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语本质

2016-03-09 09:22王晓萍
关键词:反语赖斯字面

王晓萍

(广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论反语本质

王晓萍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反语特征是反语研究的基础。传统反语论是语义分析,现代经典语用论克服语义分析的局限,把反语研究发展到语用阶段,但两者关于反语的特征描述都仅适用于简单陈述句反语。回声论认为反语是表达特定态度的回声句,它能容纳更多句型和更为复杂的反语案例,但它把部分反语的功能和表达类型普遍化为反语的基本特征,违反定义相称性要求,并且背离人们关于反语的基本直觉。反语和使用反语的表达式不同,在各种反语表达式中,说话者都施行相反的以言行事行为,向听者有意传达相反命题内容或者相反以言行事的力量。

反语;传达意图;反面表达;以言行事行为

反语(irony)是普遍使用的语言现象,是语言哲学、语用学、修辞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反语一词有多种意义和用法,被分为不同类型。文章主要研究出现在日常交流中的言辞反语(verbal irony)。言辞反语(以下简称反语)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三个:反语根本特征、反语使用动机和反语交流机制。这三个问题彼此相关,其中有关反语根本特征的研究又是基础。如果明确了反语根本特征,反语研究的具体范围和对象就确定了,从而就能够把反语和其他非字面表达现象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分析反语使用的独特功能和效果,解答说话者为何要使用反语的问题,进而能具体深入分析说话者进行反语表达的条件和过程,以及听者理解反语的依据和步骤。当前反语研究的主要理论分歧表现在对反语的识别、功能和交流机制等问题认识不一致,分歧的根源在于现有的有关反语本质的认识过于简单和模糊。反语研究要进一步发展,当务之急是要重新梳理和审视有关反语本质的主要理论观点,澄清错误,准确把握反语本质。

一、传统语义理论

人们先有对语言的多种多样使用,然后才有对这些语言现象的反思和研究,才有语言使用类型的分类和命名。由于语言使用现象本身的复杂多样以及在历史中的发展和变化,对语言现象难以做到严格的逻辑定义和分类,通常只能给出基本的特征描述和归类,但也要满足以下要求:一是特征描述和归类具有内在一致性,即某一语言现象的归类是根据该现象的特征描述做出的;二是特征描述和归类具有外在一致性,即要符合语言直觉并能合理解释语言使用的实际。要求一是基本的逻辑性规定,自洽性是理论成立的必备条件。要求二涉及理论的适用性,广泛而合理地解释现实是理论生命力所在。满足要求一相对容易,评判也较为客观;而要求二的满足相对困难,因为语言直觉存在主体差异性和不确定性,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无限复杂多样。要求二只能作为一个理想目标引导研究者不断努力去接近。反语研究历史上先后出现各种观点和理论,从发展方向上看就是要不断提高对两个要求的满足程度。

根据历史发展和研究特点,反语研究大致可分为:传统语义研究和现代语用研究。传统的语义研究主要从修辞角度研究反语现象,认为反语有表里不同的两层意义:字面上说一个意思,实际上意指其相反的意思。前者是字面义,后者是修辞义,反语就是通过字面义表达修辞义。传统反语理论强调从字面义的反面理解修辞义,研究的重点是字面义和修辞义的反差和对立所带来的修辞效果。这种观点被现代学者称为语义替换论。该理论在解决反语研究三大主要问题上存在明显问题和局限,斯珀波和威尔逊指出传统理论首要不足就是未能解决反语修辞义的定义[1]550。由于传统理论只是从字面义的反面解释修辞义,造成该理论逻辑性和解释力的双重不足:其一,字面义的反面表达与反语特定修辞效果的产生无内在必然联系;其二,字面义反面表达的规定既强又弱,一方面它把一些公认的反语表达排除在外,如非陈述句的反语表达。斯珀波和威尔逊认为问句无法确定它的反面意义,传统反语理论不适用于问句式反语。[1]554另外,也有些陈述句反语不符合该规定。例如(1):

