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浊药轻投

2016-03-13 13:24刘果李瑛宋乃光
环球中医药 2016年7期
关键词:医案

刘果 李瑛 宋乃光



·学术论坛·

小议浊药轻投

刘果李瑛宋乃光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刘果、宋乃光);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消化科(李瑛)

【摘要】上盛下虚之证为临床疑难病证,处理棘手。因上有邪气郁滞,古人在治疗下虚证时,常以味厚质重之滋填药物作巧妙变换,以适应此复杂病机,称为“浊药轻投”,选取古今医家叶天士、王孟英、王旭高、宋乃光代表性治验案例,分别从方剂配伍、煎服法与中药炮制、制剂工艺等角度,总结浊药轻投法之运用经验,以期对提高此类病证疗效作出有益尝试。

【关键词】浊药轻投; 医案;上盛下虚

时近冬日,部分慢性肺病患者,病情反复,表现为上有痰浊阻肺,下有脾肾亏虚之证,此时无论是单纯的清利肺中痰浊,还是补益脾肾之法,效果均欠佳,虽有张景岳先生之金水六君煎补泻并用之方,疗效仍不令人满意。对于此类邪盛于上,正虚于下的疑难病证,古代医家有着独到的经验,称之为“浊药轻投”,特选取典型医案,与同道分享。

1浊药轻投在方剂配伍、煎服法中的体现

刘河间先生所创地黄饮子治疗“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之瘖痱证,由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浊上泛,堵塞窍道所致,下有肾中阴阳俱虚,上有痰浊阻于舌本,为上盛下虚之疑难病证,此方上下并治,标本兼顾,为后世医家喜用,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温热》席姓病人一案中有载[1]:

脉左数。右缓弱。阳根未固。阴液渐涸。舌赤微渴。喘促自利溲数。晡刻自热。神烦呓语。夫温邪久伏少阴。古人立法。全以育阴祛热。但今见症。阴分固有伏邪。真阳亦不肯收纳。议仿刘河间浊药轻投。不为上焦热阻。下焦根蒂自立。冀其烦躁热蒸渐缓。

熟地炭 茯苓 淡苁蓉 远志炭 川石斛 五味子 饮子煎法

医案中饮子煎法一句源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地黄饮子”下“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少许,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如以重剂培补下元,上有痰浊阻滞,药不达病位,且有生痰之弊;如以辛温化经络中痰浊,又恐伤肾精,因而方中除以阴阳双补之药配伍化痰开窍药以外,在煎服时作了巧妙的设计,一以生姜、大枣、薄荷与散剂同煎,调护脾胃兼引药力上达,二在煎煮时间上,以水一盏半煎至八分,时间短,防止过煮,滋腻之味碍脾生痰,每次服药仅三钱,顾护脾胃,而在频次上“不计时候”,随时服用以利滋填下焦。正如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中所说“方名饮子者,言其煎有法也。瘖痱之证,机窍不灵,升降失度,乃用一派重浊之药,务在药无过煎,数滚即服,取其轻清之气,易为升降,迅达经络,流走百骸,以交阴阳”,此即浊药轻投之义。

叶天士本案为邪伏阴分,阴液大伤、虚阳上浮之证,亦为一上实下虚证,当峻补下焦阴液、摄纳浮阳,但患者尚见日晡发热,神昏谵语,阳不入阴,上焦热浮。因此欲补益下焦真阴,又恐上焦虚阳上越,阻药力下行。叶天士此时以地黄饮子为基本方,减去方中温阳之药,将滋填真阴之主药熟地黄煅为炭,一减其滋腻之性,二味由甘转苦,取补益中兼有泄降之义,并仿照地黄饮子的煎法,以滋阴重剂做轻清服法,起到滋阴潜阳之效。

