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范式转换*

2016-03-09 10:42张梅花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自媒体范式文化建设

张梅花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理论部,广东 广州 510520)



论自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范式转换*

张梅花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理论部,广东 广州 510520)

摘要:当今,人类已悄然进入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深刻时代表征为:速度惊人的文化爆发,良莠不齐的文化盛宴,一地碎片的文化快消,草根阶层的文化狂欢,权威消亡的文化迷失。新的文化表征催生了高校文化建设范式的转换。范式的转换对高校文化建设意义重大。自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范式的转换需要四个方面的创新:文化建设理念的创新,文化建设内容的创新,文化建设形式的创新和文化建设方式的创新。

关键词:自媒体;文化建设;范式;范式转换

随着微博、QQ、微信、播客等的出现,人类已悄然进入“自媒体”时代。我国文化在自媒体平台的推动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人人既是文化的受众,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文化爆发”、“文化盛宴”、“文化快消”、“文化狂欢”、“文化迷失”这些话语成了自媒体时代文化表征的“关键词”。这对高校文化建设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抓住机遇,接受挑战,需要重审高校文化建设范式,开展文化建设创新,以期实现文化育人目的。

一、高校文化建设的范式解读

(一)何为“范式”与“范式转换”?

范式(paradigm)一词来自希腊文,具有“共同显示”的含义,引申为“模式、模型、范例”等概念。1962年,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了范式理论。他认为,范式主要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1]瑞泽尔认为,范式是存在于某一科学领域内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意向。它可以用来界定什么应该被研究、什么问题应该被提出、如何对问题进行质疑以及在解释我们获得的答案时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可见,范式是一个由价值要素、规则要素和操作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的有机统一体。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原意是长期形成的思维习惯、价值观的改变和转移。范式转换是库恩范式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观点。他认为,范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通过应用不断完善和拓展。从本质上讲,范式转换就是冲破原有的束缚与限制,是思维模式的变革,最终促使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具有创新性。需要说明的是,范式的转换不是新范式与旧范式的“零和博弈”,不是新范式消灭旧范式,也不是对旧范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旧范式的一种“扬弃”,最终升华为一种内涵与外延既与旧范式有所关联又高于旧范式的新范式。

(二)范式之于高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库恩的范式理论本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今天已被广泛运用到诸多社会科学领域。社会科学工作者借用它来厘清本领域的发展使命、变迁路径和未来走向。“范式”概念所特定的社会学属性、丰富的哲学内涵,对高校文化建设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高校文化建设研究借用范式理论,有利于梳理和总结高校文化建设规律,提高高校文化建设能力和效果。具体而言,一是文化建设的导向功能。范式促使高校文化建设者不断地探寻和思索高校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终级目标。不同的价值取向将催生不同的文化建设理念。范式彰显着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和建设理念,是文化建设的照明灯。二是文化建设的规范功能。“范式不仅给科学家以地图,也给了他们绘图指南。”[2]高校文化建设范式为高校文化建设内容、建设形式、建设方式等各种建设要素提供现实规范,厘清人们对文化建设的科学认知。三是文化建设的发展功能。范式总是伴随着解决某一问题而出现。新问题的出现意味着旧范式必将面临调整。高校文化建设范式通过“问题出现-范式解决-新问题出现-范式调整解决”的周而复始的方式促进高校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三)高校文化建设范式释义

基于对库恩范式理论的理解,高校文化建设范式可以界定为由高校文化建设共同体对高校文化建设本质、概念、要素体系等方面的共同约定或全部承诺构成的整体,包括对高校文化建设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原则、方法和共同的信念。具体来说,高校文化建设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高校文化建设者对于高校文化建设带有主导地位的看法,包括对“为何要建设”、“建设什么”、“怎样建设”等问题的比较一致的看法。如果说高校文化建设系列理论和高校文化建设模式分别是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来研究高校文化建设的话,高校文化建设范式则是从应用层面来研究高校文化建设。它是架起高校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高校文化建设范式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同的范式不仅有量的区别,更有质的不同。一定时期内的高校文化建设范式会渐渐地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当问题越积越多影响到高校文化建设效果时,新的范式便会应运而生。可见,高校文化建设范式的转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范式转换的文化表征

高校文化建设紧随时代的变迁,不同的时代必将产生不同的文化表征,不同的文化表征必将对高校文化建设的范式产生影响甚至推进其转换。当今,人类已悄然进入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3]在“人人即媒介”,人人可以随时随地创造、传播、接受、分享文化的自媒体时代,文化正经受着一场巨大的革命洗礼,呈现出全新的文化表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速度惊人的文化爆发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4]我国网民数量的持续增涨预示着一个“大自媒体”时代、即“全民DIY”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在网络、手机等移动平台上的广泛应用为文化的迅速增殖提供了有力支撑。成千上万的普通网民参与到信息或文化传播过程中去,他们不仅是信息或文化的接收者,还可以是信息或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布”的范式转换,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民众的参与热情,尤其契合了求新求奇求异的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网络流行语在校园中的广泛使用就是一个鲜明的体现。总之,由于自媒体时代信息与文化传播的平等性、自由性、交互性和便捷性,带来了一个文化传播主体增长惊人、文化传播内容增长惊人、文化传播速率增长惊人、文化传播领域增长惊人的文化大爆发时代。

