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岳西高腔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16-03-07 14:34张军占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岳西高腔文化

张军占,吴 玮

(池州学院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安徽 池州 247100)



国家级非遗岳西高腔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张军占,吴 玮

(池州学院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安徽 池州 247100)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国家级非遗岳西高腔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挑战。岳西高腔只有重视表演人才的培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创新艺术形式才能经久不衰,永葆经典之风。

岳西高腔;保护;传承

一、岳西高腔戏曲艺术

岳西高腔,又称高腔,其源于明代青阳腔,具有青阳腔的演唱形式,明末清初沿潜水传入岳西山区,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1]岳西高腔现存剧目近300出,基本收编于《青阳腔剧目汇编》,可分为“喜曲”和“正戏”两大类。“喜曲”现存70余出,可分为赐福、庆寿、送子、进宝、灯会、家教、贺屋、贺婚、饮宴等10个类别,之所以称为“喜曲”,是因为唱词多为喜庆、吉祥之词,主要在各种民俗活动里出现。 “正戏”,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是岳西高腔剧目的主流部分。表演时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围鼓坐唱”,由五七艺人围鼓而坐,各执一件打击乐器,以鼓板师领头,一唱众和;另一种是化装登台演出,艺人角色一共分为正生、正旦、小生、小旦、净、末、丑、夫、外、杂10种。[2]

清乾隆、嘉庆之间,开始组成班社公开演唱,田头乡柳畈村的柳荣获(1784—1839,清优廪生)的七位胞兄弟组成高腔围鼓班,在当地公开演唱并收徒传授。目前,岳西高腔民间班社分布在岳西境内各个乡镇,通过政府扶持、群众自发的方式已建有10多个民间班社,班社成员由主要是乡村百姓构成,因此岳西高腔的班社呈现半职业性、半班社的特点。

岳西高腔之所以能源远流长,高腔剧目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俗”必应,它的曲谱、唱风深深地融入到了当地地域文化之中,让世代人们为之传唱。岳西高腔与岳西地区的民俗活动两者相互交融,将岳西民俗活动通过戏曲演出形式去完成,并且不进行商业性演出。岳西高腔参与民俗活动的戏曲演出既具有庄严性又具有民众娱乐性,所以既受到官方和社会各阶层的推崇又符合各类民俗事象和各阶层人物的审美需求。[2]

二、岳西高腔的研究现状

著名戏曲音乐家、戏曲理论家王兆乾老人是最早对岳西高腔进行研究,后来岳西县文化局的汪同元、班又书两位前辈的多从岳西高腔的唱腔、历史渊源、文化艺术、剧目、与其它戏曲的比较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近些年赵元、张艳、汪四红等学者开始关注岳西高腔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等问题,调查并分析了岳西高腔发展存在的困境,提出了岳西高腔传承发展的建议与对策,有很多方面值得借鉴。其中,岳西县文化局的汪同元先生近20年来对岳西高腔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他一共搜集、编纂和撰写高腔资料、论文达50多万字。

2010年,岳西高腔传承中心成立,并组建了高腔研究队伍。研究队伍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走访岳西高腔流布的各个村镇,对全县民间高腔班社、民间高腔艺人、高腔剧本、曲谱等进行搜集、整理、建档,获得残存在民间的第一手宝贵资料。此外研究队伍还积累各时期专家学者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文艺志书、文史资料100多万字,搜集近些年舞台演出的音像资料120分钟。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研究队伍规划、编辑、公开出版《岳西高腔丛书》四种(剧目、音乐、古影抄本、文论等)5卷;改编、整理精排代表剧种水平的高腔剧目《龙女小度》、《秋江别》、《捧盒》、《三星献瑞》等10余出。[3]

本文在这些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岳西高腔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其保护与传承发展的路径,以希对岳西高腔的发展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三、国家级非遗岳西高腔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表演人才匮乏

表演人才的缺少是岳西高腔面临的最现实、最核心的问题。人是戏曲的灵魂,一个剧种的演出活动,其中包括老年、中年、青年、幼年等不同年龄结构的人群,单个人是不能完成整场演出的,需要有一个团体,但就目前高腔传承现状来看,岳西高腔的人才匮乏问题比较大。

