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可持续性园林的探究

2016-03-08 07:17毕婧
花卉 2016年18期
关键词:可持续性园林景观

毕婧

(北京大学景观与建筑学院 北京市 100120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120)

对可持续性园林的探究

毕婧

(北京大学景观与建筑学院 北京市 100120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120)

分析可持续性园林的概念及其意义并对可持续发展园林的营造方式进行思考,认为可持续性园林应在尊重自然及其发展过程、尊重场地及其地域特征的原则下进行规划设计;并呼吁可持续性园林工程技术措施的发展与应用。

可持续性园林;自然;地域特征;循环利用;可持续技术

1 可持续性园林的概念与意义

在广泛关注生态建筑的背景下,风景园林师的角色应当重新被定义,其使命不再仅仅是为某建筑项目增设宜人的外部景观,而是需将生态与自然融合在整个环境中。正如计成的《园冶》中所提到的:园林设计应当尊重原址的自然环境,注重与实地景观的协调搭配以及天然水源、地下水和原有植被的保护,确保建筑物应当与其未来的功能相配套,和周围即将种植的花草树木相映成趣。

R.萨尔(Robert Thayer)在其著作《灰色世界中的绿色心脏——论技术、自然和可持续园林》中将具有以下特性的园林定义为可持续园林:

可持续园林属于一种多变园林,自然生态系统在其中占主导地位;可持续园林中的资源为可再生资源,其中的能量可以被保持;可持续园林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技术与自然两种力量之间的博弈,协调这两种力量之间的较量;可持续园林中,基本的生活功能得以保证、展示和进行;可持续园林所应用的技术为可持续性技术,是所有可能被选择的技术中最好的,可以看成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可持续园林中,人们能够长久地生存、培育土地、防止生态资源的枯竭;可持续园林通过依靠当地资源、发展当地文化及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来解决场所感失落的问题;可持续园林回答这样一种意向,即园林并不是已有我们的存在来决定其物质形态。

1.1 生态园林

1988年,美国风景园林设计教育委员会就为生态园林作了如下的定义:生态园林是指既有助于“人类的健康发展又能够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园林。生态园林的建设不会对其他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或耗竭其资源。人类活动会改变某地原有的生态环境,而可持续性园林则能够与场地的结构和功能相依存,有价值的资源,如水,营养物,土壤等物质以及能量将得以保存,物种多样性将得以保护和发展。

1.2 可再生景观

在《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再生设计》一书中,莱尔(Lyle)向风景园林师们介绍了他的可再生景观理念:“……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明显区别在于前者能够通过自身的不断更新而持续生存”。他认为由人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园林应当具有在当地能量流和物质流范围内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只有可再生景观才可以持续发展,园林的可再生性有取决于其自我有机更新的能力。因此,设计园林需采用可再生设计,即能够实现园林中物质与能量循环流的设计方式。

2 建造可持续性园林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及保持场地的健康并修复受损的场地;②对场地地域性特征的认知,预见场地的潜能;③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尤其是对水循环的环境管理;④要对场地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

2.1 尊重自然及其发展过程

巴里康芒纳经典生态法则的内容包括:

每一件事情都与别的事情有关;一切事情都必然有其去向;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没有免费的午餐。其揭示的本质即为生态学论述的物种与环境间相互关联的微妙关系以及自然发展过程作为普遍现实的意义。

生态价值的量化及生态理念的日益普及和自然观念的巨大转变,导致国际现代园林设计在观念上和方法上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现代设计以自然为主体,依据自然规律对遭到破坏的自然进行整治,或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扰,形成具有自然活力的活动空间。

正确地理解可持续性园林的生态性本质并重视其体现出的将各种生物联系起来的依存方式的模式语言。生态理论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人类只是自然中的一员,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改造自然运动,也必将得到自然的报复。生态是各种关系的总和,是复杂的需要累积的系统,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绿色的、环保的、健康的自然环境。对那些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环境而言,在设计过程中不可随意去掉某些景观元素,或破坏各元素之间的联系方式,否则极有可能在许多层面上影响到原本错综复杂、彼此链接的景观格局。可持续性园林设计应采取科学的分类与识别方法,对场地的自然状况做出深入细致的评价,并运用成熟的经验、适宜的材料和技术去探寻并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演进的能力。

因此,可持续性园林设计应以保护和恢复场地的自然特性为宗旨,强调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为人服务。设计过程就是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以保护、恢复并展示领土的地域景观为目标。

利用原有的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构成景观的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地域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在不少设计中,按所谓的构思肆意改变,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完整及平衡,使原有的系统丧失整体性及自我调节的能力,沦为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存在。例如由河流的冲击形成的冲击岛的形态,应顺应水体的流向,并与河岸的构成形态和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味地屈从构图或片面的追求功能等其他因素的制约,往往造成布景式的虚假的生态,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再如,当今热门的生态湿地的营造,其形成及集水的性质是水源头位置的确立根源,若不加思索,仅求得形态上的相似,水体的生态系统被打乱,甚至水的流向也会出现倒置,造成水体成为死水等违背自然生态的现象出现。根据典型湿地剖面的构成为景观-浅滩-深处湿地-岛屿-深处湿地-明水域-深处湿地-泥沼地/沙砾-深处湿地-浅滩,在设计中以其自然的表征为指导,分析场地条件并加以利用。

