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精巧任务激活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016-03-10 00:51蔡家胜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图表课本信息技术

◆蔡家胜

(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建安中学)

如何以精巧任务激活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蔡家胜

(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建安中学)

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课本知识落后、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只喜欢上网和玩游戏、对课堂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等问题,严重影响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通过有效手段激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大家热衷讨论的教学话题之一。通过实践发现以精心设计的课堂任务为突破口,以任务为纽带,能很好地激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效率。

精巧任务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趣味性

一、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一)照本宣科,照葫芦画瓢

据笔者平时观察及和同行们讨论发现,较多信息技术教师仍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根据课本章节内容,教师先演示一次操作,然后让学生模仿操作,最后点评几个作业。这样的演示式教学,表面上看效率挺高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很快就把课本要求完成的例子完成了,似乎也掌握了软件的操作方法,好像有着不错的课堂效果。但过段时间,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换一个问法或换一个例子,学生就不知所然,就无法做出作品来,也就是说,学生之前能做出课本的例子来,只是一个掌握知识的假象。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跟学生沟通了解后才发现,原来学生看完老师的演示操作,然后凭记忆自己重复一遍老师的操作,照葫芦画瓢而已,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并非真正掌握课本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要我学”,非“我要学”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往往容易走进一个误区——重技术而轻教育。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重教会学生软件技能操作而忽略为什么要掌握这软件技能的根本需求教育。学生课堂学习最大的感受是,这例子是老师要求我这样做的,我不这样做,就完成不了课堂任务,可能会被老师批评,但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例子,我不知道学了这个操作对我有什么帮助。所以学生“要我学”感受非常强烈,在任务操作时就会有情绪,不会主动开动脑筋思考,应付了事,久而久之,对信息技术课堂及书本中操作任务就不感兴趣,甚至反感,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信息技术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课堂效率越来越低,课堂质量越来越差。

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要激发起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兴趣。如何激发起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兴趣呢?显然,课堂上给他们上网或玩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和最喜欢做的事情,但这样我们要完成教学任务的话就有点悬了,是不可取的方法。而要引起学生兴趣,立足课本教材基础上,高于教材去精心设计一些课堂任务,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产生外压式学习转变成内需式学习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失为好方法。

二、设计课堂任务的标准

设计课堂任务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怎样设计任务才具有吸引力呢?笔者的经验是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中阶段是人的身心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尤其观察力明显提升,具有观察目的更明确、观察时间更持久、观察内容更精细、观察角度更概括等特征,空间认知、时间认知、想象力、思维水平等各方面的概括性、抽象性都在不断发展中,在认知发展上已处于一种既懂事又不完全清楚的状态,即各种认知过程都在发展而又都发展得不完善,认识上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任务设计考虑时,我们既要向他们提出具体的、可行的要求,又不能奢望过高,要用事实说话,多从正面引导教育考虑,并让他们学会区分是与非。

(二)符合学生的感知经验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知觉整体性的特点。在教学活动或日常生活中他们能对存在一定缺欠的事物进行修补。但是由于知识和生活经验所限,初中生常忽视弱刺激部分而过分注重强刺激部分,从而常做出不完全甚至是错误的反应。同时,初中生对事物加以组合、补充、删减或替代处理的时候,很大程度上还依靠自己经验进行主观想象,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这就造成学生有时对知识的理解会显得牵强附会,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和更合理的解释,他们还会把这种理解顽固地坚持下去。在知识迁移能力方面,由于受逻辑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初中生很容易受到局部、片面的刺激的困扰,不能稳定不变的反映客观事物,不完全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完全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任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结合知识结构的关系,进行知识模块化、细化设计而非综合性非常强的设计。

(三)任务必须具有探究性

我们常常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占主体地位,笔者认为学生占课堂主体地位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可以分层设计,既有学生独立探究完成的任务,又要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的任务。学生可以在好奇心驱使下进行探究活动,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并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螺旋式进步。并要培养学生把探究作为课堂学习的一种习惯,当学生把探究行为从一种学习的需要,逐步转化成为学习的行为习惯时,课堂教学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内驱力,课堂学习效果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

当然,教师要做好探究活动的引导作用。在进行探究时,学生总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探究,避免学生遇难而退,要与学生共同经历失败的操作过程,分析失败的原因,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探究的惊奇和分享成功的乐趣,而对有所成就的学生则应做出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四)任务必须具有梯度性

课堂任务要有难易梯度性,也就是说要分层设计课堂练习,保证学生学习的公平性。前面笔者提到学生会因生活经历不同而造成认知经验、感知经验、掌握的操作技能、学习方式方法等的差异。怎样保证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学得到、学得好呢?分层设计操作任务就能较好的解决这问题。

笔者平时习惯设计三层次的课堂操作任务:

1.必达任务,根据课本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知识点而设计,是较为简单、相对容易完成操作的任务,要求全体同学必须完成。

2.进阶任务,根据课堂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范围设计,但步骤会较多,过程较为复杂,且要求有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计划75%左右同学完成。

3.挑战任务,根据本课知识模块范畴但稍超出了课本的要求而设计,有一定灵活性,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者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尝试还是可能完成的,计划20%的同学可以完成。