自叶天士之后,海宁王孟英临证以运枢机、通经络之法,多起大病,在治疗类似病机之患者时,对浊药轻投之法有着极其灵活的运用,如医案中治疗吴薇客太史令堂一案[2]。

痰嗽喘逆,便秘不眠,微热不饥,口干畏热,年逾六旬,多药勿痊。孟英切其脉右寸关弦滑而浮,左关尺细软无神,是阴虚于下,痰实于上,微兼客热也,攻补皆难偏任。与茹、贝、旋、斛、浮石、芦根、冬瓜子、枇杷叶、杏仁、花粉为剂,而以熟地黄泡汤煎服,则浊药轻投,清上滋下,是一举两全之策也。投匕果应,再服而大便行,渐次调养获療。

王孟英此案病人表现咳喘痰多,便秘失眠等痰浊闭肺见症,但尚有口干畏热,左脉关尺见细软等阴虚表现,痰阻于上,阴亏于下,虚实互现,因而多次治疗无效。两难之处在于:温化痰饮欲不伤下焦真阴,滋补养阴而不欲生痰浊,实属束手,即案中所云“攻补皆难偏任”。同属上盛下虚之证,王孟英以大量熟地黄泡水,然后取汁煎药,以质重味厚之品取轻浮之味,属浊药轻投法之活用,配以芦根、冬瓜子、枇杷叶、杏仁、炉甘石等轻清上扬、化痰蠲饮之品,合竹茹、川贝母、旋覆花斡旋气机,入络搜剔痰浊,仅以一味石斛清养肺肾之阴,滋下清上并行而不悖,是为两全之策。

2浊药轻投法在中药炮制、制剂工艺中的运用

古人对于上有郁滞,下有真元虚损之证,尚有以药物炮制结合制剂工艺变化取效者,如王旭高医案所载一案[3]。

营阴虚,则气火易升;肝木横,则脾土受侮。腹满头晕,肝脾之病;耳鸣喉燥,虚火之愆。阴虚生内热,肾虚故腰痛。拟补阴潜阳、扶土抑木法。

生地(砂仁炒)四两茯苓(烘)三两山药(炒)三两萸肉(酒炒)三两丹皮(酒炒)二两泽泻(炒)三两龟板(炙)三两沙苑(盐水炒)三两党参(炒)三两杜仲(盐水炒)三两归身(酒炒)三两白芍(炒)二两石决明(煅)[四两上药为末,炼蜜打和为丸,晒干,泛上后药:

香附三两,分三分,一分盐水炒,一分醋炒,一分蜜水炒陈皮盐水炒,七钱沉香三钱神曲一两上药为末,用橘叶汤泛上前丸为衣

王旭高先生所治为一肝肾阴虚,虚阳上越,肝脾不和之人,方以归芍地黄汤滋水涵木为治,因病人脾土被肝木所乘,中土不运,有腹胀见症,而滋补肝肾之药多甘寒咸寒之品,服之恐更伤脾气,因而在炮制上多用火、酒炒过,减其滋腻与寒凉之性。更配以特殊加工方法,在蜜丸上裹以具疏肝健脾理气功效之外衣,并以芳香之橘叶煎汤泛上药末,使丸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先化以疏调肝脾,内层后运以滋补肝肾,清上滋下两不妨碍,亦为浊药轻投法之巧用。

3当代名医运用举隅

宋乃光教授为著名温病学家赵绍琴早期研究生,国家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为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温病学教学、临床多年,将温病理法方药灵活运用于临床各科。于叶天士之学尤有体悟,其在临床治疗一例疑难性震颤患者时,以浊药轻投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病案如下。

患者,女,86岁,2014年5月10日初诊。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颤抖,于附近医院就诊,经系统检查,不能确诊,现症见:全身频繁颤抖,面色苍白,头晕时作,自汗,大便偏干,双腿疼痛无力,舌红少津苔少,脉细,右脉难及。现代医学诊断:震颤原因待查。中医诊断:颤证(肝肾阴虚)。处方:玄参10 g、生熟地黄各10 g、生牡蛎15 g、龟板15 g、火麻仁10 g、鳖甲15 g、麦冬10 g、五味子6 g、白芍12 g、阿胶6 g、炒谷麦芽各10 g、炙甘草6 g、沙参10 g,7剂。上药浓煎,少量频服,每天1剂。

