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瑄
——兴水利德缵禹功

2016-03-12 23:54
河北水利 2016年10期
关键词:清江浦长堤淮安

陈 瑄
——兴水利德缵禹功

陈瑄(音xuān)(1365-1433年),字彦纯,南直隶合肥(今属安徽)人。明朝杰出的水利工程专家、水利管理专家。

永乐二年,陈瑄负责督运,在淮安建筑了义、礼、智、信4坝,连同原来的仁字坝,合称淮安五坝。五坝类似于现代船闸的功能,解决了运、淮之间船只来往的问题。当时,江南运船行抵淮安,须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耗时耗力。于是他采纳当地居民的建议,从淮安城西的管家湖开渠20里为清江浦,导湖水人淮,沿湖筑了十里长堤,并把堤顶作为纤道,引漕船直达于河,费用因此大大节省。又建移风、清口、福兴、新庄4闸,以便宣泄。此外,陈瑄还在淮安建造了清江正闸,亦称清江大闸,创建了漕船总厂,带动了造船等产业的发展。可以这样说,没有陈瑄,就没有清江浦。所以后人认为陈瑄是淮安这座城市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此后,陈瑄又疏浚了徐州至济宁之河道,筑沛县刁阳湖、济水、南旺湖长堤,开泰州白塔河通大江,筑高邮湖堤,于堤内凿渠40里,对新开湖东堤“樟木以桩,固以砖石,决而复修之者,不知其几”,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增筑。自淮安至临清间建闸47座,在淮上建常盈仓40区,于淮上及徐州、临清、通州(今北京通县)皆置仓,以便转输。为防止漕舟胶浅,自淮安至通州置舍568所,置卒导舟,并沿河凿井植树以便行人。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极大地改变了明王朝的运输状况,为明王朝迁都后在北方得以稳固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也为运河沿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好处。

为了海运方便,陈瑄曾率兵夫10万人,修复了被海潮破坏的从今海门到盐城(均属江苏)“凡百三十里”的海堤,并新筑了18000余丈。不久他又在嘉定江滨堆筑了方圆百丈、高30余丈的土山,以便于漕船停泊。为此,朱棣曾赐名“宝山”,并“为文记之”。

陈瑄不仅是杰出的水利工程专家,而且还是出色的水利管理专家。京杭运河全线通航以后,身为漕运总管的陈碹,在抓“治”的同时,还强化了“管”的工作。他建立了专职的管理队伍,制定了严密的传汛制度、用水和航运管理制度等。此外,陈碹在四川任职时,还参加过都江堰的修建。

陈碹治水,先后30余年,《明史·河渠志》称:“凡所规划,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宣德八年,他以69岁的高龄和带病的身体,坚持在淮安一带勘察水利,最后死于任上,为治水贡献了毕生精力。明宣宗听到讣闻后,十分哀恸,停止朝事一日,为他举行国葬,并追封他为平江侯,赐太保,谥“恭襄”。百姓亦为其立祠纪念。陈碹后辈子孙乡人承继祖业,治河道、督漕运,前后历时100余年。明武宗念陈碹世代治水功业,又御赐匾额“德缵(音zuǎn,继承之意)禹功”,称赞他继承了大禹治水的功德。□

猜你喜欢
清江浦长堤淮安
淮安清江浦区专委牵头 遇事不愁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漫话清江浦
京剧大师王瑶卿与清江浦大戏台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文脉清江浦 非遗“磁场圈”
忆(通韵)
济阳坳陷长堤地区走滑构造特征及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