(1)You are the cream in my coffee.格赖斯认为(1)可用于表达“你是我的灾难”,是隐喻和反语相结合的表达。[2]34该句话实际表达的意思也不能简单地等于字面义的反面。

另一方面,字面义反面表达的规定又过弱,容纳一些不被认可的反语表达。斯珀波和威尔逊批评传统理论不能把真正的反语与(2)所反映的荒唐情况区 分开 。[3]240-241

(2)有什么东西过来了

传统反语理论关于反语“反面表达了字面义”的特征描述只适用于一部分较为常见的陈述句反语,违反定义项与被定义项要相称的规定。

二、现代经典语用理论

传统反语研究向现代反语研究的转变发生在20世纪中叶,与当时语言哲学关于意义研究的语用转向大背景相适应。当时真值条件语义理论受到质疑,后期维特根斯坦提出“意义即使用”,奥斯汀开创了言语行为研究,格赖斯提出意图意义理论和会话隐含理论,在他们影响下,语言意义由语义分析进入语用分析阶段。句子被区分出类型(type)和标记(token),意义也因此分为两类,一是句子类型上的意义,它由构成句子的语词的意义和语法关系决定,简称为句子意义;二是句子标记上的意义,它是使用中的意义,该意义与句子使用者密切相关。对于交流中的句子而言,这两种意义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前者是字面表达,后者是非字面表达。对于后者,格赖斯把说话者所要表达的不同于“所说出的(what is said)”的内容称为“所隐含的(what is implicated)”,格赖斯重点研究一种特殊的会话隐含,即利用准则而产生的会话隐含,方法是:借助修辞性言说嘲弄某个会话准则而得到某个会话隐含。[2]33他提出四条会话准则,其中质的准则又包括两条具体准则,第一条准则是“不要说你相信是假的东西”。格赖斯认为反语就是通过说出交流双方都相信为假的东西故意违反质的第一条准则而产生隐含。如,听说双方都知道X背叛了A,A说:

(3)X是个好朋友

A不相信这句话所说出来的东西,并且这一点对听说双方都是显然的。A的话隐含表达了所说出的命题的矛盾命题,这句话是反语。

格赖斯认为,除了反语,隐喻、低调说法和夸张都是利用质的第一条准则而产生会话隐含。[2]34他没有直接比较反语和这些修辞言说的区别,但他的简要分析表明:格赖斯认为反语隐含的是所说出命题的矛盾命题就是反语的区别性特征。在这点上他与传统反语理论有相似之处,为此也被斯珀波和威尔逊批评为换汤不换药,不能真正解决传统理论存在的问题。斯珀波和威尔逊的批评指出了格赖斯分析的不足,但未能充分认识到格赖斯对反语的语用分析较之于传统语义分析的根本变革和进步意义。

在反语特征问题上,格赖斯在“逻辑与会话”及“再论逻辑与会话”两篇论文中多次或隐或显地表明,反语隐含的矛盾命题是说话者意图传达给听者的。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和他的意图意义理论密切相关。他认为说话者通过句子表达所意谓的东西,要用说话者意图来解释。[2]86-116他的意图意义分析思路在学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斯特劳森和塞尔等人就在格赖斯分析基础上提出具体改进。

反语是交流行为,说话者的意图是公开的。如果把格赖斯说话者意义分析和反语理论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以下分析:

说话者U对听者A说出反语意谓某事,当且仅当,

(i-1)U意图:A产生某个反应r(按所说出的内容反面理解);

(i-2)U意图:A认识到(i-1);

(i-3)U意图:(i-1)的实现依赖于(i-2)。

意图(i-1)体现反语的独特目的:反面理解话语。如果说话者不打算让听者反面理解,即没有意图(i-1),那么该句话不是反语。假设例(3)的语境发生变化,听者是 X的家人,说话者并不想听者反面理解句子,该句话就不是反语而只是言不由衷。在字面表达、隐喻、双关、夸张等表达中,说话者都没有让听者反面理解的意图;在假话和欺骗等表达中,说话者不仅没有意图听者反面理解,而且想方设法避免听者反面理解。