(二)良莠不齐的文化盛宴

自媒体的海量信息无疑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盛宴。然而,文化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低准入门槛、监管乏力也决定了自媒体提供的这场文化盛宴是包罗万象、良莠不齐的。各种虚假信息、媚俗信息、暴力信息、冗余信息、欺骗性信息、侵权信息和煽动性信息充斥在海量的自媒体信息中。它集真善美与假恶丑于一体。它一方面为社会传播着文化正能量,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带来了各种文化问题。自媒体作为一种取之于众用之于众的传播媒介,残存着欲望泛滥、传统价值弱化、理想和崇高精神消解等当代大众文化问题。具体到大学校园,大量良莠不齐的色情文化、暴力文化、低俗文化、庸俗文化、媚俗文化涌入其中,充斥着高校校园的主流文化,淡化着学校一贯主张的文化育人精神和文化价值追求。这种从传统媒介的严格把关、筛选过滤文化信息到自媒体的自由放行、全面包容各种文化信息的转变,势必要求高校文化建设范式的转换。

(三)一地碎片的文化快消

自媒体的兴起为大学生文化快消现象的出现提供了培植土壤和温床。自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介生产、加工、传播信息的周期限制,尤其是微博、微信的产生,简短频繁的信息更新、复制、粘贴、转发使自媒体大大推动了网络信息时代快餐文化的发展。“从字面上理解,文化快餐是将‘文化’这种内容用‘快餐’形式包装起来,供应给消费者。实质上,它是文化通俗化、快速化的体现。”[5]文化快餐便利、易消化也亦流逝。它外表包装华丽,实则肤浅缺乏深刻内涵,无法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表面上,大学生有了更多文化选择的“自主权”,消费了更多的文化内容;实际上,当大学生随意粘贴并陶醉于这“一地碎片”时,其自身的“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正处在被蚕食的深刻危机之中。崇尚文化快消,远离文化经典,长此以往大学生将被同化为被技术操控的、缺乏理性思维的“单向度的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范式必须深刻认识到这种文化快消产生的文化“繁荣”表象及其危害。

(四)草根阶层的文化狂欢

自媒体时代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无疑助长了“草根文化”的盛行。民众尤其是思维活跃的大学生再也不是传统媒介时代的“沉默羔羊”,而是一个自由支配自我的“时代麦克风”。在自媒体世界,草根阶层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自媒体世界是平民大众的世界,它打破了阶级、财产、门第、职位、等级、身份的区分与界限,在这里人们平等的享有发布信息、评论信息和转发信息的权力,可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构建自己的社交文化圈。自媒体改变了长久以来文化信息由传统媒体和少数精英垄断的局面,草根阶层成了文化传播的主角。草根阶层利用自己文化主角的身份在自媒体世界尽情地抒发感情,发表意见,宣泄情绪,享受文化狂欢。草根文化的流行,不仅意味着新的文化类型的出现,从更深层意义上讲,它将对以精英文化为主导内容的高校文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并必将影响到高校文化建设范式的深刻变革。草根文化能否“合法化”?草根文化的科学性如何界定?草根文化的价值性如何挖掘?劣根性如何避免?这些问题成为研究高校文化建设范式转换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五)权威消亡的文化迷失

过去,受众获得的文化信息是通过传统媒体“把关人”严格筛选、过滤的权威文化信息;现在,自媒体省略了文化内容的审核把关,每个参与者都可以成为互联网的“中心”,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络报纸”、“网络电视”自主的在“自留地”上畅所欲言。人人即中心实则没有中心。自媒体传播主体去中心化和意见表达平台的自主化等突出特征消解了网络文化信息的权威性,其结果是自媒体平台沦陷为一堆冗杂文化信息符号的集结地和收容所。在这个海量文化信息的收容所里,处于主动或被动接受文化信息的大学生们变得非常茫然。当太多的文化信息的门向他们打开时,反倒使他们无所适从,进而产生一种文化冷漠。再者,自媒体本身是一个海纳百川却又鱼龙混杂的文化环境,各种虚假信息、暴力信息、色情信息裹挟其中。对于甄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来说,应该看什么、不应该看什么、在哪里看,容易产生 “无助感”,从而陷入一种文化迷失。在自媒体平台,如何重建高校文化权威,引领大学生走出文化迷失是高校文化建设范式转换需要审视的问题。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范式转换的基本内容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引起了一场深刻的“文化传播”革命,也导致了高校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催生了高校文化建设范式的转换。范式的转换又催生着高校文化建设的理论自觉。重拾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诉求必须通过高校文化建设创新重构高校文化建设新范式。高校文化建设范式的转换必须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创新。

