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推—拉理论的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分析

2016-03-15 16:27李杰
企业技术开发·下旬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

李杰

摘 要:文章首先运用推-拉理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了解释,在基础上讨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土地流转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拓展的推-拉理论能够比较全面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两者具有共同的“推力”和“拉力”;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关键词:城镇化配置;推拉理论;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6-0124-02

我国城镇化进程是农村土地与劳动力的城镇化配置过程,受到来自农村的“推力”和来自城镇的“拉力”的影响。国内许多经济学者运用“推-拉”理论对我国人口流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推-拉理论进行了拓展并用于解释农村土地流转,在此基础上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土地流转的互动关系。

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拉”理论解释

西方古典“推-拉”理论认为,劳动力迁移的动因是迁入与迁出地的工资差异。现代“推-拉”理论认为,迁移的“推-拉”除了更高的收入以外,还有更好的职业、更好的生活条件、下一代获得更好的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更好的社会环境等因素。[1]

“推-拉”理论为我国农村土地与劳动力配置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较强的理论分析基础,是最为全面、更能解释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动因的理论。

根据“推-拉”理论的观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乡流动过程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城乡“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在城乡之间、部门之间进行再配置的过程。

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主要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推力”,把农村劳动力推出其农村地区。产生推力的因素有资源短缺与环境压力、农村部门收入低、农村劳动力总量扩张、技术与劳动力置换等,[2-5]在农村地区存在“推”的同时,也存在“拉”的若干因素,如城乡收入差距、城镇非农产业发展、非农产品消费比重提高、城镇生活的憧憬等。[6-7]在这些因素中,来自农村的 “推力”中农村不利的生活生产条件占主导;来自城镇的“拉力”中有利的城镇生活就业条件占主导,两力综合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乡城流动。

2 “推-拉”理论解释力的拓展

虽然“推-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劳动力迁移现象,但是如果把“推-拉”理论看成是迁出地的内在驱动力与迁入地的外在驱动力相结合共同作用于劳动力流动的话,则可以拓展“推-拉”理论的解释范围和解释力,用于解释农村土地流转。根据目前国内学者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驱动力的研究成果来看,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包括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比如交通网络布局、生产力发展和制度政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等驱动因素,这些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力”与“拉力”具有很强的对应性和相似性。

因此,推-拉理论能够比较全面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附带的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两者共同的“推力”和“拉力”相互作用,促进了农村土地与劳动力资源在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部门之间的流动与重组。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共同“推力”主要是来自农村方面的人地关系与土地承载力、农业技术进步、土地制度等;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共同“拉力”主要是来自城镇方面的城乡预期收入差距、城镇化、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等。

综上所述,作为稀缺资源的农村土地与劳动力是城镇化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要素,也正因如此需要以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优化配置土地与劳动力资源。无论是哪种资源配置方式其主要通过提高和保证农村土地与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性,使其在各地区、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实现帕累托最优之目标。在农村土地与劳动力流动过程中人地关系与土地承载力、农业技术进步、土地制度和城乡预期收入差距、城镇化、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分别是其“推力”和“拉力”,共同促进其流动,而土地产权、户籍制度、劳动力政策、产业政策等制度因素产生了不小的促进和阻碍作用。因此,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宏观层面协调城镇和农村的空间发展、城乡短期和长期的时间发展以及兼顾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和生态和谐科学合理的配置农村土地与劳动力资源,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3 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互动关系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土地政策的松动,大量农村土地与劳动力非农流动,在这一个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土地流转两者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很强的关联度。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提供了条件,而农村土地流转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资本支持。

为了详细地了解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之间的互动关系,本部分采用相关分析判断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之间的数量关系,精确地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态及关系强度。

在对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进行相关分析之前,需要选择变量表征农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本研究选择耕地转出比和耕地转入比代表农村土地流转。耕地转出比和耕地转入分别表示年内转出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和年内耕地转入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两者越大,则农村土地流转出和转入的规模越大,这两个指标共同表示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与农村土地流转规模成正比。农劳比(注:农劳比是胡景北教授提出的度量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指标和数据计算方法。该指标能够利用现有官方劳动统计资料方便且无歧义的计算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时间序列数据。非常感谢胡景北教授的劳动和贡献。)代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劳比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成反比。农劳比越小,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越低,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越高。

本研究选择相对数,而不选择绝对数表示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在于:相对数是国内外经济学研究中广泛采用方法,能够较好地消除变量值水平高低和计量单位对变量的影响,同时,也便于比较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比率值代表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见表1。

根据相关分析,农劳比与耕地转出比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62,农劳比与耕地转入比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98。可见,农劳比与耕地转出比和耕地转入比之间呈现高度负相关关系,表明农劳比农劳比越小,耕地转出比和耕地转入比越高,这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越高,农村土地流转规模越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土地流转之间具有高度相关。

由于农户以家庭承包经营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这种“平分地权”的土地制度虽然顺应了农民对“耕者有其田”的思想,但是,也造成了土地的细碎化,也导致了农村人口迁移后农村土地利用率的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将使得家庭承包土地的闲置,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越多,农村土地闲置率和配置不均衡程度越高,农村土地流转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效率,增大了土地调整的可能性。因此,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鉴于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改革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改革促使农村劳动力的永久性转移不仅有利于城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敏杰.城市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及其权益保护[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5).

[2] 王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分析及其优化[J].南京农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 周慧秋,高志杰,李亚.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分析 [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4] 伍世代,李永实,郑新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研究[J].福建地 理,2003,(1).

[5] 李玉江,吴玉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及区域类型研究[J].人口研 究,1999,(4).

[6] 李建平,邓翔.我国劳动力迁移的动因和政策影响分析[J].经济学家,2012,(10).

[7] 欧阳峣,张杰飞.发展中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因——一个理论 模型及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0,(9).

[8] 胡景北.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定量指标与标准数据计算方法[J].经济评 论,2015,(2).

猜你喜欢
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经营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