意图(i-2)表明反语是传达行为。如果说话者有意图(i-1),但又不打算向听者传达这个意图,那么说话者就没有进行传达。假设例(3)情况变为,说话者知道X家人在他身后,但X家人却不知道说话者知道这一点,说话者表面和第三方说话,实际有意说给X家人听。此时,说话者意图X家人根据其他线索获悉或猜到这句话应反面理解为“X不够朋友”,但又不想让X家人知道说话者具有让X家人反面理解话语的意图,即缺少意图(i-2),该句话也不是反语。

意图(i-3)揭示实现反语目标意图的独特方式:通过向听者传达反面理解话语的意图来实现该意图。反语是说话者有意施行的交流行为,意图(i -1)是说话者的目标意图,意图(i-2)是说话者的传达意图,意图(i-3)把目标和传达行为联系起来。如果没有意图(i-3),我们就难以理解说话者为何要产生意图(i-2)。

反语是说话者有意实施的特殊交流行为,对于多数常见的反语,说话者具有这三种意图是反语表达的充分必要条件。①格赖斯没有直接分析反语的充分必要条件,但具体详细探讨了比反语表达更一般的说话者意义的定义,为了消除各种可能反例,他不断修订定义。由于最后修订的定义过于繁复,本文选择其中简化形式,能解释常见的反语类型。为了能容纳可能的反例,可把该定义理解为必要条件的规定。

格赖斯对反语的具体分析不多,并且主要限于一些常用的陈述句反语,他对反语特征的理解突出与说出内容相矛盾的一面,在这一点上存在和传统反语理论相同的局限。但格赖斯把反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会话隐含现象来研究,他的反语理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要放入到他的意图意义理论和会话隐含理论的框架下认识,这样来看格赖斯对反语特征的认识又不限于语义上相反关系。格赖斯把反语作为一种交流行为,强调说话者特别是说话者意图对确定反语表达的作用,突破传统理论仅从相反语义关系来分析反语的不足。格赖斯的反语理论被认为是反语语用研究的经典理论,成为其后众多学者开展反语研究的基础。

三、回声论

随着关联理论的提出,斯珀波和威尔逊对格赖斯为代表的反语经典语用理论进行颠覆性批判,认为语用经典理论和传统理论都用意义替换来解释反语现象,从根本上就是错的。但他们也坚持在语言使用层面上研究反语,并且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解释反语现象,因此,他们的反语理论可视为一种现代认知语用理论。

斯珀波和威尔逊认为反语是回声的(echoic),是对他人思想(或者说话者自己过去思想)的解释,是对解释的解释,因此是二阶解释。[3]238-239如:

(4)a.彼得:约翰偿还他欠你的钱了吗?

b.玛丽:没有。他忘了去银行。

“我忘了去银行”是约翰不还钱的常用借口,玛丽用讽刺的态度回述约翰的借口,斯珀波和威尔逊认为这就是反语,而传统语义理论和经典语用理论无法容纳这种反语用法。他们认为反语不是和隐喻并列平行的语用现象,而是比隐喻更高一级的表征。[4]263-275

斯珀波和威尔逊认为反语是表达讽刺、谴责等驳斥或疏离(dissociative)态度的回声表达。在他们看来,表达讽刺、谴责等态度和回声性是反语的两个基本特征,这两个特征单独看是反语的必要条件,合起来构成反语的充分条件。然而相对于实际使用的反语现象,该定义也存在不相称的问题。

第一,反语未必都是回声语句。斯珀波和威尔逊认为:反语是回声性解释的一种情况,真正的反语具有回声性[3]238-241。然而,现实中一些公认的反语却不是回声句。为此,斯珀波和威尔逊解释回声情况可以多种多样,从时间上看,回述的可能是当下的或稍早前的或很久以前的或者是预测的;从来源看,回述的可能是实际话语,也可能是想法或观点;从归属看,回述的看法可能来自特定个体,也可能源头模糊;从程度看,回述特征可能明显,也可能是暗示。[1]556-558他们试图把所有反语都归为回声句,但辩护过于牵强,不能令人满意。另外,按照他们的解释,所有语句都能被分析为不同形式的回声句,那么以此用来说明反语特征就无实际意义和必要。反语的回声性本身预设先存在某个被回述的想法,而事实并非都如此。如(3)就是典型的反语,但“X是个好朋友”可以不是事先存在的任何人的想法。这表明回声性不是反语的必要特征。