此外,包括外来物种控制、洪水、水土流失、营养循环和过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与连接等均为对科学化的生态理论的诠释,而依据其日趋成熟的自然表征和自然管理方法进行规划治理是十分可行的。

2.2 尊重场地及其地域特征

尊重场地是在尊重自然及其发展过程的前提下规划设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代表地域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特征的首要原则。认识场地、理解场地、明了场地的演变方向是发掘景观资源最大潜能的根本保障,而对于场地生态系统逐渐衰落但仍可逆的情况,通过解除外界压力和干扰,使恢复可在自然过程中发生;位于瓦解边缘的超负荷不可逆破坏,则需要人工加以干预。尊重场地对从根本上建设可持续性园林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场地的地域特征而言,广义上是场地所在区域的地貌体现。其中的空间与景物彼此相互联系与区域的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相适应。意大利的台地园,英国的牧草风景园等均是历史上对于地与地貌特征的经典。现代园林设计中依旧没有忘却这个经典而又永恒的主题。如在西班牙的现代园林中,大面积的黄土铺地多于青葱的草地,成排成行的旱生植物多于自然的树丛,这不仅是气候使然,而且也是西班牙的景观特质。而荷兰作为低地国家,由于国土狭小,从5世纪开始围海造地,以获得更多的土地用于耕作和居住。他们在不同的高程上修筑不同尺度的线状水渠,通过水泵的提升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由于经常受洪水的困扰,要沿河流修筑堤岸。结果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结构分明、功能性的、绝大部分是线状构筑的景观。而其对于沙丘的理解则更为深刻,沙丘的形成缘由,沙丘的生态敏感区以及适于人类活动场地等的体现十分精准,与人工元素的结合也十分谐调。这种与区域相协调的现代园林是建立在经久不衰的永恒主题之上的,而非是过眼云烟的短暂时尚。

狭义上的场地的地域特征,往往指场地本身拥有构架较为成熟的生态系统或自然资源,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区域,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参与的,前者如名山大川,海洋湖泊等;后者除了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也对土地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一些工业地带形成了独特的工业景观的地域特征,即城市棕地的开发。包括建筑物、工厂车间、磨房、矿山、机械、及相关的加工冶炼场地、仓库、店铺、能源生产和传输、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可以采用现代园林的设计手法来整合当地已破坏了的生态环境并记录和振兴已经衰败了的工业区域,并达到工业废弃地环境更新、生态恢复、文化重建、经济发展的目的,从而形成可持续性的园林景观。在废弃地的改造中,尽量尊重场地的景观特征和生态发展的过程,需要尝试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方式。此外,在保护工业遗产地的同时,规划过程要求对其曾经的用途及各种工业流程有透彻的认识,才能使得景观游览线路和设施安排等合乎场地的文化气质。要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结合造园要素进行环境的改善,同时结合户外空间和活动场地满足功能的需求。

关于场地的地域特征与景观设计的契合就是要求在自然生态理论的指导下,再现场地所属地域特征的生态表征,并挖掘具有发展潜能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元素进行景观塑造。该元素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可以是广义上的也可以是狭义上的。

例如,根据大陆板块学说,新的物质会不断从大洋中脊下面上升,把中脊两侧的物质向外推挤,进行海底扩张。大陆与大洋之间存在一条45°倾斜的岩石圈消亡带,海底扩张的新物质被推移到这个带时,会插到大陆下面而消亡。山体的形成是大洋或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造成升高以及风化剥蚀形成的。喜马拉雅的褶皱就是岩层在侧向压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喜玛拉雅就是典型的褶皱山系,它的褶皱向树轮一样记载着逝去的历史。通过分析研究山体形成方式的科学解释并提取褶皱山系作为标志性元素的存在价值,可以在山体形成原理的支持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局部,根据其生态表征进行再现或抽象其本质特征利用人工手段向游人展示这种褶皱山系,同时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适于人活动的场所和尺度等等,并与当地的民俗等人文景观相融合创造出现代的可持续园林。