1.缺少专业表演人才

岳西高腔的演唱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一些乡镇成立的民间班社演唱团队,一类是岳西高腔传承中心的专业人才。岳西县境内能演唱岳西高腔的人才屈指可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琦福和蒋小送均已八十有余,现有的民间老艺人不足50人且年老多病。在建国初期,岳西高腔剧团与岳西黄梅戏剧团合并,很多专业演员转而学习其他戏曲,这导致了岳西高腔的爱好者、演唱者群体越来越少,从而受众范围也越来越小。目前,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演员只有8人,一旦参加大型演出活动还需要请外来演员的援助,这使岳西高腔人才培养面临尴尬局面。戏曲的发展不仅仅是演员的一家之功,包括编导、剧本、音乐制作等关键环节,由于岳西高腔的唱词、曲调文雅婉转,一般人难以理解,相比现代流行音乐的通俗易懂,许多年轻人更愿意进行流行音乐的创作,而不愿意去接触高腔艺术。[4]

2.表演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健全

岳西高腔的民间班社主要是由民间爱好高腔的人员自发组成,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管理,因此具有松散、非专业性等缺点,不利于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岳西高腔的两位国家级传承人也会在民间接受徒弟,对其进行教授,以保证高腔艺术世代传唱。但近年来,外出打工的人日益增多,师徒们想聚齐也不容易,再加上有些人不重视,没有演出机会,没有活动经费,班社很难聚到一起。在有些乡镇,根本没有规模系统的培养表演人才机构,也没有专门的演出场所。政府部门也未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培养表演人才。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健全,很难保证表演人才的培养。

(二)岳西高腔保护与传承的所需资金不足

岳西高腔的发展资金仅仅依靠政府扶持,存在自身造血功能力不强的严重问题。一方面,扶持民间班社的发展,参加各种文艺演出工作需要活动资金;另一方面,对戏曲资料的研究、分析、整理以及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大量资金。岳西高腔自我造血功能不强,没有市场化的思考,没有产业化的构想,自身的力量薄弱,只能依靠政府部门的扶持。仅仅依靠政府有限的资金扶持很难支付庞大的开支,严重阻碍了岳西高腔的保护与传承。

(三)岳西高腔的宣传力度不强

岳西县地处大别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缺少现代化的传播工具,这就使得高腔艺术在向外传播时受到了巨大的阻碍。根据调查,岳西高腔作为古老稀有剧种,由于多年来没有登台演出,许多岳西本地人都不知道有岳西高腔的存在,更别说是外来人。在岳西县城大街小巷,很少找到岳西高腔的宣传牌。在民间,只有个别人家办喜事时,才请来民间班社进行表演,但演出活动也不是很多。对于岳西高腔的表演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听到、了解到的只有岳西高腔的两位传承人王琦福和蒋小送,而没有其他的高腔艺人为人们所熟知。

(四)岳西高腔的创新发展不够

古老文化的发展只有与时俱进,才会成为新社会的宠儿。岳西高腔的创新发展只是局限于对其艺术体制的小修小补,唱腔的小修小补,表演形式的小修小补,而真正要做到的是创作内容要与时俱进,反应当代社会人民生活情况。岳西高腔所表现的主题内容大多是传统社会的生活状况,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但另一方面墨守成规、不做创新,只会导致岳西高腔离人们生活越来越远。有内容创新才会吸引观众,坚持创新、与时俱进也是岳西高腔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一大课题。

四、国家级非遗岳西高腔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思考

(一)要重视表演人才的培养

1.积极推进民间班社和高腔剧团的发展

民间班社和高腔剧团专业演员是长期以来岳西高腔的主要演唱者。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及规章制度,保证高腔艺术的平稳发展;在经济上,加大对民间班社和剧团的资金支持,提高演员的积极性;在专业上,注重提升演员专业表演水平,对其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鼓励其参加各种演出活动,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对岳西高腔的宣传与保护也起到一定作用。

2.建立岳西高腔人才培训机构

在岳西境内,目前还没有岳西高腔的专业培训机构。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成立岳西高腔培养的专业性院校,可以面向全社会招收岳西高腔爱好者,即有利于对优秀人才的挖掘又可以培养不同年龄段的专业演员和演出服务人员,专业性院校积极参加国家级或省级各种大型文艺演出,传播与发展岳西高腔。[5]

