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平脉辨证相濡医论》有感
——对“透热转气”内涵的探讨

2016-03-13 13:24张晓雷刘锡曈王玉光
环球中医药 2016年7期

张晓雷 刘锡曈 王玉光



·学术论坛·

读《平脉辨证相濡医论》有感
——对“透热转气”内涵的探讨

张晓雷刘锡曈王玉光

1000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张晓雷(硕士研究生)、刘锡曈、王玉光];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张晓雷(硕士研究生)]

【摘要】笔者之前认为透热转气主要为将热邪透散于外,因此,宣发透散热邪应该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关键。近日阅读李士懋、田淑霄的《平脉辨证相濡医论》一书,读到“宣展气机解郁透邪为治疗温病之要义”一文对“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解释为“透热转气之关键,务在祛其壅塞,展布气机,使营热透转气分而解”,引发了对透热转气相关问题的疑问与思考:营分证属于无形邪热,是否可以直接透散热邪?透热转气与祛壅滞、展气机有什么关系?营分证到底有没有痰湿、食积、瘀血、热结等有形邪气的阻遏?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各家观点加深了对“透热转气”内涵的认识:透散热邪是治疗营分证之透热转气,甚至治疗温热病的重要手段,包括辛凉透散、利湿、泻下等手段;使温热邪气透转气分甚至是卫分是治疗营分证,乃至治疗温热病的目的,道路包括腠理(随汗而出)、前阴(随小便而出)、后阴(随大便而出)等与外相通之门户;同时祛除阻滞气机的相兼邪气在治疗营分证,甚至整个温热病治疗的过程中都是重要的辅助手段,邪气包括瘀、湿、痰等有形邪气。

【关键词】李士懋;营分证;透热转气;温热病

笔者之前认为透热转气主要为将热邪透散于外,因此,宣发透散热邪应该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关键。近日阅读李士懋、田淑霄的《平脉辨证相濡医论》[1]一书,读到“宣展气机解郁透邪为治疗温病之要义”一文提到“透热转气之关键,务在祛其壅塞,展布气机,使营热透转气分而解”,引发了笔者对“透热转气”与“祛除壅塞”及“展布气机”关系的思考。

1叶天士对透热转气的学术观点的探讨

下面笔者主要结合叶天士有关营分证的论述展开对“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机理的探讨。

1.1营分证的本质:热邪扰动营血,且初传仍有气分之邪留恋

《温热论》[2]有关营分证论述有“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初传……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泻卫透营,两和可也”、“此非血分,乃上焦气热灼津,急用凉膈散散其无形之热,再看其后转变可也”。由以上论述可以知道,营分证其本质为热邪扰动营血,且初传仍有气分之邪留恋,与血分证的区别为:前者为无形邪热扰动营血,但未与营血相搏结;后者为热邪已与营血相互搏结,属于瘀热互结。营分证向血分证传变的过程为:气分之热渐息,而无形之热渐与营血搏结。

1.2营分证可以“透热转气”的机理

理解了营分证的本质,就可以明了营分证透热转气的原因,即:营分证属于无形热邪渐向内传变,扰动营血,然而,无形热邪尚未与营血相互搏结。同时李士懋教授[1]认为营分证实质属于郁热,因此可以考虑选用宣透之法(火郁发之)来宣散邪气。《素问·三部九侯论篇第二十》[3]曰“实则泻之”。对于温热病邪的“火郁发之”应该遵循“分消走泄”的原则[4]。即若属于实邪,应该祛除之,对于温热之邪气的祛除,门户有腠理(随汗而出)、前阴(随小便而出)、后阴(随大便而出)等。此处的发汗与通泄大小便并非目的,而是祛除邪气的手段,使邪有出路。因此李士懋教授认为温病最喜汗解[1]。同时,治疗温病的名方——升降散,以蝉蜕、僵蚕清透热邪,以姜黄通导气血之道路,以大黄釜底抽薪,使热邪从肠府而出。与气分相对者就是血分,入血分则扰乱阴血与神志,因此,气分证要谨防传入营血,入营要尽量转回气分,而达到阻断温热邪气内传,促进邪气外透的目的。

2李士懋教授对“透热转气”的认识

通过阅读李士懋教授“宣展气机解郁透邪为治疗温病之要义”一文可以了解到李老对营分证的本质及对透热转气的认识[1]:营分证的实质仍属郁热,其郁闭程度较气分证更甚;气热陷营原因有二(营阴素亏,邪热易陷;邪气壅遏,逼热内陷);导致气机闭塞的邪气,有痰湿、食积、瘀血、热结等;透热转气之关键,务在祛其壅塞,展布气机,使营热透转气分而解。

李老也赞同“透热转气”为使用宣发透散之药物将营分之热邪透散于气分,然而认为导致营分证气机郁闭的关键为痰湿、食积、瘀血、热结等有形邪气的阻遏。阅读完李老的文章后,最大的疑问就是:营分证属于无形邪热,是否可以直接透散热邪?透热转气与祛壅滞、展气机有什么关系?营分证到底有没有痰湿、食积、瘀血、热结等有形邪气的阻遏?

