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特色教学实践与探索

2016-03-14 07:00全丹花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实训技能职业

李 玲,曾 艳,全丹花

(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特色教学实践与探索

李 玲,曾 艳,全丹花

(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在我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发展背景下,我校护理专业全面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的系统建设工程,从教学模式、培养目标、教育研究、实践教学等方面介绍我校护理专业发展状况及取得的成绩,论述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特色发展趋势。

高职高专;护理教育;人才培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护理教育尤其是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采用“1+1+1”模式,即专业技术课+临床实训课+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将教与学融为一体;基点以“爱心”“人文精神”和“过硬技术”为支撑,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以能力培养、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大专业、小专科化人才培养特色,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对接,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调工学结合,探索与医院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我校于2010年被教育部正式批准升格为高职高专学校,实现了从中职向高职的跨越。学校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总目标确定为“到2015年,成为办学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较高的高职高专学校”。提出要“建立与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建立院校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做精做强护理专业特色品牌;构建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基于工作过程并能体现工学深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立具有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特征的科学质量标准体系、保障体系及监控体系;搭建卫生技术人员终身教育平台,成为国内一流的技能型卫生专门人才培训基地”。

我校护理专业现有三年制大专、五年一贯制高职和五年贯通高职3个轨道,护理专业在校生5 700人,招生数和报到率均居全省同类院校首位。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实用型、科学型、发展型护理人才,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是我们始终思考并探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总结我校近3年护理专业特色教学实践经验,并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发展提出必要的设想。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自2012年以来,我校进行了两轮三年制大专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一轮五年一贯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五年贯通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在方案修订与制定中,突出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全程培养。

1.1重构并强化职业素养课程体系

增加职业素养课程学时,授课方式由原来的以理论讲授为主变为理论实践一体化及素质教育活动化,将课堂搬到“七三一”遗址、北大荒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阶段,体现了以德塑人和全程育人。2015年,我们又认真学习大学生就业创业有关文件精神,进行省内外调研,以此为依据开设了汉语表达与人文修养,大学生就业、创业全程化指导课程,突出了职业素养培养的适应性和时代性。

1.2建立并完善校内外双循环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在“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理念指导下,构建校内实训—课间实习—临床见习—社会实践—岗前培训—顶岗实习及毕业技能考核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校内,建立了11 000 m2的护理实训中心和2 000 m2的生命科学馆;在校外,有哈医大一院、二院、三院、四院,省医院,哈尔滨市第五医院,阿城人民医院等密切合作多年的实习基地,开展“学校有病房,医院有课堂”的院校深度合作,在医院设立教师工作站,在学校设立临床专家工作室。目前,我校已与省内外50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仿真模拟与真实职业环境相交替,从单一实训项目到综合实训项目,从岗位环境体验到护理技能见习,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贯穿的主线,多元化临床见习和实习体现了职业能力螺旋上升的培养规律。推进院校结合、医教融合及定向实习与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推动护理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护理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临床护理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充分体现了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了护理专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1.3建立护理专业方向培养框架

根据临床调研,细化了“以健康为导向”的护理发展需求,先后建立了涉外护理、口腔护理、美容护理、手术室护理、急重症护理、康复护理、儿科护理、护理管理等专业方向班的课程模块,制定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编写了校本教材;紧密依托哈医大一院、二院,哈尔滨市第五医院,哈尔滨市儿童医院等实习基地开展专业方向人才的专科化、校院联合培养;科学构建专业群,提升护理人才服务能力,以特色课程为轴心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和理念,铺设了一条特色人才创新培养之路。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校积极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立了与临床一致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课程结构模块化,教学内容符合职业岗位要求,以“够用、适度”为原则,以能力训练为轴心,重新整合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1]。在教学方法上,从原有的PBL教学、任务引领教学、研究性学习,拓展为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情景体验式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微课教学。在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实现文化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构建3个体系,一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实训一体化的双课程体系(高专、中高职衔接),二是与临床接轨的实践教学训练和考核体系,三是行业、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2.1专业核心课程采用情景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是目前国内外比较推崇的模拟教学方式之一。护理系在学校领导支持下,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对专业核心课程开展情景模拟教学。将任务分解到情景与案例中,表现临床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极具生动性和启发性,学生的智慧、思维、猜测、想象、情感都被充分吸引到课堂中,整合了所学知识,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在护理系承担的全省护理专业培训、教学交流等活动中,多次进行情景教学。在今年我校青年教师技能展示中,护理系派出了17位教师,进行了四站五场景的大型展示,融合了基础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和急重症护理共30项操作技能,效果特别震撼,这就是情景教学的成果。

