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林绿化苗木培育关键技术

2016-03-15 10:08关煜涵
现代园艺 2016年2期
关键词:苗木培育关键技术

关煜涵

摘要:苗木培育是营林绿化的关键,其对林业发展、城市绿化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详尽阐述了营林绿化苗木培育的关键技术,以期提高绿化苗木成活率,促进营林绿化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营林绿化;苗木培育;关键技术

1.苗木栽培技术

通常情况下,可将苗木生产分为3大阶段:繁殖盆阶段、移植盆阶段、栽植袋入田阶段。较为普遍的两段式生产苗木有田间苗木——阔叶树,田间中型苗木——针叶树,繁殖培育盆——荔枝木盆。苗木繁育方法:①合理选择土地。培育苗木应选择具备灌溉条件、排水性能良好、相对平坦的地方,土壤疏松、肥沃,粘土最佳。②采条与插穗。建议选择平茬、1年生枝条和冬芽饱满、长势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进行插条处理。③扦插操作。将枝条垂直入土,第1个芽基部应与土壤表面持平,但不能将第1个芽埋入土中。通常秋冬时节扦插最合理,或依据当地植树的普遍时间,与其对应最佳。④摘芽。按照“去弱留强”原则,及时将侧枝清除,只留1株。

2.土壤、养分与病虫害综合管理

2.13月份

3月份开始气温回升,3月中旬苗木萌芽:①春灌。我国春季多风、干旱,蒸发量非常大,因此,期间必须加强苗木水分管理,及时灌水,预防春旱。②施肥管理。气温回升、土壤解冻之后,需要在灌水同时增加基肥施用量,进而增强苗木生长后劲。通常情况下,苗木每年可施用2~3次氮肥,促使苗木生长,促其枝繁叶茂。另外,还需结合不同苗木、不同生长期,合理施肥,保证绿化苗木生长对养分的需求。③病虫害防治。通过喷洒农药或人工摘除越冬蛹、虫卵等方式进行,并采用涂干方法、喷洒石硫合剂等方式,预防发生腐烂病。防治病虫害应朝着生态防治方向靠近,减少药物使用,通过生态防治措施保护林业生态环境。

2.2 4~6月份

4月份我国气温持续上升,绿化苗木进入了生长旺盛期,此时,应继续进行施肥、灌溉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同时进行修剪处理,及时修剪干枯树枝条,将树干萌蘖芽拔除。5月份气温迅速升高,绿化苗木生长迅速,应开始做灌溉处理。这时期苗木展叶、抽枝,需要大量水分,因此,必须加强灌溉管理,满足苗木生长所需水分。同时配以施肥管理,结合绿化苗木生长需求,喷施叶面肥或结合灌溉追施尿素。6月份天气燥热、温度高,继续进行灌水、施肥等工作,并及时疏剪冠大叶密的苗木,及时除草,预防出现草荒现象,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病虫害进入高发期,应当加强病虫害防治。

2.3 7月份

7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雨季,应着手以下措施:①追施肥:在下雨之前干施。②排涝:夏季雨后应及时排涝,尤其是低洼处的积水,必须及时清除。③加固措施:夏季很容易出现暴风雨等恶劣天气,因此,必须加强巡查抢险,对树木进行提前加固。④病虫害防治:这一时期美国白蛾危害较重,可通过喷洒农药、摘除网幕等方式除虫。

2.4 8~11月

8月份仍然处在雨季,此时仍需要做好排涝、加固、防治病虫害以及除草等工作,另外,还需要及时进行叶面喷水,以防有害物质腐蚀叶面。9月份我国气温开始下降,对于生长较弱的苗木,需要追施钾肥、磷肥,并继续进行防治病虫害、除草等工作。10月份我国气温持续下降,绿化苗木也陆续进入休眠期,此时应结合气温情况,需要及时灌防冻水,通过人工哺卵、捉蛹等方式防治病虫害。11月份我国进入冬季,土壤开始结冻,在土壤封冻前,必须做好灌水、预防病虫害等工作。

12月份、1月份、2月份苗木进入休眠期,在苗木养护管理方面,基本不需采取措施。

3.增加保健苗木培育管理

很多植物不仅具有观赏性还具有保健性能,例如,樟树的味道能治疗风湿性疼痛,栀子花香气能治疗肝脏类疾病。部分芳香类植物,不仅具有美丽的外形,而且还能使人心情偷晚。因此,在培育绿化苗木过程中,应增加保健苗木的培育与管理,为保健苗木预留一定的位置,并加强苗木管理,保证苗木散发有益物质。

4.运输管理

在绿化苗木具体培育过程中,会出现更换培育地等情况,这就涉及到苗木运输问题。苗木运输是保证苗木成活率的关键因素,如果运输管理不到位,很容易损害苗木甚至导致苗木死亡。因此,在具体运输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晃动,缩减苗木运输时间,降低对绿化苗木的损害;选择潮湿草席或麻袋包裹苗木,然后运输到造林地,在运输中应避免长时间日光照射,保持苗木湿润,降低水分蒸发。

5.结语

综上所述,营林绿化苗木培育妥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绿化质量,因此,在苗木培育过程中应当加强管理,选择合理的苗木栽培技术,加强土壤、养分与病虫害综合管理,并做好苗木运输管理,从多方面入手,提高绿化苗木培育质量。

猜你喜欢
苗木培育关键技术
防雷关键技术在自动气象站系统中的应用探究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多源卫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关键技术研究
无人机集群作战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AI全科教师开发:基础、模型与关键技术
TD—LTE关键技术与发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