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误:儿童消极语言转型的“搭桥术”

2016-03-04 16:48江苏淮安市实验小学223002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参考 2016年19期
关键词:搭桥术

江苏淮安市实验小学(223002) 特级教师 顾 琴

试误:儿童消极语言转型的“搭桥术”

江苏淮安市实验小学(223002) 特级教师顾琴

学生学习语言的难点是“不会运用”。从能理解到会运用,是从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的重要关卡。根据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要完成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型,就要重视“试误”这一过程。在教学实践中,要采用多维语境——在语言密码的破译中“试误”,多维实践——在语言图式的迁移中“试误”,多维互动——在错误资源的开发中“试误”等策略,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消极语言积极语言试误实践策略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点明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然而,在教学中,由于理解不到位、操作有偏差,片面追求单纯的“语用”效益现象时有发生。

一、两种值得深思的场景

场景一:月亮和小船

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理解了比喻句的妙处之后,说:“谁能将‘月亮挂在天上’改成比喻句?”一个学生说:“月亮像小船挂在天上。”另一个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挂在天上。”第三个站起来:“月亮像弯弯的小船挂在天上。”……课堂上,那“弯弯的月亮”成了孩子们心中“永恒”的小船。

场景二:茶壶和饺子

学生家里,孩子正埋头完成教师布置的摘抄作业,左一本“好词佳句选”,右一本“精彩片段阅读”,摘抄本上抄得密密麻麻。可是写作文时,却词汇枯竭,语言乏味,积累的好词佳句依然沉睡在摘抄本上,成了“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学生理解、积累的词句为何不能自觉运用?分析后不难发现,我们对个体言语获得的心理现象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认识。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能“理解的语言”和会“运用的语言”,是个体学习言语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实践证明,多数学生不仅缺少“自然而然”运用的能力,也很少有“自觉运用”的意识和习惯。他们对学过的词句,往往仅停留在“理解”这一层面,难以自觉转化为可供自己随时运用的积极语言。

如何促进从“理解”到“运用”的跨越呢?我认为,应该在理解和运用中间搭一座桥梁,增加一个“尝试运用”语言的环节。如下所示:

理解→尝试运用→独立运用;

消极语言→试误”并促进转化→积极语言。

“尝试运用”的过程,心理学称之为“试误”,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试误”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没有“试误”,学生学到的只是消极词句,不会运用,也就不能有效地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然而,语文课上,我们却严重忽略了“试误”的过程,总认为我们的学生在“学语言”上可以无师自通,理解以后不通过操练就会运用。严峻的教学现实提醒我们: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语文学习的难点不在理解而在运用。语文教改的当务之急,是要根据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在教学中增加“试误”语言的练习,通过“试误”引导学生主动地审视、体验和反思,掌握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技巧,促进学生积极语言的发展。

二、探寻“试误”的重要意义

(一)“试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言运用的自主性和探索性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在学习语言知识、使用语言规则以及形成语言能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难。放手让学生“试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运用的探索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语言学习的探究思考,解决语用困惑,让语言习得的过程真正融入学生的心理场域,通过内化语言规则,获得良好的语言知识建构,为语言学习的可持续性提供内驱力。

(二)“试误”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学生经历“试误”的探索。通过“试误”,不断累积形成的灵活开放的认知结构,这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从积累吸收到尝试运用再到创造性地自主运用,这既是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的过程,也是积极语言外化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中,通过对语言运用进行监控、诊断和调整,思维和语言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认知体系的发展。

(三)“试误”能强化语言的程序性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与内化,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关键。对学生而言,“试误”的过程,是程序性知识的巩固与加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少讲精讲,减少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程序,增加“试误”的语言实践环节,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多说多练多实践,帮助学生在运用中将程序性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言技能,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

三、语用教学中“试误”的实践策略

(一)多维语境——在语言密码的破译中“试误”

语境是语用的基础。要发展学生的积极语言,就要充分认识到语境设置的重要作用,精心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需要的语境,帮助学生通过“试误”破译语言表达的密码,产生运用语言的冲动,使语言运用自然生成、真实有效。

1.语言语境巧“试误”。

【案例一】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既然这一课有两部分都是对扫路人的外貌进行描写,能不能组合在一起变成一段话呢?

