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工作的护理风险因素及风险控制

2016-03-11 01:41王芳
当代医学 2016年28期
关键词:儿科护士护理人员

王芳

儿科护理工作的护理风险因素及风险控制

王芳

总结儿科护理工作的风险因素,包括儿童患者因素、患者家属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环境因素等。分析儿科护理工作护理风险控制与风险防范方法,从增强儿科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质、加强护患沟通、加强制度建设、改善患儿就医环境及设备设施、控制院内感染、优化护士人力资源配置等角度分别进行论述。

儿科;护理;风险;风险控制

护理风险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根据护理风险事件是否直接造成患者损害,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两类。护理工作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医务人员,发生风险可能性相对较高,儿科护理工作,患者是没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小儿,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来势凶、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与其他科室比较,儿科护理工作责任重、难度大、风险高,护士承受压力及风险较高。对于无家属陪护的新生儿病房,上述问题尤其显著。本文论述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风险控制,干预和防范护理风险的措施,以减少护理差错,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1 儿科护理工作风险因素

1.1 患者因素 儿童疾病发病急、变化快、易反复,儿科患者年龄小、自身认知能力差、代偿能力差,是没有语言表达能力或者语言表达欠佳的小儿,不能明确诉说身体症状、不能准确叙述病情变化,病情完全依靠家长的叙述及医护人员的诊断,需要护士密切观察发现患儿病情变化;儿童有多动的特点,且患儿自我控制能力、操作配合性差,使得护士进行护理操作譬如采血、静脉穿刺等难度大,患儿难配合,患儿躁动时易发生坠床等意外,输液时或者有管道操作时,如吸氧管、呼吸机管道、输液管、引流管等,甚至可能拉掉输液器等管道。这些都对儿科护理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护士具有更好的护理技术,也相应地增加了护理风险[1]。

1.2 患者家属因素 在目前特殊历史状况下,目前我国相当数量的家庭是独生子女,患儿入院,特别是起病急、病情凶的患儿,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更多的人全家动员,患儿家长同时背负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儿科病房的医患关系较复杂,不是单纯的医护人员与患者关系,而是医护人员、患儿及其家长的多重关系。医务人员对患儿实施的治疗、护理、抢救等工作均在家属的注视下进行,家属爱子心切,又缺乏相应的医学常识,可能存在期望值高、对医护人员挑剔、苛求,如果对正常的治疗护理过程不理解,对必要的操作项目干涉不配合,或者患儿家属期望值未达到、提出的过高要求不能满足时,即可能导致纠纷发生[2-3]。

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医务人员,家属内心焦虑情感宣泄的对象,首当其冲就是护士。如果患儿病情严重、病情恶化,或者医疗效果不理想时,或者受媒体影响对医院存有偏见、或者不能一针见血、或医疗过程中疼痛等,更容易迁怒于护理人员,产生不满情绪,产生护理风险。

1.3 护理人员因素 儿科护理工作技术性强,护士任务重,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受到护理人员短缺,或者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工作忙乱、过度疲劳、急躁情绪等的影响,均可增加护理风险。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也是诱发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常见风险因素如下。

1.3.1 忽视规章制度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严谨,随意简化操作流程或不遵守规章制度,例如执行三查七对,导致给药错误[3]。

1.3.2 医患沟通不畅 忽视与患儿家长沟通交流,导致护患沟通效果欠佳,家属不理解或者误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导致纠纷。随着国内法律的完善和知识的普及,患儿家长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护士因为法制观念淡薄,忽视患者权益,暴露患者隐私也成为护理风险。

1.3.3 技术因素 操作技术不精湛,例如基础护理技术差,动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导致穿刺不成功、静脉穿剌损伤;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不全面,医护记录不一致,不能动态反映患儿病情变化;剂量换算错误、漏用、误用药物,输液速度过快、静脉输注剌激性药物造成液体外渗导致局部坏死等用药风险;医院感染知识匮乏,进行护理操作时,导致患儿、新生儿交叉感染、院内感染等,引发护理风险[2]。

1.3.4 护理人员配置不足 儿科护理人员短缺,尤其是熟练护士短缺严重,达不到要求的床护比,儿科护理工作技术性强,护士工作环节多、任务重、要求细,不仅要完成患儿日常的治疗工作,还要完成大量的其他基础护理工作,导致护士工作疲劳,产生护理风险、护理缺陷。同时人员的短缺使护士更加缺少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

1.4 其他因素 例如环境因素,病房设置、结构不合理,通风不良、消毒不到位等。例如设施因素,儿童病床空隙太大、床栏设置有缺陷、床栏无防护栏等,导致患儿坠床危险等。例如护理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制度不健全等管理因素[2-4]。

