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后新市民就业现状调查研究综述

2016-03-16 11:57张智慧石加友刘雨西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城中村市民

张智慧,石加友,刘雨西

(重庆交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重庆 400074)



城中村改造后新市民就业现状调查研究综述

张智慧,石加友,刘雨西

(重庆交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重庆 400074)

城中村新市民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新市民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安定。通过分析国内外就业理论,总结国内城中村改造后新市民的就业现状,汇总了国内对城中村新市民就业措施的研究,得到制约城中村新市民就业的主要因素以及现阶段城中村新市民择业就业的主要方向,为解决城中村居民就业提供借鉴。

城中村;新市民;就业现状;就业能力;就业措施

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里,中国大陆的城市面积迅速扩张,原先城市周边的村庄被纳入城市的版图,成为城中村。城中村是中国大陆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现象[1-2]。城中村改造是每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城中村自身发展的需要[3]。城中村的集中连片改造是盘活土地、挖掘建设用地和调整城市发展布局的必然选择,是城市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推动力[4-5]。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城中村改造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特别是城中村村民成为新市民后的就业问题[6]。因为就业不仅是新市民的民生之本,还是新市民发展的基础。

房屋和土地是城中村村民最主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城中村改造后,城中村村民将房屋、土地所有权及发展权一并贡献出来,虽然得到一些合理补偿,但忽视了其发展问题[7]。通过一次性补偿方式解决利益分配问题,实际是将村民排除在长期分享土地增值利益之外。这些新市民普遍存在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产业支撑,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其就业或发展问题,必然难以融入城市,不仅影响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对社会产生不安定、不和谐的因素。

一、新市民及就业理论

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以前以种田为生的农民被逐渐改造,变成了现在的城镇居民,也就是新市民。大规模的城郊拆迁往往伴随着大量农民的市民化,由于政府资金,人力和后续安置制度的缺失,所谓的市民化仅仅只是户籍身份上的市民化,上了“楼”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还是仅是一个市民的身份而已?被征地拆迁的农民面对着再就业技能的匮乏,未来保障制度的缺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失去了土地这一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自己的房子也被拆迁,对于未来,这些“新市民”充满恐惧,丧失了安全感。

新市民的就业问题是中国城镇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业理论诞生于国外,就业能力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提出[8]。就业能力即“可雇佣性”。就业能力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势必对就业者的就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Maurin & Thesma[9]的研究表明,计算机技术的扩散会产生非传统的非体力劳动的低技能工作。Goos & Manning[10]研究也表明,低技能服务工作例如清洁工、安保等的快速增长与高技能工作的增长成正比。Evans[11]、Gazier[12]等均提到了外部环境因素对就业能力的影响。

典型代表是西方就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13]。西方就业理论主要包括凯恩斯就业理论、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和托达罗就业理论等[14]。凯恩斯就业理论认为市场需求不足是造成失业现象的根本原因,此时就需要政府干预和调控市场,增加投资促进就业。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属于囊括技能、经验和专业化的一项综合实力。解决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的就业问题首先要使他们接收教育和就业培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获得合适的工作岗位,实现就业。托达罗就业理论中涉及城乡收入悬殊会促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城市就业面临更大困难。中国城镇化改造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政策缩减城乡收入差距,降低城市就业的吸引力;重视产业结构调整,适当发展较密集的中间技术产业,以适应新市民的文化和技术水平[15]。

中国就业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的中国化[16],是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与中国建设、改革实际形成的。从建国初期“统包统配就业”逐步到改革开放后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 政府促进就业”。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鼓励创业,确立就业优先的战略[17-18]。在我国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城市化效应研究中强调以提升持续就业能力为核心的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突出农民工就业能力宏观政策的群体针对性和个性化设计,这对提升城中村改造后新市民就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二、城中村新市民就业现状及其面对的问题

1.就业形式多样化

城中村新市民的就业形式多种多样,目前就业形式主要包括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自愿组织就业、自谋职业和国家安置就业四种。随着社会的发展,采取更加灵活的就业形式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也要建立适应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推动城中村新市民的就业和促进城镇化具有一举多得的效用。

