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的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03-15 11:35石先彬袁海强
关键词:公民意识体育

石先彬,袁海强

(1.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安徽芜湖241003;2.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1)

高校体育的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石先彬1,袁海强2

(1.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安徽芜湖241003;2.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1)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对于实现民族复兴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将高校体育规律性、时代性特点与高校体育的文化与教育、心灵与情感陶冶对个体实施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化过程相结合,从高校体育的物质、制度、精神层面研究高校体育的公民意识教育,实现高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完善个体教化,培养合格社会公民.

高校体育;公民意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化;

0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坚持德育为先,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等显示公民意识教育受到党和国家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在实现民族复兴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其根本是提高公民素质和道德素质、是实现民族复兴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内容;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价值,是新时期赋予学校育人的要求和重要任务[1].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是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进步、实现民族繁荣复兴的根本基础.公民意识教育是以培养广大大学生的政治、法律、道德观念等为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现代文明社会为根本目标.当前社会出现诸多诚信缺失、食品安全事件频现、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犯罪现象增多等现象无不暴露社会公民责任感、正义感和社会道德感的沦丧,是公民意识淡薄反映.进一步凸显公民意识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严重阻碍中国梦的实现,与建设现代化国家、构建文明社会向违背.

1 公民、公民意识与体育

1.1 公民与公民意识内涵

公民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单元.公民既是源自西方思想概念,亚里士多德指出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务和治权机构的人们”;亦是相对专制社会臣民概念,在专制统治社会中的成员必需臣服于独断的君王,他们没有政治参与权,更无从享受法律平等权.因而公民是一个广泛享有参与国家政治权利和履行相应义务的社会个体,其权利和义务得到法律界定,具有政治性和法律性.体现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原则,反映人们反帝反封建思想,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2].

“公民意识是公民依据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对自己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的感知和认识,主要体现在公民广泛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多方面的含义.[3]”具体来说公民意识是国家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及其相应的行为规范的自觉认识,是公民自觉地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的认知和社会价值取向为核心内容,以国家和社会为背景而形成的使命感、主人翁精神、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理念等融为一体的一种主体感受和理性认识.

1.2 体育与公民意识教育

体育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是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乃至生存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文化活动、是完善人格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强健人类体魄是体育之基本功能,更深层次的是健全人格、陶冶情操,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才是其根本.

纵观我国历代领导人对体育的经典论述,反映体育的丰富价值内涵在实现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促进体育的公民意识教育奠定重要基础.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指出: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也,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体育的功效不仅仅是强健筋骨,还能培养意志品质,增进知识,调节感情.邓小平明确指出:“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这是在毛泽东主席伟大体育思想基础上继承、发展体育新内涵,是体育的政治思想教育功能之体现,以体育这一手段让广大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成为合格公民、坚定为人民服务宗旨.江泽民主席又指出:中华体育之精神诠释我国社会精神文明是华夏民族的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国家强盛、社会文明的标志.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文明水平日趋提高,社会公民意识得到进一步重视.进入奔小康社会来,体育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4].胡锦涛认为:“体育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所不懈追求;永不止境的事业.”

国家领导人的体育思想极大地促进人们对体育的认知,为实现体育育人、体育的公民意识教育创造良好的空间,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

2 高校体育的公民意识教育内涵

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是让每位公民认识法律赋予自己在社会中权力和规定的义务,正确处理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以及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教”与“化”相结合的过程,也是积极主动的社会实践过程.高校学校体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和突出的实践性特点,对个体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培养公民意识教育的天然土壤.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指出:体育是造就一个优秀公民有效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最恰当有趣及最有效的方法.体育能培养人公平公正,竞争与合作自由、忠实的良好的社会品质[7].体育不仅仅是体能体格的活动,更是文化与教育、心灵与情感陶冶的融合.体育运动是民主平等自由氛围下展示勇敢机智、奋勇拼搏,不屈不挠精神的舞台;是协作与竞争的实践活动;在各项身体活动中体验情感和完善人格的教育活动,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良好的舞台.