第二,反语未必都用于表达讽刺、谴责、愤怒等态度。“真正的反语具有回声性,主要用于讽刺回述的想法。”[3]241“反语语句所表达的态度无一例外,均属驳斥或谴责类。”[3]239斯珀波和威尔逊认为如果缺少相应的讽刺或其他疏离态度,例(2)只是荒唐话,而不能成为反语,但如果对例(2)进行改写,使得说话者用责备口吻回述对方过于小心而经常表达的看法,该句话就能成为反语[3]241。格赖斯在“再论逻辑与会话”一文中也有类似例子和看法,他认为只有所说的东西被意图反映敌视或贬抑看法或诸如愤慨或轻视的情绪,我们才能进行反语表达。例如(5):

(5)你真是个无赖!

当说话者对听者很有好感地说出这句话,格赖斯认为这不是反语而是俏皮话。[2]53-54

斯珀波和威尔逊以及格赖斯认为反语只表达驳斥或疏离态度。这种看法与汉语中反语的实际用法不相符。汉语中,人们使用反语可以表达讽刺、批评等否定态度,也可用于表达赞赏、喜爱、亲昵等肯定态度,前者为反话正说,后者为正话反说。如,当说话者带着轻松、喜爱的态度说出“你真是个无赖”时,汉语中该句话通常被认为是反语。汉语中存在一种“打是亲骂是爱”的特殊表达方式。另外,汉语中反语还有幽默、风趣以及含蓄、委婉等用法。例如,女性在恋爱中尤其是刚谈恋爱时常用含蓄的反语表达方式。2015年台湾电影《我的少女时代》中,女主角对男主角说的“女生说没事,就是有事;女生说没关系,就是有关系”就是典型的反语恋爱表达。

第三,表达讽刺、愤怒等驳斥或疏离态度的回声句未必都是反语。斯珀波和威尔逊比较回声句“这是个野餐的好天气”用于表达赞同和讽刺的区别,认为讽刺用法的回声句是反语。[3]239然而,事实上有些表达讽刺、谴责等态度的回声句却不是反语。例如,甲工作出错并承认自己粗心大意,领导也批评他粗心大意,但领导的批评显然不是反语。

表达驳斥或疏离态度是反语的一种功能,回述他人(或自己)的观点或想法是产生反语的一种途径,它们不构成反语的基本特征。斯珀波和威尔逊关于反语两个特征的描述只适用于反语大类中一种常见类型,但它不具有普遍性。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斯珀波和威尔逊由批评传统语义理论和现代经典语用理论关于反语的定义和特征描述到根本否定反语具有反面表达的特征,背离了人们关于反语的基本直觉。

斯珀波和威尔逊认为无论是传统的语义理论还是现代经典语用理论都是替代论,用相反的修辞义或说话者意义替换字面义或所说出的内容。他们认为反语替换论不符合反语的实际使用,不能解释问句形式的反语。斯珀波和威尔逊确实指出了局限,但由此来否定反语的反面表达特征就过于轻率了,反面表达的具体解释有问题得不出反面表达就不是反语特征。由于反语是语用现象已是学界共识,我们这里只需讨论现代经典语用论对反面表达的解释。格赖斯认为反语是说话者有意传达与所说出的东西相反的(相矛盾)的内容,即说话者意义与所说出的意义相反。塞尔也认为反语是说话者意义为句子意义反面的表达。[5]113