2014年5月1日7复诊:患者已无颤抖,大便日行一次,偏干,头不晕,腿疼,舌红苔少,脉如前。上方加鸡子黄一个,继续服用五剂善后。患者服药后腿疼略好,回家乡后经电话随访震颤未再发作。

按《温病条辨》有云:“热邪久羁,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4]病人临床症状以全身震颤为主,几无休时,两脉几无,有“时时欲脱”之状,当急救之,宋乃光教授抓住其全身震颤,再结合其头晕、便秘之表现,结合经典论述,辨为真阴大损,虚风内动之证,以大定风珠化裁治之,以龟板、鳖甲、牡蛎甘咸寒之品填补真阴,潜阳熄风;宋乃光教授认为龟常藏首于腹,性属纯阴,灵而有寿,得地之阴气,入手少阴、足少阴、厥阴,能补肝肾真阴;鳖甲色青,潜阳熄风;牡蛎咸寒,能化肾中湿浊从小便而出,使补而不腻;阿胶甘平滋润,入肝补血,入肾滋阴;麦冬、生地黄、白芍滋阴增液,养血柔肝;佐以麻子仁养阴润燥,五味子酸收,收敛欲脱之阴;甘草调和诸药,与白芍配伍,酸甘化阴。诸药合用,峻补真阴,潜阳息风,使阴液得复,筋脉得养,则虚风自息,病症可痊。病人服药后颤抖消失,是阴液得复,虚阳内敛之佳象。

除处方外,本案汤药服法颇令人关注。按三焦治则,当从吴鞠通所言“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以甘咸寒之重剂滋填肝肾真阴,然此案宋乃光教授开方,药量较之原方偏小,而服药时则采取少量频服之法。乃为“浊药轻投”之法。究其原因,病人右脉难及,脾胃内伤,而大定风珠中多血肉有情之品,王孟英点评本方时言道“定风珠一派腥浊浓腻,无病人胃弱者亦难下咽,如果厥哕欲脱而进此药,是速其危矣”,虽略有夸张之处,临证中确有服用后出现腹胀腹泻之例。《灵枢·五癃津液别》篇有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乃言真阴之生,源于脾胃对饮食之运化,且以“渗”字示真阴之缓成。病人年老体衰,脏腑虚弱,虽有真阴大亏,然脾胃不足,难以运化龟板、鳖甲、阿胶等浊腻之物,因而小制其服,先以小剂予之,并令浓煎,减少汤药服用量,进而不采取汤剂一日二至三服之常规服法,嘱少量频服,一日方尽;诸多细节,均立足顾护脾胃,然本病为真阴大伤之证,病在下焦,每次用药量少力弱,恐不能滋培肝肾真阴,故需频繁服用,使药力持续,趋于下焦,故收良效。

当今临床疑难病中虚实并现,上盛下虚之证不在少数,医者急于建功,开方往往补泻并用,见一症用一药,冀广络原野之法以图速效,但多不济事。今搜集古人治疗此类证候之效验与同道分享,希望对提高此类病证之疗效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43.

[2]清·王士雄.《王孟英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32.

[3]清·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46.

[4]清·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3.

(本文编辑: 董历华)

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科研课题(XJY1501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宋乃光传承工作室)

作者简介:刘果(1979- ),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温病名家学术思想整理与发掘。E-mail:liuguo980131@163.com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7.022

(收稿日期:2015-09-14)

猜你喜欢
医案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医案聊斋续篇 眩晕案
医案聊斋续篇 中暑案
医案聊斋续篇 昏厥案
医案聊斋续篇 飧泄案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医案聊斋续篇 吐血案
医案聊斋续篇 纵欲案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