(一)自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理念的创新

理念的创新是高校文化建设范式转换的灵魂。科学的理念对高校文化建设实践具有先导性、超前性和决定性作用。当前,高校文化建设理念的创新必须反映和符合自媒体时代特征及社会背景,呼应自媒体时代文化表征的现实困境,以文化育人为目标,以满足大学生的文化需要为支点,按照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高校文化建设新范式。高校文化建设范式转换应确立以理想的方式关怀文化育人的终极意义与以实证方式关注学生现实文化需求相统一的理念。要把文化建设创新置于自媒体背景下,以引领大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构建符合大学生心理、情感、利益需要和接受规律的文化体系,增强主体间文化交流的可通约性,激活文化建设动力、壮大文化建设队伍、丰富文化建设资源、提高文化传播效率、扩大高校文化的大众接受性。这正是高校文化建设走出定位模糊,动力不足,实效苍白的客观要求。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内容的创新

高校文化建设内容的创新是高校文化建设范式转换的核心。自媒体时代,创新高校文化建设内容必须高度协同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形成高校文化建设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首先,创新理念文化。高校文化建设者要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着力建设体现大学精神和时代精神,主导快餐文化和草根文化的理念文化。为此,高校理念文化必须从自媒体时代速度惊人的文化爆发中汲取丰富的文化建设资源,从良莠不齐的文化盛宴中去粗取经、去伪存真,从一地碎片的文化快消中占据文化选择的制高点。其次,创新制度文化。要把现实世界的文化制度建设转换到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结合的文化制度建设。即要形成制度规范和道德自律相结合的高校文化管理监管体系,重点加强对自媒体舆情的日常管理、分析与危机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打造健康向上的自媒体生态环境,为高校文化建设保驾护航。最后,器物文化的创新。自媒体时代,高校器物文化创新必须从局限于打造优美的人文环境拓展到加强器物网络技术层面的建设。高校要着力推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速,降低网费,在此基础上打造一体化的自媒体平台。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形式的创新

首先,单向型建设形式向互动型建设形式转换。毫无疑问,高校文化建设传播的文化知识、承载的人文精神、倡导的价值观念要想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必须通过与大学生文化形式感官刺激心理、文化欣赏互动心理、近距离文化优先关注心理、文化个性得到包容和尊重心理等等文化接受心理相契合的形式表达出来。传统单向灌输型文化建设形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以上文化心理。高校文化建设利用自媒体内容丰富多样、交互性强、无时空限制、个性化凸显等特征构建互动型建设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单一形式向多样形式转换。高校文化建设应该有多样的存在样式:实践性文化样式、活动性文化样式、载体性文化样式。然而,目前高校文化建设侧重的是以舞台表演型为主的活动性文化样式和以校报、广播、新闻版、有线电视等传统载体为主的载体性文化样式,以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实践为主的实践性文化样式欠缺。活动性文化样式数量虽多但缺乏品牌,载体性文化样式传播周期长、更新速度慢。利用自媒体平台,将实践性文化样式升级为活动性文化样式直至网络文化样式才能实现高校文化建设的最佳形式。

(四)自媒体时代高校文化建设方式的创新

首先,由被动建设向自主建设转换。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受人员、场地、时空、资金等限制,局限了高校文化的创建与传播,使高校文化建设总体处于被动局面。而自媒体海量的信息、便捷的传输、强大的交互性、广阔的辐射人群、低廉的门槛给高校文化的创建与传播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高校可以自主地通过“图文并茂、交流互动、立体传播、生动形象地宣传和展示校园文化建设”。[6]其次,由封闭建设向开放建设转换。过去,大学生接触非主流文化的机会和数量有限,高校文化建设环境比较单一,整体处于封闭建设状态。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高校文化建设的单一环境,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在这里碰撞交融。适应时代发展,我们要把高校文化置身于自媒体这个大的媒介生态中加以建设,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文化多元的事实,以开放的姿态涵化主导多元文化,以自媒体传播让更多受众共享校园文化成果。最后,由精英建设向大众建设转换。自媒体改变了传统高校文化建设建设者和受众者的固有身份,将原来被动、单一作为受众的师生转变为双向、多向互动,自主地、群体地参与高校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不再是文化精英的专利。这种全民共建的方式壮大了高校文化建设队伍,活跃了文化建设氛围,提高了文化建设效果。

总之,随着高校文化建设环境的不断改变,为提高高校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实现高校文化育人的目的必然要求文化建设范式也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文化建设既是重大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自媒体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通过高校文化建设创新重构高校文化建设新范式。

参考文献:

[1]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89.

[2][美]托马斯·库恩著. 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0.

[3]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2):135.

[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1. [5]司忠业,陈宁武.自媒体时代与青年文化快消现象[J].当代青年研究,2012(5):13.

[6]姚臻.自媒体时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J].传媒观察,2015(6):3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16)03-0066-05

*基金项目:2015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课题“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协同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5G64);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人文社科课题“自媒体时代高职文化建设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3YR006)。

收稿日期:2016-03-22

作者简介:张梅花,女,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自媒体范式文化建设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