在经典语用分析中,反语和反语用法的语句没有被有意识地区分,更一般地说,表达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实际语句没有得到自觉区分,这就可能引起一种误解:每个语句的表达方式是唯一的。事实上语言表达现象复杂多样,有的语句只使用一种表达方式,如(3),我们能比较容易判断为反语。有的语句却使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1)。格赖斯和塞尔对反语特征的描述显然只适用于简单反语语句,不能解释复杂情形的反语句。斯珀波和威尔逊正确指出经典语用反语论的问题,但由此全然否定该理论的合理部分,并认为用“反语回声论”能够完全解释这些复杂的反语语句,这背后隐藏着与经典语用论可能同样的误解:把反语和反语语句等同,认为所有反语语句都只使用反语一种表达方式。

四、关于反面表达的新解释

为了解释复杂反语现象,我们从言语行为理论吸收可用的理论资源和方法。塞尔提出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而是说话者使用句子所施行的以言行事行为。[6]16他认为简单以言行事行为的逻辑形式为F(p),F表示以言行事的力量,p表示具体命题内容。[6]31如,“我答应借钱给你”可用来执行允诺行为,其中 F是允诺,p是“我借钱给你”。话语意义可理解为说话者使用该句子所施行的以言行事行为,进而可分析为以言行事的力量和命题内容两部分。这对我们具体分析反语表达提供启发。

在问句形式的反语表达中,如,老师对上课偷看小说的学生说“怎么不拿到桌上看啊?”这句话结合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和反语,用p表示“你上课看小说”,F1、F2分别表示赞同和责备。老师用字面上的提问“怎么不拿到桌上看啊”间接表达赞同“你上课看小说”F1(p)。然后,老师用赞同行为实际表达对“你上课看小说”的责备F2(p),赞同和责备是相反的命题态度。间接表达的依据是提问、建议和赞同行为间的密切联系,问句常用于间接表达建议,而建议行为又隐含说话者对所建议之事的支持和赞同。如果说话场景变为在自由阅读的自习课,老师对读书姿势奇怪的学生说这句话,就通常被视为一种建议。而在老师上课的语境中,“学生上课时不该看小说”对师生双方而言是心照不宣的,该句话就是反面表达批评。

又如,老师对上课睡觉被同学推醒的学生说:“你是在听课吧?”这句话也结合使用反语和间接言语行为,用p表示“你在听课”,F1、F2、F3分别表示提问、断定和责备行为。首先老师故意违反提问的预备性条件提出一个彼此都知道答案为否定的问题F1(p),反面表达了对“你不在听课”的断定F2(~p),老师提问命题内容和断定命题内容相矛盾。根据学生应该听课的常识,老师间接表达对“你不在听课”的责备F3(~p)。作为对比,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改为:“你不在听课吧?”老师字面提问行为是F1(~p),由于“你不在听课”对双方都是显然事实,提问命题内容符合事实,不构成反面表达,该句话就没有使用反语。

上述两个问句式反语的反面表达具体情况有所不同:第一个例子是以言行事的力量相反,用赞同反面表达责备;第二个例子是命题内容上相反,用“你在听课”反面表达“你不在听课”。它们代表问句式反语的两种典型情况,由此我们概括得出关于问句式反语表达特征的两个结论:

结论1:问句式反语通常和间接言语行为结合使用。

结论2:在问句式反语中,说话者实施相反以言行事行为,或者反面表达相反的命题内容,或者反面表达相反的以言行事的力量。

莱文逊使用过一个反语例子:“墨索里尼会是温和的吗?”[7]110根据我们的分析,它反面表达相反命题内容。

根据以言行事行为的两个意义成分具体分析问句反语,我们不仅解决经典反语理论的问题,保留关于反语的基本直觉,还对问句反语反面表达特征理解更具体、深入。这一分析方法还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其他句式反语的反面表达具体情形。陈述句反语最为常见,有的陈述句反语比较简单,如(3),说话者实际实施的以言行事行为和字面以言行事行为的以言行事的力量都是断定,但命题内容相矛盾。也有的陈述句反语相对复杂,如(1),说话者结合使用隐喻和反语两种方式,反面表达的是相反的命题内容。对于感叹句反语,如“你太美了!”说话者实际施行的以言行事行为是嘲笑听者相貌丑,与字面上赞美听者相貌美的以言行事行为完全相反,不仅反面表达命题内容,而且反面表达以言行事的力量。对于祈使句反语,如,恋人间斗嘴说气话:“你走吧!”说话者实际不想对方走,该句话反面表达相反命题内容。

