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文学阅读障碍成因及对策

2016-03-14 07:00王锋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阅读障碍文学中职

王锋

(海南省卫生学校,海南 海口 570311)

中职生文学阅读障碍成因及对策

王锋

(海南省卫生学校,海南 海口 570311)

在分析中职生文学阅读障碍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以培养中职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文学阅读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中职生;文学;阅读障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十年经验使我深信,学生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中职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阅读积累和阅读素养,提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1,2]。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目前,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海南省普高、职高招生比例基本达到1∶1。引导国民读书,培养中职生文学素养,中等职业教育责无旁贷,语文教学更是义不容辞。

1中职生文学阅读障碍成因

1.1文化基础薄弱,思想水平较低

明朝陈继儒曾说:“少年莫漫轻吟味,五十方能读杜诗。”道出了人生经验、文化底蕴和思想修养是读懂杜诗的必备条件。大多数中职生学习依赖性强、主动性差,课前不预习、课内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总结,学习过程无计划、无目标,严重影响了语文学习质量。文学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与文化的其他领域(如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联系密切,又渗透着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意识。中职生目前尚未具备解读文学作品所需的文化知识、人生经验、思想修养,因而造成文学阅读障碍[3]。

1.2不爱课外阅读,审美能力较差

语文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仅靠课堂、课本显然不够,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外时间多阅读。但大多数学生却选择逛街、上网,有些学生虽看些课外书籍,但其文学品味低,常常不会选择经典名著。文学阅读者需要有文学兴趣、一定的文学知识基础,若离开文学的特性去理解文学,则会在阅读活动中遭遇障碍。

1.3片面追求所谓理解,忽视朗读、背诵和记忆

古往今来大凡造诣深厚的文人名士无不饱读诗书、博闻强记。事实上,语文学习不仅要理解、思辨,还要感悟、熟读、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读与背可以提高写作水平。然而,中职生往往不愿背诵经典名篇,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去看网络小说或玩网络游戏,这也是中职生文学阅读障碍的成因之一。

2克服文学阅读障碍的对策

以叶圣陶先生的6个“获得”为“大阅读”的终极目标:一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二获得作者的思想、道德形成观点,以供思索和立意;三获得作者的感情以陶治情操;四获得认识的方法,以便自己会观察、会思考;五获得表达方法,谋篇布局,铺陈比兴,有所借鉴;六获得语法,形成语言积累。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又是鼓帆,还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善于阅读就能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十分重要。

为了使中职生克服文学阅读障碍,语文教师可采取以下对策。

2.1探索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1.1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感情的诵读 诵读是阅读的基础。学生阅读文章时,要先扫清阅读障碍,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读准生字,理解其意,在此基础上才能诵读。诵读时,学生的眼、手、口、耳、脑等各种感官要同时活动,通过有声诵读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作品的真谛,体验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错落有效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

2.1.2利用语言、语调、语气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模拟人物情态 如老舍的《我的母亲》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表达了不畏艰险、立志改天换地的远大抱负,抒发了革命者的壮志豪情。

2.1.3注重激发学生情感《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一幅色彩浓艳的图画,全诗结构严谨整齐,错落有致,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学习《再别康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次诵读体会诗人将自己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绵绵的离愁都融汇在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从整体到局部领略语言的华彩与诗意,勾出佳句仔细咀嚼,感受其蕴涵的哲理和情感。

2.1.4营造氛围,提倡多样阅读 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品味作品的底蕴,领悟作品的真谛。在组织阅读时,教师可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豪放激昂型的文章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可采用班级齐读的形式,营造昂扬、亢奋的课堂气氛;清丽婉约型的文章如朱自清的《春》,宜采用配乐朗读形式,营造轻松惬意的课堂气氛;至于一些小说或戏剧文学,则可采用分角色朗读或课本剧的形式进行教学。

2.2感悟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力和文学修养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文,对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加以介绍,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学体裁。课内得法,课外练功,提高阅读能力,扫除阅读障碍。

2.2.1捕捉词句,品味语言 揣摩语言属于咬文嚼字,而咬文嚼字又是品味意蕴、体会情趣的步骤,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语感[4]。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多么优美的语言!多么诗意的境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这些优美的字句篇章,在品读中增加知识储备,在品味中提升审美能力。

2.2.2把握特征,感觉形象 阅读教学中,要始终相信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美”的教学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主动获取具有丰富情感、有生命力的语文知识,能动地把握特征,感觉形象。例如艾青的《礁石》中写道:“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只要注意礁石伤痕累累的外形,傲然挺立的姿态,笑傲海洋的表情,就可以把握礁石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特征。