赵满华[19]基于山西省太原市城中村的调研,得出城中村新市民就业形式总体上可分为三种:其一,自谋出路。城中村改造后,新市民普遍拥有三套住房,甚至更多。因此,经营房屋出租成为新市民收入来源的主要形式之一。还有自己投资便利店、交通运输或建筑装饰等行业或者直接进入人才市场寻找工作;其二,政府安置。城中村新市民全部由政府安置就业显然并不现实。城中村改造为社区后,社区居委会可安置极少数人,保证最基层的社会管理和办事结构正常运转,为社区服务;其三,集体经济安置。村办企业也是城中村新市民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但这属于个别城中村,村办企业发展形势比较好的,还有更多的城中村没有村办企业,或者村办企业较少,无法接受大量的新市民。马继迁等[20]以常州市武进区小庙村为例,对城中村新市民的就业领域概括为:首先是普通的工厂工人,这也是城中村新市民主要的职业方向;其次是个体经营户,自主创业,自谋生计,这样的群体也是比较灵活的;还有从事办公室职员工作;最后较少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通过这两个调研实例,不难看出,其实城中村新市民的未来,还是处在一个比较矛盾的位置,被改造后的老百姓面对的将来是无田可种、无技可谋、无保可安的一个状态。

2.就业中面临的问题

城中村改造后新市民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生计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新市民失去土地后,普遍存在就业难、重复失业现象严重,特别是就业质量即工作收入、工作环境、个人发展前景和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方面情况更差。

城中村新市民就业状况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新市民的自身因素。新市民刚从农民升级而来,观念陈旧,思想落后,获得土地补偿款一夜暴富,存在大肆挥霍现象,短期内可提高生活水平,但对生活水平的长期稳定的提升欠缺考虑。新市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和就业技能严重缺乏是直接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其二,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有待完善。政府在宣传引导就业、开展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服务等管理方面存在缺陷,缺乏合理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培训效果差强人意,无法实际的促进就业。其三,区域产业结构与新市民就业协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布局上,不仅要有现代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也要考虑到新市民的就业需求,否则限于新市民自身条件,就业范围大大缩小,往往只能从事建筑、环卫、餐饮等传统类服务,工作简单、报酬低、稳定性较差,不利于新市民的长期发展。

李琳琳[21]就郑州市L村城中村居民就业问题调查分析时得出,其一,政策、法律法规不完善。例如一次性征地补偿安置模式虽然易操作、成本低,但不可避免的为新市民长远的生活和就业埋下隐患。许多城中村改造的“新市民”一生中都没有见过这么多钱,而拆迁款一旦到手,便忘乎所以花钱如流水,根本不计后果,如此以致返贫。而返贫以后,许多农民出身的人由于没有技艺傍身,重新陷入窘迫境地。其二,促进就业是政府的主要责任,就业政策要落实到位。政府工作不是简单的口头承诺或是喊口号,要实实在在的落到实处,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政策和政府给自己谋的福利,这点现在在基层单位落实者并不多。就业是城中村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转变社会角色的重要途径,做好政府的政策引导及就业辅助工作,显得尤为急迫。其三,要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新市民要享受城镇人口的社会保障,特别是落实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失业保险这三大基本保险。

三、城中村新市民就业措施

新市民就业是城中村征地改造的首要问题。解决好城中村新市民就业问题意义重大,也是帮助人民群众改善生活条件、实现安居乐业的基本途径,是保证社会稳定的减压器,也是解决新市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

解决城中村新市民就业问题最为关键的是提升新市民的就业能力,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就业能力不仅是指其获取就业岗位的能力,还应包括维持就业岗位、重新选择和获取新的岗位的能力。

1.城中村居民个体就业能力提升途径

(1)政府和社区要加强对城中村新市民的思想教育,新市民要重视学习,更要在实践中学习,即“干中学”。“干中学”是劳动者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渠道[22]。

(2)政府与社区共同成立“城中村居民就业服务中心”,为城中村居民提供就业指导、政策咨询。

(3)城中村新市民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有条件的可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能力。

