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6-03-13 12:15广西柳州市四十五中学廖春玲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20期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情境

广西柳州市四十五中学 廖春玲

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新课程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必须有所转变,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教学的“有效”,应着眼于有效促进学生生命整体发展的课堂。关键在于真实而深刻。即,要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资源状态下,力求获取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我比较赞赏这样一种观点:“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应当是——震撼,以及震撼之后带来的长久的思考。”

一、以合作转变角色,探究新知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是师生角色的转换,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英国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滕豪斯倡导“过程原则”,强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主张教育过程给学生以足够的活动空间,并且认为: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不是学生行为的主宰者、控制者,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行为的引导者。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也曾说过:“好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因此,学生的学习需求主导着教师的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做到:我改变不了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演”变为“导演”,变“灌输”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服务”“参与”“引导”“点拨提升”的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主体需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在规范中有自由,在一致中有特色,在统一中含个性。让他们成为卢梭所说的:“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

二、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为契机,提高效率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其意图就在于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契机,促进课堂教学。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十分肯定的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毫无疑问,在历史教学中,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就会不由自主的去学习、钻研、体验历史,而这些活动必然又会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这样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初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而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扬长避短,用自己的优势来解决问题。因而,在活动的设置上,应该考虑到学生能力的不同,鼓励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学习。例如抢答问题、课堂辩论、自编自演历史短剧、用漫画的形式来解说历史等活动都是学生比较喜欢和擅长的活动。我在上《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一课中,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香港回归的历程,我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在进行香港回归问题的讨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讲话;香港记者采访市民对香港回归的感想。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而且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考虑到在一些中学生心中历史与我们的生活甚远,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或历史课堂中,要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把历史从冷冰冰的时间黑洞里解救出来,给沉重的历史插上“会飞的现实”这对翅膀,这样历史将不再仅仅是过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记忆,而是与活生生的现实紧密相连,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自然而然地由对关注现实的需要而把目光转向历史课堂,课堂的有效性自然就提高了。

有兴趣,才会主动学习。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内容,加强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改变历史课枯燥沉闷的面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以问题创设情境,巩固知识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活在学生的情绪、兴趣,更活在学生的思维、思想。以“问题”的形式来精心创设情境,既利于引起学生的悬念,还利于挖掘教材中的情理、情趣、情志来激发学生的情思,诱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其“欲罢不能”。

问题情境符合学生本来就有的学习心理特征——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渴望探索发现。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解决他们心中的各种疑问,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所在。爱因斯坦曾经强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出自学生的任何问题,都是自然生成问题情境的天然沃壤,应该加以诊视。只有当学生的质疑成为创设教学情境的天然突破口,当学生因教师的及时鼓励与肯定而不断冒出层层递进的新“问题”“灵感”与“智慧的火花”,学生从而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和参与课堂的主体时,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的达到有效。

创设问题情境的好办法,是借用现实生活与历史相关的素材,启发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思考、议论析疑,教师相机点拨、启迪、引导、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个问题。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们只有把教材为己所用,以新的视角重新统率教材(史论结合),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历史行为,那么学生就可以把教材上的内容材料灵活地理解运用,从而达到锻炼学生解题、答题能力,特别是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能轻松、自信地“驾驭”历史知识,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完整准确表达,也更好地体现出“教与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新课程历史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新历史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历史上的6月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