2.1 体育赋予个体角色定位,树立正确集体观念

体育赋予个体的角色定位,树立个体与集体的正确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归属与认同感;激发人民爱国情怀.归属感的提高有利于个体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减少甚至消除个体对集体的疏离感,对个体自尊、自信以及责任感产生积极的影响[5].归属感与认同意识体现一定的责任感.包括两方面内容,一,对集体的认同和归属,集体从小处着眼是学校,大处着眼是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二,对个体自身的价值认同,从而更好的确立自己的角色,实现个体价值为集体服务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公民是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集合体,承担责任是公民的重要特征,就是服务社会大众,承担公仆的角色和职责.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里的“穷”与“达”不仅指财富,重要指服务社会的能力.这个“兼济天下”也就是所说的承担相应的“公民”责任,也就是“能者多劳”,而“独善其身”是尽自己能力所至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不给社会增添负担,同样是从服务社会大局角度出发.

体育运动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构、突出实践性特点赋予个体不同的角色定位,让个体在参与中获得价值认同,提升个体归属.体育运动根据个体的特征赋予参与者不同的角色,尤其在集体项目的运动中,为实现集体的目标,个体的角色定位就必不可少,不同的个体,特点不一,赛场赋予的责任也就不同,获得荣誉与主力等权利的同时承担的责任相应更高,主力与替补等角色,在不仅仅是能力决定,更重要的是集体和谐发展的需要,但人格尊严是平等的.

2.2 学校体育处处诠释奥林匹克精神;展示参与、公平、民主等理念

奥林匹克精神是宣扬和平与友谊、公平竞争;追求人体健美的精神以及奋进精神的集合体;体现诚信友爱、公平公正、勇敢奋进、追求民主、相互尊重的内涵,与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要素相契合.从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社会本位的价值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三个方面展现其人文教育价值[6].

体育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奥林匹克精神是通过体育为介质展现出来.体育有竞争与合作、超越与分享、开拓与创新,是向着更快、更高、更强这一奥林匹克宗旨的充分体现,是人类追求文明、繁荣、和谐社会的精神.在奥林匹克精神的鼓舞下体育不仅仅是强健个体身体的活动,更是陶冶广大青少年情操、纯净青少年心灵的学校.《奥林匹克宪章》指出:“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彰显人们追求和平、友爱的和谐世界理念.奥林匹克精神以超越国界、超越地域、超越肤色、超越等级的理念,鼓励人们积极参与进来,通过体育手段构建相互交流,增进解平台;以开拓进取、拼搏向上精神充分展现自我.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无形文化遗产.弘扬公平、民主、进取、超越、公平、团结为核心的奥林匹克精神可以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民主平等、法治道德观念;提高公民素质公民意识;是培养现代文明社会合格公民的学校.大学体育正是在诠释奥林匹克精神的过程中实现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重任.

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高校体育的公民意识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法治、爱国等24字为基本内容,凝聚社会共识;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要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内涵;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阐述[7].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诠释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为公民正确处理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提供价值源泉;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公民需要的公民提供依据、是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提升公民权利与责任、理性包容、参与意识[8],亦是当前社会赋予高校的责任和义务.

3.1 体育精神倡导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践行公民意识教育

体育精神倡导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为合格公民提供物质基础和心灵,是民族精神的延续.公民是心系国家民族发展大计、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践行者.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离不开每位公民的积极付出和亲身奉献.“富强民主”是华夏儿女的美好夙愿和精神诉求,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繁荣昌盛是人们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体现国富民强人民当家做主精神追求;“文明和谐”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支撑着华夏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谐的基本理念高度凝练,是当前社会对科学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高校体育包含物质、制度和精神等丰富文化内涵.处处都是构建富强社会,培养公民意识,建设合格社会公民的重要载体.首先从高校体育物质层面来说,当前高校体育场馆、体育培训、体育竞赛与休闲体育等体育产业化成为创造社会财富拓展国民经济发展新路径和新方向,成为构建富强社会的重要力量.在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下,学校体育为社会经济作出重要贡献、为人民健康和谐生活提供大力支持,为公民意识培养不可或缺的力量.其次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体育文化内涵的深入认知,高校体育的制度化建设日趋完善.科学合理的体育规章制度、运动规则以及体育道德约束构建理想化的民主氛围,结合体育的参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等精神对大学生的民主文明意识进行培养、熏陶,潜移默化中形成公民意识.

3.2 体育的规则意识培养法治、公平、公正理念,体现够构建美好社会意愿

公民的规则意识是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的意识,遵从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是法治社会公民的重要指标.公民意识教育核心是灌输法治准绳、树立规则意识,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内涵.高校体育的规章制度与体育运动规则合理衔接,建立公平公正的环境;树立平等、自由理念.