(五)任务必须避免重复性

信息技术课要多练,但不能盲练。有些信息技术教师认为,只有让学生多做练习才能提高课堂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强调多练,要求学生对同一知识点重复操作多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炒冷饭”,搞得学生怨声载道。其实练得多不如练得准、练得精和练得巧。教师在选取课堂作业时要充分思考,使得作业内容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提高操作的技能和技巧;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性的关键问题,从而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避免枯燥乏味的机械操作。

(六)任务必须体现工具性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强调技能与生活相结合,所以在任务设计时一定要考虑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服务。现时不同版本的信息技术课本教材对每章节知识与技能都有详细的要求,但笔者认为课本的操作要求只是一个教学的参考,具体到课堂教学还得根据教学条件及学生条件而灵活处理,一定要“因材施教”,保证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操作必须要过关,但过程与方法就不能照搬课本的,一定要精心处理,立足教材,但要跳出教材,而且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感知经验来设计任务,任务要求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技术支持能完成。

综合以上所说,以信息技术顺德实验区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七课(EXCEL)《用图表分析数据》为例,共勉如何设计好课堂任务。

《用图表分析数据》是EXCEL电子表格单元模块第七课的教学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过电子表格的编辑及数据的处理,本课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图表的建立和图表的编辑。课型是一节实操课。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已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也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但理解能力水平差异较大。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识

①理解EXCEL图表的作用、图表和数据表的对应关系

②理解并能根据数据分析需要来选择图表类型

③熟练掌握利用图表向导建立图表的操作

④掌握图表类型、数据源、图表选项修改,并能进行图表格式设置

(2)技能

①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及图表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小组探究合作,经历共同制作图表的过程

(2)学生小组探究学习,懂得通过制作图表分析数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起学生对交通安全的重视,提高人身安全意识

(2)培养正确的数据分析观念。

并把以下确定为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利用图表向导建立图表的操作

(2)图表类型、数据源、图表选项的修改

2.教学难点

(1)选取制作图表的数据源

(2)图表类型、数据源、图表选项的修改

其次,我来说一说课本教学内容分配及教学例子:

课本先显示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上的各种统计分析图表,接着到第一部分内容:出示某学校七年级、九年级学生各科平均学习时间调查表,并把调查表制作成各种图表,如饼图、柱形图,然后介绍图表的分类。第二部分内容:介绍图表制作方法,并完成如下柱形图制作(如图一)。

最后有四个试一试的练习例子:

①制作世界人口变化趁势图;

②顺德区**年温度变化图;

③顺德区XX年人中构成图;

④我国历年GDP图表。

显然,课本的教学内容囊括了制作图表的相关要素,案例是非常丰富的,确实是很好的教材。但现实教学中,笔者发现如果按课本案例开展教学,课堂教学效果不大理想,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课本素材不感兴趣,经常面对学习成绩,腻了,甚至有点反感,所以课堂上就打不起精神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对课堂任务设计作了如下的思考:

1.精心选取对学生有强刺激作用的课本外素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屏幕操作录像代替教师课堂讲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设计必达任务、进阶任务、挑战任务等梯度任务,让全体同学都学得到、学得好;

4.采用独自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方式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5.采用小组组员相互讨论及互助结合教师辅导方式来解决碰到的问题;

6.最后采用小组组员互评方式评价任务完成情况。

课堂操作任务设计如下:

1.首先以“中国历年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统计表导入新课(图二)”,请学生观察图表并分析数据表与图表的关系。

设计这图表有如下好处:

(1)学生根据以往生活经验,对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是有认知经验、感知经验的;

(2)数据触目惊心,具有较大的刺激作用,并能直观、清晰反映数据表与图表的对应关系,能反映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3)利用事实数据,对学生进行注意道路交通安全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提高生活技能,有“一石三鸟”之功效,不失为课堂教育的一个好例子。

2.把学生引进门后,我又设计了以下三个任务:

(1)必达任务,要求个人独立完成。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学习辅助资料(制作图表的屏幕操作录像),自主探究学习,以“死亡人数(人)”列数据为依据,制作一个柱形图(类似“图二”),并把数据分享给你的家人,请他们注意交通安全。

设计必须任务的目的是让每位学生“学得到”。通过新鲜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全体学生都掌握数据源选取、图表与数据源一一对应这些技能,能成功制作图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进阶任务,小组合作完成。请您做某服装厂主管,制作出10月份第2生产线产品的比例图表以及选出10月份的进步之星(如“图三”)。当然,操作时只发电子表格素材下去,图例不下发,让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完成操作。

设计进阶任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其中,通过完成任务,掌握根据数据分析需要来制作不同类型图表以及修改图表选项的技能,突破重难点教学。

(3)挑战任务,完成进阶任务后,小组合作完成。

用柱形图和折线图双图表分析2号生产线各员工10月份与9月份产量对比情况(如“图四”)

设计挑战任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煅炼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总的来看,经过本人近几年的实践,发现以精巧任务激活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突显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一改以往“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二改以往“生生少互动”为“生生多互动”;三改以往“内容导向”为“问题导向”,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掌握了操作技能技巧、学会了相互合作与分享、提高了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率较高,确实是值得大家深入探究和应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1]高立琴.任务驱动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生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13.

[2]杨洪雪.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及过程设计.教学与管理,2006,(30).

猜你喜欢
图表课本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