3近代医家对“透热转气”的认识

带着疑问,笔者查阅了近代医家有关“透热转气”的文献。

王雪茜等[5]认为“透热转气”的核心与根本是清泄营热、开达郁闭、消除气营阻隔,从而顺从热性开泄的特点将其消散于外;临床应用的要旨是“开郁泄热”。柴瑞霁[6]认为“透热转气”法的含义与用药,体现在清透营热、清泄气热、清利小肠;清透营热是“透热转气”的主体,清泄气热与清利小肠的目的在于增强清透营热之效。于挺[7]认为“透热转气”法,除于清营热药中加入轻清透泄之品的手段外,还包括活血化瘀、清热祛疾、导滞通腑等手段。朱华德[8]认为“透热转气”是热入营分的综合治疗大法,它概括了凉营清热以祛其邪,滋养营阴以扶其正,宣透疏导以畅其气机等内容。王桂森[9]认为“透热转气”的实质,是为热邪寻出路。孙林梅[10]认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是指治疗营分证,除了清营热,养营阴之外,还可以使用宣散透邪之品,使营分热透邪出气分外解。

近代医家对于透热转气的论述提到了:透散热邪于外;消除气营阻隔(瘀、腑中之滞、小便);疏畅气机三个方面。

4对“透热转气”的再认识

鉴于李士懋教授及近现代医家对“透热转气”的观点,笔者重新阅读了《温热论》[2],并且重新思考了“透热转气”的内涵。

叶氏治疗营分证所用的药物:辛凉散风、甘淡祛湿、泻下除结——叶氏所用的营分证的药物组合有“犀角、竹叶”“犀角、花露”“金汁或人中黄”“犀角、元参、羚羊角等”“犀角、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蒲等”“牛黄丸、至宝丹”“凉膈散”。犀角“于毒使毒散,于热使热透”。羚羊角“起阴于至下,交阳于极上”[11]。花露,芳香质轻,有清热宣透之功。叶氏对于营分证的治疗除了清营泄热外,还有辛凉透散、利湿、泻下等手段的相关药物,因此也说明叶氏认为营分证存在着燥屎、湿热等有形邪气。

对于温热病来说,李士懋教授认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均属于郁热[1]。火热本为阳邪,病势为向上、向外。若邪气不能透散于外,则必有邪气的阻滞。

《素问·热论》[3]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因此,温病与暑病均为温热之病,水液受温热之邪蒸蕴而化湿,故有暑多挟湿之说,温热之病与湿邪相合者亦不少见,因此叶天士说“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此多湿邪内抟”,另外薛雪著《湿热论》专论湿热之病。热灼津液而多易炼液为痰。血分证为瘀热互相搏结,营分证亦扰动阴血而可有血瘀、血滞之象。因此温热病多与湿、痰、瘀等有形邪气相兼,若邪气阻滞气机,则温热之邪无外透之门户,所以,单纯使用宣透之品不能达到“透热转气”的目的。因此,“祛其壅塞,展布气机”当为“透热转气”的重要辅助手段。

5小结

实际上笔者之前的认识并不为错,只不过缺乏临床实践,因此对于“透热转气”的理解比较肤浅、片面。李士懋教授总结前人经验结合多年临床,有了更加深刻、符合临床实际的认识。这个过程使笔者明白读大家著作与临床实践对于理解、应用中医学理论是非常关键与必要的。

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各家观点笔者也加深了对“透热转气”内涵的认识:透散热邪是治疗营分证之透热转气,甚至是治疗温热病的重要手段,包括辛凉透散、利湿、泻下等手段;使温热邪气透转气分甚至是卫分是治疗营分证,乃至治疗温热病的目的,道路包括腠理(随汗而出)、前阴(随小便而出)、后阴(随大便而出)等与外相通之门户;同时祛除阻滞气机的相兼邪气是治疗营分证,甚至整个温热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手段,邪气包括瘀、湿、痰等有形邪气。

参考文献

[1]李士懋,田淑霄. 平脉辨证相濡医论[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4: 48-62.

[2]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伤寒·金匮·温病卷[M].钱超尘等,整理.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347-372.

[3]黄帝内经素问[M]. 田代华,整理.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42-63.

[4]周长虹,赵绍琴. 论分消走泄是湿热病的基本治则[J]. 中医杂志, 1993, 34(1): 8-10.

[5]王雪茜,鲁艺,闫军堂,等. “开郁泄热”乃“透热转气”之根本[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2(5): 1-4.

[6]柴瑞霁. 透热转气新识[J]. 中医杂志, 1988,(1): 66-67.

[7]于挺. 透热转气之我见[J]. 成都中医药学报, 1993, 17(2): 50-52.

[8]朱华德. 对天士“透热转气”求真[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87, 6(4): 20-21.

[9]王贵森. 浅谈“透热转气”[J]. 陕西中医, 1987,(1): 46.

[10]孙林梅. 解读“入营犹可透热转气”[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 28(3): 7.

[11]本经续疏[M]. 邹澍撰,张金鑫,点校.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9: 142-150.

(本文编辑: 蒲晓田)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3BAI13B02);北京市医院管理局“登峰”计划专项(DFL20150902);2014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修订项目[SATCM-2015-BZ(006)]

作者简介:张晓雷(1990- ),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E-mail:zxlmyzone@163.com 通讯作者: 王玉光(1969- ),博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E-mail:wygzhyiaids@126.com

【中图分类号】R24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7.024

(收稿日期:201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