dream and the dream of the deceased. Number of DreamofRedMansionsin the tomb plot, though small, but profound text content. On the tomb with the relationship to th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the story between the characters, indicating the rise and fall Jia feudal family, Bao Dai Chai et al disillusion love life, which convey to the reader his dreamy thoughts.

Key words:DreamofRedMansions; tomb; structural circumstances; dreamy thought

作者简介:罗青青(1990—),女,湖北黄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

收稿日期:2015-12-31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6)01-0103-03

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1.026

猜你喜欢
红楼梦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四大名著大字本)
论改琦《红楼梦图咏》的观看之道
茹志鹃与《红楼梦》
《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述论
《红楼梦》(纪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