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大有来头的“新年礼”

2016-03-07 22:42陆陆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桃符门神水饺

陆陆

转眼到岁末,处处喜洋洋。年根儿下,家家户户都会有各种各样充满年味儿的新年礼活动,挂春联、贴年画、放爆竹、食水饺等。然而,这些新年礼都大有来头,有着不同的寓意和典故。

挂春联·庆佳节

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它既表达了人们的新年心愿,又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我国最早的春联是在五代时出现的。据说,五代后蜀国的国君是一位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除夕,他突发奇想,让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作为桃符挂在他住室的门框上。自此以后,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添加了祝愿、祈福的内容。至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是一件很普遍的事。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桃符的内容就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早晨,太祖微服出巡,见民间处处张贴春联,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这一家之主是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十分忙碌,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当即命人拿来笔墨纸砚,挥笔写下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送给了这户人家。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家,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便询问一番,这家主人很恭敬地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帖春联的传统得到推广,在各地盛行。

帖年画·喻如意

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如意的物件。在漫长的岁月里,年画是随着年俗演变而形成的一种民间象征性装饰艺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

在我国汉魏时期,每至春节,各家各户都会在门前立桃人,画神茶、郁垒驱鬼。蔡邕在《独断》中描写道:“神茶、郁垒而身居其门,主阅领诸鬼,其恶害之鬼,执以苇索,食虎。故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茶、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这在后来逐渐发展为门神年画。宋代时,徽宗扩建翰林图画院,时逢传统绘画和雕版印刷术交融发展,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成熟和普及。当时,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成为一种风尚,门神的寓意从镇宅消灾演变成了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后来,贴门神逐渐形成了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的习俗,年画在此时完成了向祝福年画演进的过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典籍,都记载了宋代京城春节期间出售年画之类吉祥装饰品的景况。这说明当时年画的张贴已普及于城镇居民之中,从中也可看出年画已相当盛行,而保存至今的《四美图》就是当时人们所做的年画。

放爆竹·闹春宵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元日》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爆竹起源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说法不同,称谓从“爆竹”、“爆竿”、“炮仗”到“鞭炮”。关于爆竹的最早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从记文可知,当时人们新年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庭院前,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以驱瘟逐邪。由于竹子发出“噼噼叭叭”的爆裂声,故称爆竹。关于爆竹,还有一则有趣的传说,见于《神异经》载:“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以竹著火挂熚,而山魈惊惮。”

自从火药出现,人们便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时至宋代,汉族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鞭炮)。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烘托出过年的喜庆氛围,流露着人们的喜庆心情,寄托了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更岁饺·辞旧岁

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在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就是饺子。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现在又名“水饺”、“角子”。

据说,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三国时期人们称饺子为“月牙馄饨”;至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时期为“偃月形馄饨”。在宋代时,人们已经将饺子称为“角子”或“水角儿”,它慢慢地被传入蒙古。由于蒙古同胞奔放性格的影响,其样式也由原来馅小皮薄变成了馅大皮厚的饺子。因为饺子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 ,故元代称其为“扁食”。清朝时,家家户户的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有:“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夜半子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饺子便有了 “更岁交子”之意,以示辞旧迎新,充满了吉祥如意和喜庆团圆的寓意。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其在正月,则元日至五日为破五,旧例食水饺子五日。”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在包饺子的过程中,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如意和糖,寓意着来年的日子更甜美,花生代表健康长寿,而枣和栗子则蕴含着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

结语

年关将近,春节的气氛日益浓郁,老人精心书写或粘贴春联,孩童在室外点燃爆竹,千家万户欢声笑语说不停,阖家团圆吃水饺,这些大有来头的传统新年礼已经成为我们迎接新年必不可少的小礼物。在此,小编愿你也拥有一个吉祥年。

猜你喜欢
桃符门神水饺
小小的家
有趣的门神
桃符的传说
桃符的传说
怎样让水饺口感更好?
门神都是什么样
妈妈的水饺
冷冻水饺冷水煮
三勺凉水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