生: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棕色的运动鞋,正用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她颠倒了一下顺序。你的组合呢?

生:一位精瘦的老人,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棕色的运动鞋,正用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比较一下,哪种组合听了顺耳?

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呢?

生:先总后分,显得有条理。

师:你们看,“精瘦”一词,它后面哪个词和它相对应?

生:瘦削。

师:围绕着关键词说话,才能表达得更有条理。

语言语境,即上下文,指语篇内部环境。案例中,教师巧妙利用文本前后出现的外貌描写,引导学生对这两段文字进行重组。在“试误”中,通过比较,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先总后分”、围绕“关键词”来表达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润物无声地渗透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和构段的方法,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力的提升。

2.情景语境乐“试误”。

【案例二】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

师:泼水可带劲了,我们除了可以“灌”,可以“泼”,还可以——

生1:可以“淋”,可以“倒”。

生2:可以“浇”和“洒”。

师:那你们能把这些动作带进句子中吗?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

生:我提桶往你头上洒,你提盆往我脚上浇。

师:这样说合适吗?小组内讨论讨论,可以做做动作说一说。

(学生小组讨论)

……

师:提桶淋,端盆倒,这样的动作搭配多准确呀!

情景语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实际情景。案例中,积累在学生头脑中的“淋”“倒”“洒”等词语,虽然能理解,但对学生而言还是消极语言。我借助“泼水节”的情景语境,通过“试误”,引导矫正,不仅激发了学生说话的兴趣,更实现了语言价值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化。

3.文化语境促“试误”。

【案例三】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在哪里?结合课外阅读,你能不能用上文中的关联词说一说?

生:无论是面对国民党的官职利诱,还是威逼吓唬,宋庆龄一直义正词严。师:关联词语大多成对使用,不能用一半丢一半哦。生:无论是面对国民党的官职利诱,还是威逼吓唬,宋庆龄总是义正词严。

师:这样说就准确了。

……

文化语境,是指文化背景中的语言环境。案例中,我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借助课外阅读,先引导学生了解宋庆龄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再以关联词的迁移运用为突破口,通过“试误”,引导学生将理解的关联词借助言语实践进行运用,促进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多维实践——在语言图式的迁移中“试误”

认知心理学认为,儿童接受外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图式的同化和顺应,导致个体内部认知结构的变化,最终达到新的平衡。语文教学的根本就是要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通过“试误”,丰富扩展语言图式,帮助学生习得语言、发展语言。

1.类比语言,促进同化。

【案例四】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猴子种果树》。

第一步:教师范讲故事的第一部分:猴子听了乌鸦的话,拔掉梨树改种杏树。

第二步:讲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运用句式练讲这部分故事:

正当_______的时候,一只_______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______呢?有句农谚,‘______’。_______要等_______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猴子一想:“对呀,_____太长,我可等不及。”于是就拔掉______,改种_______。

第三步:减少提示语,出示句式继续练讲:正当_______的时候,一只_______地对猴子说:“_______。”猴子一想:“_______。”于是就_______。

第四步:运用句式续编故事:正当猴子_______的时候,一只_______对猴子说:“_______。”猴子一想:“_______。”于是______。

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习课文语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获得课文的语言。案例中,教师以讲故事、编故事的形式将理解、积累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试误”环节,既深化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质量,又创造了学生与文本语言多次“亲近”的机会,促进了学生言语能力持续高效的发展。

2.转换形式,有效顺应。

【案例五】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如果有一天,你也去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在那两棵樟树前拍照留影。回来后,你会怎样向同学们介绍这张照片呢?想一想,写一写。

(学生写话)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拍的这张照片?

生:同学们,这是宋庆龄奶奶的故居,这两棵樟树陪伴了宋庆龄整整15年,和宋庆龄一样有高贵的品质。宋奶奶虽然过世了,但她的名声仍然远扬,我崇敬她。

师:她介绍得怎么样?