2.2体验式教学与职业情感教育融合

护理系在老年护理课程中借鉴国家示范校和骨干专业的做法,结合学生学习和心理特点,紧密依托现代护理实训中心和哈尔滨市老年公寓的优质实训资源,开展了体验式教学。学生有机会走出课堂,亲身感受衰老带来的各种变化,并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把握。通过“入境激情—对话移情—探究动情—实践纵情—评述析情”使学生真正情知合一、实践创新。课程评价方式也有创新,在课程结束时,综合实践表现、手抄报制作、PPT制作、小发明创造和演讲等项目,对学生做出客观、全面的综合评价,使评价更具指导意义。

2.3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

在教学内容上,构建了与临床护理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和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内容相一致的课程体系,丰富和拓展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训练内容,设计更有利于学生职业角色适应、职业技能掌握的教学内容,实现了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能力本位培养目标。根据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趋势动态调整授课内容与授课重点。通过这些改革实践,实现了护理专业核心课程的“3个转变”,即由验证理论性实验课型转变为临床应用性实训课型,由示范性操作教学模式转变为模拟仿真训练达标的学习模式,由学生完成操作的考核方式转变为护理专业综合能力达标的评价方式。同时创新专业技能培训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实践教学体系。

2.4建立四位一体多元立体评价体系

四位一体多元立体评价体系即教师自我评价、校内督导评价、学生反馈评价和临床第三方评价。评价方法改革的重点为第三方评价,即由独立于学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在学校支持下,护理系在基础护理技术、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课程中应用了这种评价方法。由专业教师深入职业岗位进行临床调研,对整体职业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单元逐一分解,制订可行的实施方案,聘请哈医大各附属医院、黑龙江省医院等的临床一线护理骨干和护理专家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体系的运用真正实现了在模拟(仿真)工作环境中、在真实(实际)工作任务场景中全面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达到了全面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特色凝练,助推学生梦想

3.1护理礼仪技能素质讲堂

成立护理系礼仪队,借鉴北京武警总医院“炫彩队”,引入国际航空礼仪标准,承担省市赛事重要礼仪任务,优秀队员被遴选到北京武警总医院定向实习。成立技能队,旨在强化护理技能训练,为参加省赛、国赛培养选手,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由专业骨干教师担任技能队“导师”,对遴选学生进行全方位强化训练,考核通过后即为“导生”。技能队为36项护理技能全员达标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队员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明显优于其他学生。每学期开展的素质教育大讲堂,对学生心灵是非常好的启迪,邀请领导、教师、导员全方位指导学生成长成才。

3.2强化“双一”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双一”即“一口清、一手精”技能强化,融知识、素质、技术训练为一体,每年进行一次操作展示,强化训练36项护理操作技能,打下坚实的职业基本功。我校参加2012年、2014年、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护理技能比赛,获得3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的骄人战绩。

3.3报到率、就业率和称职率保持“三高”态势

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最大受益方是学生和社会。由于专业定位准确,围绕岗位能力设置课程,护理专业学生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在90%以上,始终保持“出口畅、入口旺”的势头。自2010年以来,新生报到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其中本地新生报到率达98%。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的诸多前瞻性举措,形成了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不可取代的就业优势,为省内外输送大批岗位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优、技能实践精的护理人才。社会、行业、企业对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及教师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毕业生供不应求。

4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特色发展的思考

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需深入研究。临床护理专业应进一步开发精神科护理、临终关怀、急救护理方向,社区护理专业应进一步开发老年护理、家庭护理方向[2]。关注课程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聚焦课堂,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扎实推进体验式教学,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岗位胜任力的优秀护理人才;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立足课堂,瞄准学生和专业深化课程改革,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R].教高[2006]16号.

[2]王艳华.我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5(2):4-5.

G420

A

1671-1246(2016)23-0093-03

注:本文系全国第五届“人卫社杯”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征文获奖论文

猜你喜欢
实训技能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职业写作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拼技能,享丰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爱的职业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