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数学教学的几个“关键点”

2016-03-14 17:42叶小珠
考试周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关键点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叶小珠

摘 要: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为主导者的老师,可以通过抓住“兴趣点”、找准“切入点”、创设“探究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数学教学 教学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样的角色定位集中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这需要教师立足教材,关注学生,努力为学生创建平等和谐、有效互动的数学学习共同体。尽管每堂课有每堂课的既定目标,也有各自重心所在,但整体来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重点抓住几个“关键点”下工夫。

一、抓住“兴趣点”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基础,是推动他们开展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热情,以此达到优化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解决问题策略——替换》时,在课前与学生聊起了QQ等级的话题:咱们班有多少同学有QQ号?(多数学生举手)谁愿意说说你的QQ等级是什么?学生听到这个问题都很兴奋,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有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有的说我有一个月亮两颗星星……当学生说得差不多时,老师继续问:谁能说说你是怎样得到月亮和太阳?一名学生站起来说四颗星换一个月亮,四个月亮换一个太阳。老师接着追问:如果一个同学的QQ等级是一个太阳和一颗星星,相当于几颗星星?学生想了一下说出17颗。老师继续追问:你们是怎样得到的?学生很快说出:因为一个太阳能换四个月亮,一个月亮又能换四颗星星,所以有4×4+1=17颗星。本案例中老师选取了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话题,设计了一个精巧的课前谈话。既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又激活了学生已有替换经验,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算得上是有效的,是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

二、找准“切入点”

有效教学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切入点”,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还能使我们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省时高效。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老师为了摸清学生对面积到底知道多少,在课的开始就直截了当地与学生聊起了面积。听说过面积吗?说说看。“我家的房子有120平方米。”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第二个学生接着说:“玻璃打破了,配玻璃按玻璃的面积大小付钱。”老师追问: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面积这么丰富,这么有意思,在我们的教室里能找到面积吗?一个学生指了指黑板说:“黑板上有面积。”“你指的是黑板上的‘面积这两个字?”老师指了指板书问。学生忙说“不是”。“你指的是这条边吗?”老师指着黑板的一条边接着问,学生急了说不是,然后迫不及待地走上讲台,摸了摸整块黑板说:“黑板这么大,就是黑板的面积。”“你们能找到比黑板面积大的物体吗?”老师一说完,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在接下来的找一找中老师还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找到的面积,在学生充分感知面积后老师及时小结:像黑板、投影幕布、课桌面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面积。本案例中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寻找知识的最佳“切入点”,由生活中的“面积”到数学中的“面积”顺理成章,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对“面积”的理解,由零散到系统、深入,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表象,逐步理解面积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探究的品质和素养,这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三、创设“探究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出发,针对不同的学情,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合适的“探究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有效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形成良好的探究风气,让每位学生都有主动探究的机会和欲望。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老师有意识地安排实验工具:有的组用的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容器与圆柱容器,有的组的两种容器不等底等高。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之间有了不同的实验结果。第一组的学生说:“我们将圆锥装满沙子,然后倒入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的学生很肯定地说:“不对,是四分之一,我们倒了,而且每次都看得很准,四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第三小组的学生有点疑惑不解:“我们在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在圆柱中,还不到三次就装满了。”……教师微微一笑故作不解地说:“到底是几分之几呢?我也想试试!”教师从教具中随手取出一个圆锥容器和一个圆柱容器,举起来说:“你们看,将圆锥容器中装满沙子,倒入圆柱容器里。一次,再来一次,两次正好装满。那么,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老师,你取的圆柱太大了。”有学生看出来了。教师在他的推荐下重新使用一个与圆锥容器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继续实验,三次正好倒满。然后学生调换教具,再试,果然都是三次。学生恍然大悟:“噢,我明白了,圆柱与圆锥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次学生真的明白了,欢快地叫了起来,教室里充满了欢笑声。本案例中老师为了让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个前提条件有更深入的理解,故意在实验材料上“做了一下手脚”,让“探究点”自然生成。当学生经历了一些障碍后,老师巧妙追问、引导,让他们的思维经历从错误结论到正确结论的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主体地位。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改革在深入,在数学课堂改革过程中,只要数学老师大胆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充满活力,我们的学生就会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关键点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聚焦金属关键点
肉兔育肥抓好七个关键点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医联体要把握三个关键点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锁定两个关键点——我这样教《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