反语表达的句子类型不限于陈述句,可以是任何句子类型,其中,陈述句反语使用较为普遍。反语使用的各种句子中,有的句子使用单一的反语表达,也有的句子结合使用反语和其他表达方式。但无论哪种反语使用情况,说话者都进行了反面表达,这是反语区别于其他表达方式的根本特征,当然反面表达的具体情形又有多种。

如果用F1和F2表达相反以言行事的力量,根据内容,反面表达分为三类。

第一类:反面表达的只是相反命题内容,形式为,F(p)反面表达F(~p)。

第二类:反面表达的只是相反的以言行事的力量,形式为,F1(p)反面表达 F2(p)。

第三类:反面表达相反的命题内容和相反的以言行事的力量,形式为,F1(p)反面表达 F2(~p)。

根据性质,反面表达分为两种。

第一种:真假完全相反的矛盾关系。

第二种:不可同时成立(真)但可同时不成立(假)的反对关系。

有的反面表达矛盾关系的命题内容,如,“你在听课”和“你不在听课”是矛盾关系。有的反面表达反对关系的命题内容,如,说话者实际嘲笑的命题内容不是“你长得不太美”而是“你长得太丑”,它和“你长得太美”是反对关系。以言行事的力量的反面表达通常是反对关系,因为,以言行事的力量体现说话者的目的或态度,说话者通过反语来表达自己具有某种目的或态度,而不是没有某种目的或态度,如,说话者表面赞美与实际嘲笑为反对关系。

现代经典语用论正确揭示反语反面表达的基本特征,但它关于反面表达的具体解释过于简单、笼统和脱离实际。斯珀波和威尔逊的反语回声论指出了传统反语论和现代经典语用论的局限和问题,揭示反语使用复杂情况,但它用“特殊回声”来解释反语,对反语基本特征的把握又脱离人们关于反语的基本直觉,该理论与反语的现实使用也存在距离。综合传统语义论、现代经典语用论和回声论关于反语特征认识的得与失,根据言语行为理论对以言行事行为的意义分析方法,我们认为反语是说话者有意传达相反命题内容或相反以言行事的力量的言语交流行为。该解释揭示复杂多样的反语现象的共性并能够区别于其他表达方式,更进一步满足反语定义的逻辑性和适用性要求。

[1] SPERBER D,WILSON D.Irony and the Use-Mention Distinction[M]∥STEVEN DAVIS.Pragmat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 GRICEH P.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 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 WILSON D,SPERBER D.Relevance Theory[M]∥UCL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14.2002.

[5] SEARLE J 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6] SEARLE J R.Speech Act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7] LEVINSON S C.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林雪漫]

Nature of Irony

WANG Xiaoping
(School of Marxism,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006,China)

Nature of irony is the basis of irony research.Though the ironical utterance was traditionally for the purpose of semantic analysis,modern pragmatic account of irony relieved the problems of semantic analysis and changed the research into pragmatic stage,but the common failure of both theories was that they applied only to simple declarative sentence irony.Echoic theory proposed that irony was echoic and was designed to convey particular attitudes,that it can accommodate more varieties and more complex irony cases.But it is wrong to generalize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irony from the function and expression types of some irony,because it does violate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definition equality,and also violates the basic intuition about irony.Irony is different from irony expression.In the irony expression,speakers have made the opposite illocutionary acts,contrary propositional content or illocutionary force is communicated to the listeners intentionally.

irony;communicative intentions;contrary utterance;illocutionary acts

B81

A

1671-394X(2016)07-0035-06

2016-04-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20042);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课题(11Y78)

王晓萍,广州大学副教授,博士,从事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反语赖斯字面
双重救赎
反语认知加工之主观语境
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规约层级递进模型”
印地语反语的构成手段及语用功能研究
金缕衣
别误会这些英语
别误会这些英语
英语反语中的语用文体学分析
儿童反语语用功能知觉浅述
赖斯要出3本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