(二)拓展融资渠道,保障岳西高腔保护与传承的资金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不仅给予岳西高腔政策上的支持,也要给予经济上的支撑,积极引导岳西高腔走产业化的市场发展道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通过立法手段保护岳西高腔的传承发展,完善岳西高腔保护与传承的相关规章制定。首先设立岳西高腔保护与传承发展的专项资金,保障岳西高腔发展所需资金不能被地方政府以各种理由挪用,确实用在岳西高腔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其次政府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有些地方商人对岳西高腔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岳西高腔能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与传承,政府要为其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中。最后政府主导并鼓励各方力量参与到岳西高腔的保护与传承中,进一步发挥高校、协会、社团的作用,成立全国性或全省性的“岳西高腔艺术家协会”、“岳西高腔爱好者协会”等。

2.鼓励岳西高腔自我造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地方政府部门因扶持资金有限,所以岳西高腔必须依靠市场运作模式来谋发展。将岳西高腔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将其文化元素融入表演、展览、文化传播、艺术培训、特色文化产品生产经营等文化创意产业中,形成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链。例如,岳西高腔可以向动漫产业发展,将高腔艺术拍成具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让小孩从小就接受岳西高腔优秀文化的熏陶,让年轻人进一步了解古老戏曲的艺术魅力。还可以通过网站建设,利用新媒体,开通网上剧院、网上演艺场馆,与有实力的院团进行合作,传承岳西高腔和文化。除此之外,还可以把岳西高腔与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相结合起来,与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相互交融,既能实现宣传推广岳西高腔文化,又能带来经济效益。

(三)增强岳西高腔的宣传力度

1.开展与地方高校合作,挖掘岳西高腔的历史文化价值

岳西高腔可以与安庆师范大学合作成立岳西高腔文化研究中心。目前岳西高腔传承中心的研究资源短缺,缺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很难进一步开展岳西高腔的研究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安庆师范大学人文社科方面的雄厚研究实力,更好开展对岳西高腔人文艺术、民俗文化、市场化等方面研究,增加岳西高腔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岳西高腔也可尝试走进校园,让学生们感受经典、传承经典。可以开设高腔艺术课程,让高腔进入课堂,将高腔艺术作为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其次可以走进校园组织专题演讲和文艺汇演,让学生了解岳西高腔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形态,感受岳西高腔的魅力与风采。最后可以积极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高腔,欣赏高腔,开展有关文艺竞赛活动,提高青年学生的积极性。[5]

2.建立网络平台互动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交流频繁,建立相关网站,搭建岳西高腔研究和资源共享平台势在必行。为了加强岳西传统戏曲的宣传,在岳西高腔网站的建设基础上,当地政府应该开设关于岳西高腔的微信公众号、贴吧、论坛,并借助当地政府官网开设专栏介绍岳西高腔。与此同时,也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更新,营造良好的舆论研究环境,从而扩大岳西高腔的影响力。

(四)创新发展岳西高腔文化形式

文化发展讲究推陈出新,创新往往能把一个古老衰落的艺术重新救活。岳西高腔起源于民俗,又与民俗相互融合才得以发展。创新发展高腔艺术,就是要讲究贴近现代生活,与时俱进。在音乐上,岳西高腔要改变以前婉转、难以理解的曲调,与现代音乐风格靠近,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在剧本的创作上,传播的主题与当下的社会背景相结合,以得到观众的关心、关注。另外,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游戏日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中华民族青年一代,如能以岳西高腔为文化素材,开发一款集艺术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网络游戏产品,让玩家对岳西高腔历史发展、文化背景有初步的了解,在实现寓教于乐的同时,实现双效双赢。

在政府、高校、专业院团、文化企业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牢固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积极落实正确的传承发展路径,岳西高腔这一优秀古老的文化遗产将继续与淳朴的民俗相互融合,世代传承发展。一定会“深山再闻绝响声”,我们相信岳西高腔的明天一定唱得更响、唱得更远。

[1]班友书.古剧青阳腔[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187.

[2]汪同元.岳西高腔的艺术形态与文化意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10).62~67.

[3]王莹,周冠安,钱源源.岳西高腔艺术传承中心的运营现状与经验借鉴[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147~151.

[4]赵元.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的岳西高腔音乐及高腔发展传承[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2):150~152.

[5]张艳.岳西高腔“变中”求存[J].铜陵学院学报,2012,(2):89~91.

2095-4654(2016)10-0085-03

2016-07-29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委托项目(2013B332);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3B334);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411306087)

I236.54

A

猜你喜欢
岳西高腔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湖南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木偶头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高腔》小说意象叙事与美学意蕴分析
岳西高腔的发展历史述略
谁远谁近?
一道大学生数学竞赛题的另证、推广、类比
岳西高腔传承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岳西炒青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