再如,规划范围约6.76km2的2007厦门市园博园,其所处地块与众不同的特征在于因大量的水产养殖场的存在,区域表现为网格状的大地肌理,水域面积大,占了70%多,而陆地面积则不到30%。然而,地形平坦、缺少陆地以及现状复杂的条件成为设计的限制因素,当然这些待被解决的问题也为规划设计提供了的重要契机。这些由众多的现状鱼塘、交通小路、大海海湾组成的肌理是当地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及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反映着当地的生产生活文化,有着深层的意义。出于对场地特征的尊重,也出于对公园和未来城市新区建造经济性的考虑,设计中保留了大量的场地肌理,并作为未来园博园和城市新区的形式来源。进而依据厦门海岛与海湾的城市形态,在规划中采用了群岛的形式。这样将用地分为相对独立的区域,以便于展览期间的灵活布置,亦便于会后的独立经营和城市新区的发展。从防洪的角度来说,岛状结构有利于汛期洪水的分流。各岛之间形成不同的水域空间,丰富了景观。现状中惟一一条车行路也被保留下来,并加以拓宽,作为园博大道,成为连接几个主岛和陆地部分的中枢。园博大道将自由有机的规划结构统一在一定的秩序之中。从该项目可以看出,存在元素的形式在最小程度上被改造,而是将其与功能(包括近期和远期)相互结合,形成保护了地方特色、传承地域文化、符合未来使用功能并遵循当地生态延续的可持续性园林。

最后,无论是从广义或狭义角度出发,在造园要素中,植物的应用是成为体现规划设计中对自然诠释得最为直观的元素。仅仅重视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已经远远不够,而且,在可持续性园林设计中,更需要的是营造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体现当地自然风貌的植物类型。例如,具有单一植物物种的林区和具有丰富的景观效果、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就是两种常见的形式,为体现生态多样性的原则,应在保护现存植物的前提下倡导后者的使用,但对于功能和景观的需要可以适当种植纯林区。而对于树种的选择则需要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才能够延续原有的生态脉络。

2.3 物质及能源的循环利用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如木材等,至于会影响生态的开采则应当尽量避免。

设计中尽可能地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利用废弃的土地以及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如残砖瓦砾、工业废料、矿渣堆、混凝土板、铁轨等都能成为园林建造的良好材料,古典园林中早有使用破裂的瓦片等作为铺地材料的做法。此外,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同时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在场地中寻找具有标志性或象征性价值的材料进行使用,不仅与场地的历史氛围十分贴切,而且演绎着一种材料可持续利用的过程。

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可持续性原则的重要体现。那些雨洪不再被当作洪水成为灾难,也不再是疾病传播的媒介,更不再是急于被排泄的废物。雨洪的收集和再利用的过程应通过城市雨水生态设计与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将暴风雨水表面流水减少到最少的多孔人行道的应用,并大量使用推广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于湖区周围设立沼泽地用于暴风雨水的过滤等均可以使得雨水得以回收利用。同时,应尽量减少铺装面积、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以及采用微喷、滴灌等节水设施。从提高渗水率的角度考虑,建设节水型园林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①要增加可利用的水源总量,如雨水回收、中水利用等措施;②要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不仅要在水的运输、灌溉等方面减少损失,如利用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利用土工布减少水分渗透等,而且要选用耐干旱的植物种类,并将水分送到植物最需要的地方,如微喷、滴灌,在树木根部盘绕穿孔输水软管,透水路面铺装将于水直接引导至地下储水箱中等等。至于积水,可以用许多生物性处理方法,包括腐化池、生化循环、芦苇床和旱厕系统等等。

此外,屋顶绿化在更好的管理水资源和可持续性发展方面具有许多优点和多种有利条件:不但能够减少不透水的硬质铺装,储存雨水,还能延长防水材料的使用寿命,防止过热老化,不但能吸收噪声级减少反射声,还能降低屋顶的温度和热辐射,缓解热岛效应。

选择可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等能源解决照明、灌溉问题,从而达成能源上的循环利用。

2.4 对场地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

提高可持续性园林需要多方的技术支持,而对园林影响最为直接的就是气候,因此,对气候的检测成为园林选址及规划场地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建筑行业中已经采取了风洞气候测试的方法来应对风对建筑物的影响,以及健康危害检测的研究工具,对于光照的模拟和对于升学的分析等科学的技术来保障建筑的可持续性,对于有着广泛前景的可持续性园林而言,仍具有许多可以突破的契机及上升的空间。

3 结论

可持续性园林是我国园林向前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成为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契机。因此,应对自然有深刻的理解,并上升到科学的高度。本着对每块场地负责的态度进行设计,结合现代尖端的科技,将物质与能量充分利用,并创造出更美观更优秀的适于人居的环境。

[1]朱建宁.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方向——一体化与本土化[R].邯郸,2005.

[2]朱建宁,马会岭.回归自然文化的风景园林艺术[J].风景园林,2005(3):25~30.

[3]林 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16~24.

[4]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3):11~18.

[5]王向荣,林 箐.现代景观的价值取向[J].中国园林,2003(1):4~11.

[6]俞孔坚.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理论与实践.景观中国.

[7]S·Salat,主编.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南—高环境质量的建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潘裕生.世界屋脊的沧海桑田[J].中国国家地理,2006(8):50~53.

TU986

A

1005-7897(2016)12-0021-03

2016-6-1

毕婧(1987-),女,汉族,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可持续性园林景观
水泥生产中环境可持续性研究进展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清代园林初探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Pearl Izumi发布新的“社会使命”声明以及可持续性相关的宏伟目标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室内可持续性景观系统的植物配置与后期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