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党史发展新篇章 激发改革创新新力量

2016-03-07 08:56夏建平
湘潮(上半月) 2016年2期
关键词:用党长沙工作者

◎ 夏建平



书写党史发展新篇章激发改革创新新力量

◎夏建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不仅记录着党的奋斗历史,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作为党史资源大市,长沙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毛泽东思想的最早发祥地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肩负为长沙存史、资政、育人重任的长沙党史工作者,要倍加珍惜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深入研究党的历史,编纂写好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科学运用党的历史,坚持存史为今、修史固本、明史资政、以史铸魂,切实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为长沙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要以史来坚定信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使中国发生了沧桑巨变,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宝贵的财富,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与精神寄托。党史工作者作为当代的“太史公”,研究出来的成果与作品,可以使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政治灵魂得到净化、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对党的事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更加坚定。

要以史来彰显本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的历史。当前,我们正在为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长沙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党史工作者既要写好90多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党带领长沙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谱写的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也要坚持“四面八方”“瞻前顾后”“左顾右盼”,通过现实中一个个典型的事例、生动的案例,将党领导我国、我省、我市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中的新面貌、新变化、新气象,全面、具体、形象地反映出来,全方位彰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发展留下的丰功伟绩、给人民带来的福祉。

要以史来凝聚党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党忧党。”党史研究室要始终坚持“党史姓党”方向,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以党有所需、“史”有所为为己任,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党的光辉历史,来凝聚党性,为党存史,为党资政,为党育人。特别是要聚焦党在长沙的历史,突出长沙的地方特色、人文特质、党建特征,充分研究长沙在抗日历史上的光辉篇章、长沙杰出的党史人物、党带领长沙人民发展建设与民生改善的灿烂辉煌等,以此丰富中共党史,提升长沙地位,扩大长沙影响,为长沙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要以史来催人奋进。习近平同志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需要用党光辉的历史,党灿烂的前程,去激励一批又一批的人创业奋斗、奋发图强、狠抓落实。党史工作者只有关注现实、关注政治、关注大局,才能使党史研究“有的放矢”,发挥最大功效。就当前来说,我们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十二届十次、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来开展党史工作,设计一些与率先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密切相关的课题,争取拿出有见地、有分量、有价值的资政建议,为党委决策提供真知灼见。

要以史来增强忧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是从否定共产党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打开缺口的,这是共产党人应该永远铭记的历史教训。”中国共产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政治财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还是创造的丰功伟绩,足以让国人自豪。但是,我们可以自豪而不能自满,需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作为党史工作者忧党兴党,就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旗帜鲜明地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以史为鉴、增强忧患意识、从容面向未来。

要以史来丰富底蕴。作为党的先进文化的瑰宝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党史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发挥着资政育人功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长沙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厚的城市,中国共产党在岳麓山、橘子洲、清水塘、文家市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文化,也孕育了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彪炳史册的卓越领导人。作为党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党史文化的价值功能,研究党史文化内涵,挖掘党史文化资源,盘活党史文化“家底”,打造党史文化品牌,强化党史文化宣传,不断丰富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

党史研究是一项清贫、清苦、清静的工作,任何具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依靠量的积累,需要坚持厚积薄发。“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史研究者应有的态度和作风。党史研究工作要不断出新,就必须有一种能够钻研的境界、吃苦的品质、奉献的精神和敬业的情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和党史工作地位作用的重要论述,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做到“一个突出,两个跟进”,为党的历史谱写新的篇章、提供新的依据。

一是要深入地走进去。“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现在,经过一代一代的党史人不断的传承,我们的党史研究基本框架、基本脉络、基本特点都已基本定型,那些浅层次的、全面的、概念性的都比较成熟,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成果,特别需要党史工作者走出书斋,走入基层,“行万里路”,深入到重大党史事件发生地和重要党史人物活动场所,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找见证人、找当事人,特别是要统筹好老同志力量,发挥好党史联络组的作用,增强对重大党史事件的实际感受,恰如其分地评价和展现实践成效,使我们党的历史增加新的内容。

二是要深度地挖史料。中国古代对史官的要求是:“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党的任何历史都是要有证据、有依据、以史料为证,这就需要党史工作者“读万卷书”,广泛搜集、深度挖掘、四处征集史料,特别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不断提升思想高度、开阔理论视野、加强宏观把握,提炼、归纳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展示其内涵和精髓,避免简单引用,堆砌会议、文件和领导讲话的内容,既做到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勾勒出党的历史的轮廓和节点,也能突出重点、聚焦细节,从细致具体的历史事实出发,用特定的视角和特写的方法反映历史的特性。

三是要深刻地写力作。历史资料浩如烟海,历史现象纷繁复杂。怎么写史、写什么史、写哪些史?取决于研究者的史学功底和时代眼光,更取决于研究者的基本立场和现实需要。党史工作者要将史料、资料、现象写得更有意义、更具品位、更为鲜活,需要高屋建瓴地进行深刻分析、提炼、归纳,变零散为系统、变孤立为联系、变粗浅为精深、变感性为理性,抓住其规律、关键、本质,展示其内涵、核心、精髓,做到娓娓道来、生动感人、令人信服,切实写出历史的丰富与多彩、精细与鲜活,以更好地增强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为现实提供有益的历史依据和历史启示。

(作者系中共长沙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猜你喜欢
用党长沙工作者
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方向
关爱工作者之歌
长沙之旅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我眼中的长沙
用党给我的笔 圆我心中的梦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
用党的十八大精神武装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