生1:她由树介绍到人,不过我觉得应该先介绍一下樟树的样子。

生2:还应该介绍一下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

师:对,介绍照片时一定要把照片上的内容说清楚。谁再来介绍?

在知识和语言的转换中,学生的兴趣、态度和情感等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被激活的因素会为语言和知识的建构提供极大的心理能量。案例中,我变换语言形式,引导学生以介绍照片的方式尝试运用。“试误”的过程既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激发学生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同时,通过对语言图式进行补充调整,学生又经历了一个发现和建构语言图式的过程。这样,在认知结构的顺应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实现了原有认知结构的更新和拓展。

3.言意贯通,推进平衡。

【案例六】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

师:作者喜欢夹竹桃,连用了两个双重否定句,表达内心强烈的情感。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想表达这种强烈的情感,也可以用这样的句式。你能用“无……不……”或者“无不”说一句话吗?

生:一年四季,月季花无不没有美丽的姿态。

师:“无不”“没有”,想一想,她用对了吗?

生:双重否定句里有两个否定词,她说的句子里有三个否定词。

师:有三个否定词,句子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应该怎么改呢?

生:一年四季,月季花无日不有美丽的姿态。

师:你把句子改正确了,很好!能不能改得更通顺一些?

生:改成“一年四季,月季花无日不展现美丽的姿态。”

师:不仅改正确了,还改得很有文采!谁能用这样的句式再说一句话?

生:我们的点滴进步,无不浸透着老师的心血与汗水。

当文本的语言被情感唤醒时,语言文字就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案例中,我对双重否定句的教学,并没有停留于认识或掌握一个知识概念的层面,而是立足语境,引导学生通过“试误”体味其中表达的情意与效果,推进了认知结构的平衡转化。当静态的文字植入心田,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也就能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积极词汇”了。

(三)多维互动——在错误资源的开发中“试误”

语用错误是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它是语言学习的一部分,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必经之路。学生只有经历了“尝试—矫正—规范—操练”的过程,才能逐渐形成自如运用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同伴、环境的多维互动,会在很大程度上缩短学生“试误”的时间,减少学生的学习困难,使学生从“试误”中领悟语用,促进语用能力的发展。

1.以错思错——教师的有效指导。

“试误”中出现的语用错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错误类型和错误发展阶段进行分析,适时调整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反思、改正错误中巩固语言,习得语用能力。案例六中,学生对双重否定句的运用出现失误时,我没有简单地“告诉”,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她用对了吗?应该怎么改?能不能改得更通顺一些?”在互动对话中,巧用错误资源,启发学生的思维,实现从“语文知识”到“运用能力”的跃升。

2.将错辨错——同伴的合作互助。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这里的同伴教学,主要体现为教学过程中的生生互动。案例二中,对学生的语用错误,我顺应学生的思维,将问题回抛给学生:“这样说合适吗?”然后发挥集体的智慧,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作演示、全班交流等学习方式,给予学生充足的“试误”时间和空间,实现学生之间的仿效及矫正,促进了语言学习的“共振”。

3.就错改错——环境的民主和谐。

民主和谐的互动环境,是学生敢于“试误”的前提。对学生的语用错误,教师既不能一味放任,使学生的语用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也不能频频纠错,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阻碍学生的言语发展。有效的介入与指导,要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多引导多启发,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语言实践的勇气和信心,把“试误”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语言的敏感性以及识别、改进自己和他人语言错误的过程。

综上所述,“试误”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正确理解,而且可以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为学生今后在其他语言环境中独立运用这些新学语言搭桥铺路。

(责编韦雄)

G623.2

A

1007-9068(2016)19-011

猜你喜欢
搭桥术
心脏搭桥术后,该不该进行运动
连续护理对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影响
灯盏乙素在抑制冠脉搭桥术后静脉桥再狭窄中的应用
药物无法控制的心肌桥 才考虑“搭桥术”
血管搭桥术在复杂前循环动脉瘤中的应用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延续护理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双抗治疗可减少静脉血管病变
冠脉搭桥术前要做哪些准备?
试误:儿童消极语言转型的“搭桥术”
试误:儿童消极语言转型的“搭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