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饮酒:你会吗

2016-03-14 22:23
家庭医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乙醛脱氢酶饮酒

酒精能够麻痹人,少喝为妙

酒类饮品都含有不同比例的酒精,而酒精对人体有镇静作用,摄入较多酒精对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机体机能和情绪反应都有严重伤害,也会造成口齿不清、视线模糊、失去平衡力、冲动等行为障碍。

人体肝脏每天能代谢的酒精约为每公斤体重1克。所以,一个60公斤体重的人每天允许摄入的酒精量应限制在60克以下,低于60公斤体重者应相应减少,最好掌握在45克左右。换算成各种成品酒应为60度白酒50克,啤酒1公斤,威士忌250毫升,红葡萄酒也不可饮用过量,以每天2或3小杯为佳。

酒精需要肝解毒,慢饮为妙

酒精经过胃进入小肠,黏膜上的乙醇脱氢酶把少部分酒精转化为乙醛,而大部分酒精进入肝脏,通过肝脏的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再依靠乙醛脱氢酶和细胞色素P450把乙醛氧化为无毒的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其中,乙醛对人体肝脏和胰脏功能的影响最为严重。

成年人的酒精代谢速度大约为15毫升/小时,饮酒后30~45分钟人体内的血液酒精浓度会达到最大值。所以,饮酒过程尽量延长一些,放慢饮酒速度,最好让酒精边吸收边代谢,以降低对身体的危害。

据新京报报道,2015年7月29日晚,湖南益阳市中院审委会委员夏某、立案庭副庭长向某及两名益阳人大常委会领导,与案件当事人郭某及两名律师一同在一家酒店吃饭喝酒后,转场至某商务会所打牌。没想到郭某突发急性胰腺炎,当即送医后不治身亡。饮酒引起的死亡事件又一次走进大众的视野。

酒是我国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饮酒也是表达人情礼仪的一种常用方式,但是忽略了安全饮酒的重要性,甚至“闹酒”,就免不了发生抢救、住院甚至猝死之类的突发事件。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安全饮酒呢?

酒精多在肠吸收,饮水吃菜为妙

酒精极易在胃肠道内吸收,胃内食物的存留可以减少酒精与胃黏膜的接触,并且使浓度梯度变小,向小肠移行的速度减慢,使吸收延迟,从而使酒精被吸入血液的速度减缓;而酒精吸收得愈慢,对人体的影响就越小。食物的种类也对酒精吸收有很大的影响,喝酒的同时喝一些牛奶,酒精的吸收速度会减慢;固体食物比液体食物排泄延迟,所以酒精的吸收也缓慢。

因此,应该在喝酒的同时吃些东西,或是在饮酒前先吃点食物“垫底”,或者边饮酒边大量饮水(不是茶水,也不是各种饮料,而是白开水或者糖水)或者适量牛奶。

酒精能加重疾病,不饮为妙

有胰腺炎、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意外、高血压、肝炎等病史的人应尽量避免喝酒,更不能过量,尤其是正在服用头孢类、甲硝唑等抗菌药物者。因为一次摄入大量的酒精,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可加重病情,也可诱发新的疾病,严重时可使呼吸、心跳抑制而导致死亡。

以急性胰腺炎死亡为例。酒精对胰腺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和局部刺激作用,可造成急性十二指肠炎、乳头水肿、胆胰壶腹括约肌痉挛,致胆汁排出受阻,引起胰液的大量分泌。由于胆汁不能通畅流入十二指肠内,就会返流至胰管内,使胰管内的压力骤然升高,导致胰腺的腺泡破裂,胆汁胰液及被激活的胰酶渗入到了胰腺的实质中;具有高度活性的胰蛋白酶进行了“自我消化”,引发胰腺炎,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据统计,20%~60%的急性胰腺炎发生于暴食饮酒之后,一旦发病,多为急性出血性坏死型,死亡率和误诊率很高。

猜你喜欢
乙醛脱氢酶饮酒
饮酒,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人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的实验研究
与猫狗共饮酒
乙醇脱氢酶的克隆表达及酶活优化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乳酸脱氢酶的动态测定及价值
p53和γ-H2AX作为乙醛引起DNA损伤早期生物标记物的实验研究
急性白血病患者乳酸脱氢酶水平的临床观察
L-半胱氨酸对乙醛消除及A549细胞内环境抗氧化作用
酒模拟体系中乙醛-儿茶素缩合反应的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