2.2.3把握情感,揣摩主题 读文学作品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对文学作品主题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启迪学生思想,提高认识水平。例如《木兰诗》这首北朝民歌,可以将其主题定为“爱国主义”,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挖掘出的木兰的忠孝品格、不慕功名的高洁情操等主题,依然要认可与赞同,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优秀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是一种人情美、人性美、人格美,多阅读美文佳作,让学生在情感的层面感悟文本,通过长期熏陶可以提高学生文学修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屈原的情操、曹植的才气、陶潜的高洁、文天祥的气节、李白的洒脱、杜甫的忧国等,无不深深地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作品同作家人格结合起来,和学生一起阅读品鉴作品,从人性角度领悟作品的精神魅力,逐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陶治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文学修养。

2.3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树立语文“大阅读”观,拓宽学生视野

2.3.1注重阅读积累 要想让学生喜欢阅读,就必须提供最有效、最耀眼的舞台,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让学生有机会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以下两种形式最受欢迎:(1)“好书推荐”。要求:介绍书名、作者,简述故事梗概及喜欢的人物或情节。伴随着“好书”的频频推荐,你追我赶,你评我议,学生阅读兴趣得到明显提高。(2)“讲个故事给你听”。学习小说时,一改往日单纯的课文赏析,以“讲个故事给你听”形式演绎小说的魅力。

学生以所学课文为依托,为展示自己的阅读积累,吸引同学注意力,每个人均使出浑身解数:曲折的情节、幽默的语言、夸张的动作等,在小小的舞台上尽情挥洒、精彩纷呈,其文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沉淀升华。

2.3.2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感悟,自主探究学习 阅读感悟的过程既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又是师生共同学习、自我发展的一个创新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设置“路标”,但是不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应巧妙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理解课文、探究课文[5]。例如:结合《雷雨》一课制订了自主阅读的具体过程,使之形成体系。这一体系由还原—文本研究—比较研究—迁移转化构成。还原就是解读作品,解读就是在大脑中重构文学作品的意象。文本研究就是对作品本身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戏剧冲突、戏剧语言以及在两者基础上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的研究重在找出冲突的双方、冲突的过程,探究其实质;戏剧语言的研究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其中人物语言的研究应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和潜台词3个方面进行。在戏剧冲突、戏剧语言研究基础上研究人物形象则会水到渠成,勾画出周朴园虚伪、狡诈、冷酷的人物形象。

2.3.3延伸阅读触角,拓宽阅读广度 鲁迅说过:“大可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专业毫无相干,也要泛览。”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感悟,培养勤查工具书的好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以及中华人物事迹、中国经典文学等,可在教室设置阅读角,或举行读书报告会,以说促思,以说促读;还可结合影视作品对比阅读,从而提高学生评价、鉴赏能力。

2.4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

2.4.1因材施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针对低年级学生,可让其先读感兴趣的部分,激发阅读兴趣;针对高年级学生,不仅要求其读正文,还要读内容提要、序、跋等,以帮助学生理解,力求读通、读懂、读出要领;针对缺乏兴趣的学生,可通过故事会形式让学生讲解荐读书目中的精彩故事,也可以通过精彩优美的诗文朗诵会等激发学生兴趣。另外,可推荐或印发一些赏析、评论性文章,让学生阅读,并针对情节、人物展开讨论,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4.2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时抓住文章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1)力求理解。读书时应边读边想,力求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读完全文后,仔细想想,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上理解一篇文章、一节课文、一章内容。(2)理清思路。叶圣陶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3)能提出问题。(4)独立回忆,学会准确表达。(5)做好阅读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对扫除阅读障碍具有积极作用。

总之,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使其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足量阅读,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1]马志红.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语文:下旬版,2010(9):10-11.

[2]江丽琴.当前语文教学的两大弊端[J].语文教学研究(教研天地),2010(6):12-13.

[3]贾云巧.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有效阅读[J].学周刊,2012(11):34.

[4]华君,陈尚余.阅读教学中的“三维高度”[J].语文教学之友,2010(7):20-21.

[5]梁燕.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J].语文学刊,2005(6):51.

G455

B

1671-1246(2016)23-0046-03

猜你喜欢
阅读障碍文学中职
我们需要文学
明明的学习为何如此困难?
小学生阅读障碍的成因及矫正对策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学生阅读学习困难: 教师知多少?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阅读障碍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