2 儿科护理风险控制与风险防范

2.1 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质 加强儿科护理人员培训。护士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是所有工作的基础,因此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也是重中之重的课题。包括老护士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操作三基三严继续教育和新护士培训,定期进行基础护理理论和操作考试;包括业务技能培训,例如心肺复苏知识技能、无菌操作、静脉留置针技术、小儿静脉输液、供氧、吸痰、雾化吸入等护理技术的培训考核;包括急救药品、设备的使用,危重患者的抢救;包括医疗护理纠纷个案的分析、护理安全教育及缺陷分析、处理护理风险的经验教训,对科室发生的每一起护理缺陷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交流护理经验、心得和体会等,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包括护理人员健康宣教方法,与患者家属有效沟通方法;包括护理人员职业修养教育,以及法规、制度的学习,提高儿科护士的法制观念,加强工作责任心,遵守操作规程。做好患儿护理文件书写,让护士了解医疗护理文件记录是法律证据记录的重要性。达到不断提高科室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的目的,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能力,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几率[1,4-6]。

2.2 加强护患沟通 护患沟通是建立信任和谐的护患关系、防范儿科护理风险的重要一环。儿科护士应该加强与患儿家长沟通交流,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治疗时多解释,减轻家属焦虑情绪,让家属理解与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做好住院前、住院中、出院时的健康宣教工作,健康宣教和患儿护理知识指导不但可以帮助患儿康复,同时普及医疗保健知识,拉近医患双方的距离[5-7]。

2.3 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规范是经验教训的总结,制定并完善各项制度职责,严格落实实施,对规避护理风险意义重大。教育护士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认真执行制度,包括查对制度、核对腕带制度、探视制度、药品使用制度、高危药品制度、危重患儿护理观察管理制度等,规范各项护理工作流程。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风险干预措施,控制或消灭潜在的危险因素,使护理风险的预防、处置有章可循,职责分明[8-9]。

2.4 改善患儿就医环境及设备设施 完善硬件设施,按规定设立儿科病房分区,包括新生儿病房、新生儿监护室、隔离室、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的划分等,明确区域间标识;根据儿童生理特点改善环境及设备设施,例如插座的设置、热水容器的放置位置等,加强监护措施,加强安全防护,加固儿童病床防护床栏设置,杜绝患儿坠床;加强病房环境及患者卫生管理,减少噪声及其他污染;做好入院宣教,向家属交代清楚病室中设置等。避免环境导致的护理风险事件[3-9]。

2.5 控制院内感染 儿科患者年龄小、认知差、依赖性强、陪护人员多,儿童的解剖及生理功能发育未完善,防御功能差,更需做好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儿科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按规章制度定时清扫、擦拭、消毒,定期环境卫生学监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分室隔离传染病患儿,医院感染时严格执行隔离技术[10-11]。

2.6 优化护士人力资源配置 在护理人员管理中,强调以人为中心,实行人性化管理。合理搭配人力资源,增加人员配给,改善儿科护理人员短缺现状;根据本科室工作特点和护士实际情况排班,合理安排护士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时间表,尽可能照顾护士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需求;重视关心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的缓解疏导,培养护士健康乐观情绪;重视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增加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鼓励护理人员学习儿科疾病知识、护患沟通技巧等[11-12]。

3 结语

护理风险因素来自于诸多方面,多种多样,常见种类包括差错事故类,如用药差错,投诉事件类,如服务态度投诉,意外情况类,如输液反应,其他类,如护理文书错误等四类。只要医院在运转,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就会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儿科护理管理人员应认识到护理风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挥护士长在护理风险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细节,从观念上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充分重视容易造成护理风险的工作环节。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将护理风险作为医院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与医院风险管理同步发展。总结日常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强调以预防为主,多管齐下,不断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减少和避免儿科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1] 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5,40(5):375-376.

[2] 张燕群.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科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9(15):84-85.

[3] 张金枝,冯丽.儿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及防范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 2010,7(3):110-111.

[4] 贺美玲,许艳玲,韩美英.应用模糊数学评价护理服务满意度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2):34-35.

[5] 韦桂姬,莫江萍,黄小兰.儿科护理应急预案演练在学生实习前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2,9(3):122-124.

[6] 许佩珍.提倡感受型服务对改进护理服务质量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2009,6(10):65.

[7] 颜冉冉,张际,李平.儿科护患沟通中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7,7(11):21-22.

[8] 曾菊华,李莉梅.浅析提高儿科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管理办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5):277-278.

[9] 姜小华.风险管理在儿科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0,18(7):640-641.

[10] 古丽珍.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投诉原因分析及预防[J].当代护士杂志(学术版),2011,6:182-183.

[11] 陈月凤,姚龙燕,卢敏.对新生儿科护理行为实施风险管理的分析与干预[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0):1644-1645.

[12] 吴燕霞.门诊护理风险管理的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80-8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8.007

山东 261500 高密市妇幼保健院小儿科(王芳)

doi:10.3969/j.issn.1009-4393.2016.28.008

猜你喜欢
儿科护士护理人员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圆梦儿科大联合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