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凯鲁亚克《在路上》中萨尔的自我逃避

2016-03-07 14:45张小燕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在路上凯鲁亚克萨尔

张小燕



解析凯鲁亚克《在路上》中萨尔的自我逃避

张小燕

(吕梁学院 汾阳师范分校,山西 汾阳 032200)

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著名颓废文学派作家,《在路上》这一作品也开创了美国五六十年代以叛逆和放逐为特点的文学时代,受到当时年轻人的追捧,也体现出逃避和颓废的精神状态得到了强烈的共鸣。《在路上》主人公萨尔·帕拉提斯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年轻人,在作者的笔下进行了迷茫的旅行和自我放逐,在路上找寻自己的人生意义。论文从萨尔·帕拉提斯的心理动机、真实情感以及自我认知来解析他对残酷现实生活的自我逃避。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萨尔·帕拉提斯;自我逃避

一 引 言

作者杰克·凯鲁亚克出生于马萨诸塞州一个普通纺织工业城镇的工人家庭,但是他却对美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凯鲁亚克在读者心中已经不仅仅是文学家,更多的被人们认为是公路狂欢的“鼻祖”,鼓舞了更多的年轻人探索自由,“在路上”也逐渐成为一种追逐自由的标志,也成为现代人“背起行囊,说走就走”的理由。探索不可预知的旅途,也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念。《在路上》一书中萨尔·帕拉迪斯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可以以作者自传的来解读这一作品,不仅让读者身临其境,倍感亲切,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从主人公的身上捕捉到作者本身的影子,甚至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年轻人的缩影,因此,《在路上》这一作品也被公认为“垮掉的一代”生活方式和情感的忠实记录。但是从客观角度看,“垮掉派”表现出的混乱性生活、吸毒等突破道德底线的体验,以及对社会秩序、政治法律的轻视,以及逃避现实生活的态度都会对读者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以追寻自由为幌子的逃避更多地表现为颓废、堕落,并不可取。

二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的创作背景

(一)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创作的社会经济背景

维护和平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因为战争给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经济发展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美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获利者,不仅没有受到战火的影响,还从战争中获得了横财,二战后的美国表面上呈现出经济繁华、生活富足的社会经济状态,实际基层人民生活贫苦,贫富差距逐渐加大,科技与文明的迅速进步使得社会气氛十分压抑,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艰难地生存下来已经让大多数人筋疲力尽,而当时的麦卡锡时代,政治局势十分紧张,人们被笼罩在白色恐怖的氛围中,僵硬而麻木地负荷着生活带来的压力。所以,美国的战后社会存在许多腐败与虚伪的商品化现象,虽然科技文明不断进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但是人们思想文明进步缓慢,价值观念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种族歧视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民权缺乏保障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垮掉的一代”精神极度压抑甚至崩溃,他们从窒息的生存环境中找到对抗社会、排解内心压力的出口,通过酗酒、盗窃、吸毒等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来解放自我,以这种放逐、堕落的方式来找到自我存在的意识,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他们看似蔑视一切,生机勃勃,其实内心极度空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抗着缺少温情美国物质社会。

(二)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创作的文学背景

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发表于1957年,书中的主人公潇洒地穿越整个美国,在路上寻求刺激的情节成为年轻读者的梦想生活,受到广泛的关注。凯鲁亚克本身也是一位生活放荡不羁、行踪极其神秘传奇人物,也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之父”,而颓废文学是由20世纪40年代纽约的漂泊客发起的,主要有杰克·凯鲁亚克、威廉·巴勒斯以及诗人艾伦·金斯堡等作家组成,最鲜明的文学创作特征是自发性写作,摒弃传统的文学创作框架,真实记录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手法、表现方式以及作品内容等方面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观念,极力推崇在自由的精神状态下毫无束缚地联想,让潜意识占据创作的主导地位,坚持“最初的思维才是最好的思想”这一观念,将精神放松和畅所欲言结合在一起,同时更不强调非人格化的自我主张。《在路上》这一作品,从整体上看,结构杂乱,逻辑松散,但是其表达的思想明确,承载真实的情感,所以能够打动年轻人,引起社会的反响和共鸣,被奉为“年轻人的教科书”。杰克·凯鲁亚克的作品具有自传性质,在消沉的时代,保持独立的创作精神,坚持文学个性也是“垮掉的一代”文学家对抗社会不满与超越现实生活的方式。

三 解析凯鲁亚克《在路上》中萨尔的自我逃避

(一)解析凯鲁亚克《在路上》中萨尔的自我逃避的心理动机

《在路上》这一作品在小说的前四个部分不论是在写作手法、描述方式还是结尾处的最终结论都存在一定的相同点。在故事的开头部分,主人公萨尔·帕拉提斯对于自己的生活非常厌烦,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麻烦也是十分抗拒,态度消极,曾经试图逃离让它疲惫不堪的生活。从整个作品来分析,萨尔这一人物设定围绕“追寻自由而故意规避现实生活中困难”而展开,在这一过程中,萨尔的心理状态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每个人都存在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担忧,一开始,萨尔对于踏上旅途比较慎重,心情也是忐忑不安,对于整个旅途持保留的态度,想象着突破自己而去勇敢地尝试。而人适应环境的潜力是无限的,在萨尔逐渐开始适应并接受旅途中的生活状态后,他便从谨小慎微的尝试转变成放肆大胆地前进,直到自己彻底迷恋这样刺激、放纵、充满新鲜感、活力无穷的新生活,并努力让自己沉迷其中,逃避现实生活带来的沉重感。然而“乐极生悲”这一成语却完美诠释萨尔·帕拉提斯的情绪轨迹,每当他对生活非常满意,逐渐接近他渴望的生活状态时,却往往会发生一件令他极其挫败,心情沮丧到极点的事情,从而把他从种种美好当中唤醒,不得不接受现实生活的残酷现状,疲倦、厌烦和消极进行重复的恶性循环,最终萨尔也不再相信迪安空中的美好生活,对于之前的幻觉也开始瓦解破碎。萨尔在自我逃避的过程中心理状态也随着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而不断转折,这也注定了自身行为的改变。