(4)培养城中村新市民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使之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时效意识、遵纪守法和诚实可信等。

2.政府结合城中村新市民的实际情况,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1)政府与社区共同成立“城中村居民就业服务中心”,为城中村有就业意愿的居民提供免费求职登记、免费职业指导、免费网上发布个人求职信息、免费职业介绍。结合目前劳动力市场上紧缺的职业岗位,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2)政府协同劳动力人才市场举办“城中村居民就业专场招聘会”,收集适合城中村有就业意愿居民的就业岗位,及时发布岗位信息,将有就业意愿的居民向合适单位推荐就业。

(3)政府要鼓励城中村新市民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并为其创造条件,例如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等。针对就业特别困难的人员要采取托底安置的形式,确保“城中村”新市民的安居乐业。要鼓励新市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自主择业能力,避免新市民仅靠租房作为收入的唯一来源。

(4)推行集体经济股份制。城中村改造可适当将原有的集体经济通过股份制量化到每个村民身上,村民变股民,成立股份制经营公司,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领导组织的引导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个人自身价值,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城中村新市民的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城市化的进程。城中村新市民不仅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择业就业观,更要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及技能水平。同时,各级政府也要积极采取措施稳步推进城中村居民就业,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为城中村居民就业做保障。

[1] 黄治.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研究——以深圳为例[D].武汉:武汉大学,2013.

[2] 仝德,冯长春.国内外城中村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09,24 (6):29-35.

[3] 赵雨虹.城市发展过程中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太原市小店村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4] 耿靖涵.郑州市“城中村”与城市协调发展问题调查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3.

[5] 刘斯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的形成与改造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增):47-48.

[6] 王华,谢彦洁.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以陕西省S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344-346.

[7] 李改玲.城中村改造中集体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补偿问题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8] Beveridge W H. Unemployment: A problem of industry[M]. London:Longmans Green and Co.,1909.

[9] Maurin T D. Changes in the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Firms and the Demand for Skill[R].CEPR Discussion Papers 3831, C.E.P.R. Discussion Papers, 2003.

[10] Goos M, Manning A. Lousy and lovely Jobs: the Rising polarization of work in Britain[R].Research Paper, Centre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2003.

[11] Evans C,Nathan M, Simmonds D. Employability through work[R]. Manchester: Centre for Local Economic Strategies,1999.

[12] Gazier B. Employability: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New Brunswick, NJ:Transaction Books,2001:3-23.

[17] 王飞鹏.就业理论综述与研究新动向[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22(6):16-19.

[13] 王飞.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理论基础及几点对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4(2):110-112.

[14] 梁红.我国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4.

[15] 李云.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广东社会科学,2014,(6):70-76.

[16] 郭宝宏.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与现时代中国就业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0):84-92.

[17] 李小芳.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视角下我国就业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商学院,2014.

[18] 卢云峰.马克思就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19] 赵满华.城中村居民就业问题浅析——基于山西省太原市城中村的调研[J].经济师,2011,(1):40-41.

[20] 马继迁,周力.“城中村”村民就业情况调查分析——以常州市武进区小庙村为例[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9):101-104.

[21] 李琳琳.城中村居民就业问题研究——以郑州市L村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2.

[22] 李晓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588-593.

(责任编辑:刘小林)

Research Summary on Employment Status Survey of New Citizen After the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Village

ZHANG Zhi-hui,SHI Jia-you,LIU Yu-xi

(Ideolog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the new urban villager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new people, but also to th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By analyzing the employment theory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the new citizens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urban villages in the country, and the domestic study on the employment measures of the new citizens in the villages, and finds the main factors constraining the employment of new citizens in the villages, and the main direction of public employ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of urban residents.

City Village; new citizen; employment situation; employment ability; employment measure

10.3969/j.issn.1009-2080.2016.06.008

2016-11-10

张智慧(1986-),女,河北石家庄人,重庆交通大学教师,硕士研究生。

C913.2

A

1009-2080(2016)06-0035-04

猜你喜欢
城中村市民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2017年闵行区“四季风·人文美·修身行”市民修身行动计划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学校联盟:城中村学校提质新路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意义”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