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困境与对策选择

2016-03-16 13:30
农民科技培训 2016年3期
关键词:农广校培育农民

长期以来,农广校植根于农村,贴近于农民,在农民教育培训领域发挥了主阵地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当前,农广校迎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如何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这一新常态,笔者认为:建立一套覆盖到村的农广校教育培训体系,向前、向后拓展培训内涵,加快服务转型,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才能实现固本强基。

一、整合资源,建立覆盖到村的农广校教育培训体系

作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中等学历教育专职机构,农广校自建校起,经历了10年左右的繁荣期。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生源的逐步萎缩,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流失严重,农广校一度处于迷茫状况。本世纪,得益于国家、地方一批农民培训项目实施,以及涉农专业中职教育学费资助政策的出台,农广校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农民培训、学历教育成为农广事业发展的两个支撑点。但受农广体系人员配备不足、知识储备不足、教学装备不足等因素制约,农广校“动能不足、效能不高”问题凸显,迫切需要一套健全的农广校教育培训体系予以支撑。

农广校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包括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和条件建设三个功能模块,其中机构建设任务是搭建一座县有农广校、乡有办学点、村有专业班、县乡村联动办学的平台;队伍建设任务是选聘一批跨行业、跨学科、跨专业,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条件建设任务是建立一个功能健全、设施完善、保障有力,满足学训需求的专业化基地。就农广校现状而言,完成农广校教育培训体系三个功能模块建设任务确有难度,而依托现有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整合现有支农项目资源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捷径。

主要路径:一是借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契机,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通过人事优化配置、财政专项扶持等政策措施,推动各类办学要素向农广校集聚,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能力;二是整合有关支农项目资源,实现功能互补。其中,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建设、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等项目实施,将乡镇农民培训教室、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试验示范基地和包村联户技术指导员队伍建设内容,分别与农广校乡镇办学点、村级专业班、学训基地、驻村师资队伍建设内容衔接,拓展项目建设功能,逐步打造覆盖到村的农广校教育培训体系。

2012-2014年间,兴化市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措施,其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财政投入1721万元,师资队伍建设财政投入45万元。目前,兴化农广校拥有专兼职教师214人、乡镇办学点35个、村级专业班71个、实训基地12个,教育培训体系基本建成,软硬件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具备开展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能力。

二、拓展内涵,加快农民培训由物业型向管理型转型

近年来,国家、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引导农民创新创业的惠农政策,农业创新创业进入了环境、时机利好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培训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加快农民培训从物业型向管理型转型不仅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也是今后农广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物业型培训是指对农民开展技术与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它对培训质态负责,而对训后质效一般不作特别要求。管理型培训是指在物业型培训的基础上,向前、向后拓展培训的内涵。向前即是摸清农业从业人员现状,分类制定培养计划;向后即是组织师资或创业成功人士对培训后学员开展跟踪服务与结对帮扶,帮助学员解决创新创业难题,了解学员创新创业绩效,总结学员创新创业经验,确保学员学能成、成则用、用有为。

2012年,兴化农广校开展了农民培训转型探索:一是根据从业类型,经营规模与效益等情况,对20万农业从业人员进行了调查摸底,将农业从业人员分为传统农民、潜在职业农民和合格职业农民三种类型。其中,传统农民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技能、资金和市场等创业要素的小散户型农业从业人员;潜在职业农民指有创业欲望,部分具备创业要素,尚未创业的农业从业人员;合格职业农民指具备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的农业从业人员。二是分类实施了目标各异的差异化培养计划。其中,传统农民以提升科技种养水平为目标,注重实用,着重传授农业实用技术;潜在职业农民以实现农民创业为目标,注重引导,着重传授助推农民创业的技术与技能;合格职业农民以助推做强产业,提效增收为目标,注重创新,着重传授现代农业的经营理念。三是对潜在、合格职业农民分类开展跟踪服务,落实了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措施,分户建立了培训档案。

兴化农广校农民培训转型实践,实现了从训前准备、学员选择、技术培训、生产实践、跟踪服务和应用绩效等方面,对学员全程服务与管理,在提升农民培训质效,树立农广校社会形象的同时,也为农广校今后招生、办学、实践等积累了经验,储备了资源,夯实了基础。

三、立足质效,创建一套利于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的培育模式

教育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农广校的历史职责,创建一套利于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的培育模式十分重要。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模式,选择什么样的培训模式,关键看该模式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制约培训质效的问题。

兴化农广校在认真梳理历年来农民教育培训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基础上,总结形成了一套针对不同培养对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对传统农民培训采用农民夜校、无线广播、田间课堂等模式,通过场所不关、班级不撤、师资不离等措施,实现师资驻村驻企、技术入户入田。对潜在职业农民、合格职业农民培训采用政校企联合共建分段式、职业农民专业村规模化、基地委托培养顶岗化等培育模式,通过资源整合、分工协作、绩效挂钩等措施,促进农民创新创业。

创新培育模式,有效化解了培训难题,优化了培训质态。其中,政校企联合共建分段式培育模式将政府组织与推动功能、学校教学与服务功能、企业实训与帮扶功能整合在一起,化解了农民“组织难、创业难”难题;职业农民专业村规模化培育模式通过对特色产业村农民成建制的职业能力提升,化解了特色产业村“产业技术集结、技术农民蜗居”难题,促进了“产业技术和技术农民”双输出;基地委托培养顶岗化培育模式通过将学员安排到产业基地,全程参与基地经营,化解了“基地用工难、学员取经难”难题,实现了“学做建”与“传帮带”深度结合。应用创新模式,保障了兴化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高效开展,提升了培训质效,推动了地方优势产业发展。2006-2014年底,兴化农广校共开展农业专项技术培训49万人次、农业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涉农专业中职教育1181人次,5252人取得了国家农业职业技能证书,出现了一大批“规模扩大型、产业转向型、成果引进型、技术输出型”致富能人。其中,1616人领办、创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辐射带动农民15万人,3512人扩大了生产规模,2413人调整了产业结构,1.5万人在品种、技术、材料或种养模式上尝试开发,共注册农产品商标178个。

实践证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难点在于组织,核心在于培训,重点在于管理。因此,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物业型向管理型转型,需要有健全的农广校教育培训体系支撑,而健全的农广校教育培训体系是巩固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阵地的基础和保障。

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兴化市分校

王文新

猜你喜欢
农广校培育农民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农民培训在县级农广校的组织工作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