(二)解析凯鲁亚克《在路上》中萨尔对待真实情感的自我逃避

《在路上》中萨尔对待感情时的心理状态也是展现人物复杂性格的组成部分。书中萨尔对待他人的感情都表现得十分消极,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处境都采取置之不理的方式,拒绝面对自己的情感和责任,尤其是对于加利福尼亚家庭的热情描写,实际上存在压抑、绝望的现实情境,而在萨尔眼中却是另一番境地,“我躲在葡萄藤中间,这一切全看在眼里,我觉得自己像百万美元那么富足,我在疯狂的美国夜晚冒险”。萨尔对他人的情感无动于衷,对于现实的残酷和真实也选择视而不见,逃避对待别人的情感,更逃避对他人感情负责任的状态。

萨尔对待爱情亦是如此,文中与特雷的感情被形容为:“两个绝望的孩子犹豫着给予彼此温柔的慰藉。”萨尔虽然对特雷一见钟情,但是他并不信赖特雷对于自己的感情,所以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萨尔总是疑神疑鬼,把特雷想象成一个心机极重的女骗子,直到萨尔发现特雷敏感、脆弱、缺乏安全感的性格与自己如此相似,书中写到:“我在沉闷而甜蜜的早晨同她做爱,我们两个像困在洛杉矶的疲惫天使,一起发现了生活中最密切最美妙的东西,一起睡熟了,一起睡到下午很晚。”对于萨尔来说,他所需要的伴侣是能够为他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可以让他沉溺其中,并且不能对他的生活造成威胁和压迫。萨尔感觉自己迫切需要一个妻子,而与特雷在一起能够使自己得到短暂的喘息,从现实生活中逃离出来,小憩一下,但是事实上萨尔与迪安相同,他们需要的并不是相互扶持的爱人,而是一个可以遮风挡雨,帮助他们逃避现实生活,逃避责任的“父母”。萨尔对待感情的自我逃避也是立体表现出逃避的重要部分,从书中很多细节描述可以看出,萨尔对于特雷的感情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他并愿意为特雷负担责任,真正成为特雷的避风港。

(三)解析凯鲁亚克《在路上》中萨尔对自我认知的逃避

《在路上》中萨尔等人以追寻自由的生活为由,找一个借口就一再踏上旅途,实际上是逃避现实生活中所必须面对的意外、麻烦以及措不及防的成长。萨尔拒绝承担生活责任,更不愿意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他只想放弃对自己的所有要求,被动地生活,渴望别人掌舵他的人生。萨尔会主动逃避对自我的认知,“那不是我的错!不能怪我!在这个令人讨厌的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可以怪我!”他回避一切形式的自我剖析,更害怕自己掌握方向盘,他不想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决定,引领自己的生活。对于萨尔和迪安而言,逃避责任是他们面对变化时的第一反应,都渴望永远可以只坐在车里前行,不问终点,尽情地感受表面的欢欣愉悦,永久地逃避内心真实的想法,对于旅途的探究也只是路过,并没有更多的要求和想法。凯鲁亚克笔下的人物都在努力地逃避自我认知,否定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为了逃避自我的定义和真正自我存在的复杂性,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是永远只有当下这一刻,只有放纵,没有要求。

于是他们兴奋地赶车上路、释放天性、放肆狂欢、为所欲为,甚至突破道德的底线,无视法律与社会秩序的束缚,即使落魄如流浪汉,他们也要不停地麻痹自己,大喊着:“只要在路上就是惬意的、幸福的!”萨尔由衷地感叹着:“啊!美好的夜晚,月光静谧,搂着自己的姑娘,喝酒聊天,简直是天上人间!”屏蔽掉来自现实生活的烦恼,逃避对自我认知,逃避所有的责任与义务之后生活也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纵然穿过纽约、洛杉矶、加利福尼亚等各个城市,但是抵达的每一个城市都只是驿站,梦想中的生活永远都在远方,硬着头皮向前走,却永远没有终点。

[1]牛晨.亚文化视野下的“垮掉一代”——以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为例[J].名作欣赏(中旬),2014,(5).

[2]徐雅楠.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的文化意蕴及存在主义解读[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5).

[3]高金和.迪安·莫里亚蒂:“垮掉派”热派的一种生活方式——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作品赏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10).

[4]肖明翰.垮掉一代的精神探索与《在路上》的意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0,(1).

(责任编校:张京华)

I106.4

A

1673-2219(2016)11-0033-02

2016-06-11

张小燕(1981-),女,山西汾阳人,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

猜你喜欢
在路上凯鲁亚克萨尔
德国萨尔锻钢厂
德国萨尔锻钢厂
天价道歉信
把沙发往前挪一挪
把沙发往前挪一挪
把沙发往前挪一挪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的生态主义解读
《在路上》中的父亲形象解读
杰克·凯鲁亚克:流浪者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