高校通过有意识系统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构建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运用体育的参与性、规则性特点开展法治与公平公正教育.奥林匹克精神指引下的高校体育,充分贯彻规则意识、尊重对手理念,以规则规范约束参与者行为,构建公平公正的竞赛场;激励参与者通过顽强拼搏,积极进取来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的才能;所有违反体育规则制度的行为都将受到处罚,甚至取消竞赛资格.在规则制度面前所有的运动员都将得到尊重,可以自由展现自己的水平,公平公正地享受比赛实力获得的相应荣誉.在体育规则的约束和刺激下,体育运动个体表象的规则约束由感性逐渐提升的理性高度,进而将“法治、公平、公正理念”根植于社会行为,不断内化为法治公平社会的心理基础.在体育规则的指引下,高校体育管理者和执行人在公平公正理念的驱使下应努力构建法治、公平竞赛活动氛围,做到以身作则,让广大学生在体育比赛活动中自觉尊重规则、尊重裁判,潜移默化中形成法治意识.

3.3 体育是培养爱国、诚信、构建友善社会的道德规范平台

合格的社会公民不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遵纪守法,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爱国、诚信、友善.我国传统文化就强调个体“慎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尊老爱幼”等.

高校体育向学生实施法治意识教育同时还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集体活动开展团队精神、爱国精神教育;通过体育活动促进集体荣誉感的提升、凝聚集体向心力、展现团队精神进而升华为爱国主义精神.在体育赛场上,运动员的一举一动无不牵动着人们的心,人们为之摇旗呐喊、专注执着而撕心裂肺的呐喊加油,体现人们对集体的热爱和鼓励;国歌响起,国旗飘扬之时,人们为之激动、感怀,运动员每一份拼搏让人们尊敬、激发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培养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力量源泉.这正是高校体育积极开展的重要依据.在高校体育活动执行中,应建立诚实守信的高校体育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们在赛场通过积极奋进、顽强拼搏,展现真实的自我,获取对手和观众的尊重,坚决抵制弄虚作假,拼弃一切违反体育道德的行为,诚信对待比赛、对待他人.教育家顾拜旦建立奥林匹克的宗旨是通过体育赛场将广大青年聚集在一起,通过比赛增进彼此了解,建立友谊[9].高校体育活动中要求大学生立足自身,信任队友、友善对手,以豁达的胸怀去面对生活中的人与事.

高校体育通过不断引导大学生们的爱国情怀、树立诚实友善的道德理念,在不断升华思想道德境界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我,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公民.

4 结束语

高校是接受先进教育理念、实现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前沿阵地,提高公民意识,培养合格社会公民,是当前社会迫切性要求.公民意识教育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教育重任.高校学校体育的实践性特点、情感体验性特点是开展公民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自我价值认定等的有效载体,体现其无可比拟的公民意识教育优势.

[1]吴潜涛.围绕立德树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中国教育报,2014-03-17(1).

[2]龚群.公民与公民教育、理论.核心价值[N].光明日报,2013-12-07(11).

[3]孔伟.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模式探析[J].青年文学家·教育论丛:19-20

[4]周颖.论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长春:吉林大学2013,4:15-17.

[5]杜好强.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4:11-14.

[6]于涛.奥林匹克精神与青少年人文素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3):66-69.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8]张文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培育[J].未来与发展,2014(6):7-9.

[9]何振梁.奥林匹克与青少年公民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6(7):2-3.

Study on the Education of Citizenship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HI Xianbin1,YUAN Haiqiang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241003,Wuhu,Anhui,China;2.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241001,Wuhu,Anhui,China)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citizenship and developing qualified citize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revival dream,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agglomerating social con⁃sensus.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regular pat⁃tern and time character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with its culture and education,spirit and emotion culti⁃vation,which is a process of exerting a subtle influence on the students’character.It also researches the ed⁃ucation of citizenship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angle of material,rules and spiri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education of citizenship college students,completing individual cultivation and bringing up qualified social citize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hip;core value;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G 807.4

A

2095-0691(2016)03-0076-05

2016-02-29

安徽省教育规划课题(JG13024);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2013SQRW012ZD);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项目(ASS2014216)

石先彬(1977-),男,安徽宿松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体育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