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名沿革考略

2016-03-16 12:55叶国盛黄毅彪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小种岩茶武夷

叶国盛,黄毅彪

(1.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2.武夷学院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福建武夷山 354300;3.武夷学院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福建武夷山 354300)

武夷茶名沿革考略

叶国盛1,2,3,黄毅彪1,2

(1.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2.武夷学院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福建武夷山 354300;3.武夷学院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福建武夷山 354300)

武夷茶名由最早的“武夷茶”,到民国时期其花名达千种,是一个发展与丰富的过程。以文人笔记为基本资料,梳理武夷茶名在历史上的沿革简史,分析得出武夷茶名的丰富与发展,实则是武夷山地理环境、武夷茶制法与贸易等历史的一个写照。

武夷茶;制茶;岩茶;茶叶贸易

武夷茶,指生长在武夷山地区的茶,如其他历史名茶类似,以地名谓茶。随着历史发展,可包含不同品种的茶及不同制法的茶。武夷茶之名,虽在范仲淹、苏轼作品中出现,然还未有盛名。元代于九曲溪之四曲设御茶园,所制之茶,其色香不减北苑。明代废团茶改散茶,建安北苑贡茶式微,四曲御茶园亦废。“然山中土气宜茶,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宋元制造团饼,稍失真味。今则灵芽仙萼,香色尤清,为闽中第一。”[1]可见,散茶的制法发挥了武夷茶的品质,《闽书》中也说:“宋时建州之茶名天下,以建安北苑为第一,而今武夷贵矣。”[2]

同时,武夷茶渐渐进入了文人学者的视野,为其所称道,如明代黄一正辑注《事物紺珠》中列“今茶名”,有“武夷茶”一目。在徐渭《刻徐文长先生秘集》中,“武夷”与“罗岕”“天池”“松萝”“顾渚”“龙井”等同列为名茶。顾起元《客座赘语》,言及茶品,说道:

士大夫有陆羽之好者,不烦种艺,坐享清供,诚为快事。稍纪其目,如吴门之虎丘、天池,岕之庙后、明月峡,宜兴之青叶、雀舌、蜂翅,越之龙井、顾渚、日铸、天台,六安之先春,松萝之上方、秋露白,闽之武夷,宝庆之贡茶,岁不乏至,能兼而有之,亦何减孙承祐之小有四海哉。[3]可见,武夷茶为福建的代表,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茶受到士大夫的喜爱。

随着武夷茶制作工艺的发展与变革,从蒸青、炒青、半炒半焙之绿茶,至乌龙茶、小种红茶的兴起,关于其品名与等级的记载渐多。同时,武夷茶制法在制茶史上独具地位。武夷山是乌龙茶、红茶的发源地,武夷茶赢得世界声誉,甚至是中国茶在西方的代表,风行于西方上流社会,演绎出英国下午茶文化。以下对武夷茶在进入品饮生活或商品贸易中,被人命名的情况加以梳理,从这一角度看武夷茶的历史。

一、武夷茶名分类

武夷茶名由一开始只以地名冠之,即“武夷茶”称呼,到如今多样的名称,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与茶之生长环境与茶自身的变异相关,也有武夷山种茶者、易茶者智慧的因素,以下分两端加以阐述。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不阐述外来引种至武夷山的茶。

(一)岩茶与洲茶

武夷茶名与等级,与其生长环境密切相关。武夷山千崖竞秀,万壑争流,有碧水丹山之誉。武夷茶生长在峰岩坑涧中,汲以山川精英秀气,滋以岩骨坑源,品具泉冽花香之胜。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武夷诸峰皆拔立不相摄,多产茶。接笋峰上,大黄次之,幔亭又次之,而接笋茶绝少不易得。”清蓝陈《武夷纪要》说武夷茶,“诸山皆有,溪北为上,溪南次之,洲园为下。而溪北惟接笋峰、鼓子岩、金井坑者为尤佳。”[4]郭柏苍《闽产录异》更为明晰道出武夷茶品质等级与生长环境的关系:

武夷九十九岩产者性独温,其品分岩茶、洲茶。附山为岩,沿溪为洲。岩为上品,洲为下品。九十九岩皆特拔挺起,凡风日雨露无一息之背,水泉之甘洁,又胜他山,草且芳烈,何况茗柯?其茶分山北山南,山北尤佳,受东南晨日之光也。岩茶、洲茶之外为外山,清浊不同矣。九十九岩茶可三瀹,外山两瀹即淡。[5]

郭柏苍指出岩茶、洲茶之品质以清浊分,又说岩茶与外山茶于耐泡程度上有别。简言之,其分法为岩茶与洲茶,岩茶为上,洲茶为下。这与地势、土壤、气候等天然因素紧密相关。正如清人释超全《武夷茶歌》云:“凡茶之产准地利,溪北地厚溪南次。平洲浅渚土膏轻,幽谷高崖烟雨腻。”在二类中又细分等级,刘埥说:

武夷茶高下,共分二种。二种之中,又各分高下数种,其生于山上岩间者,名岩茶,其种于山外地内者,名洲茶。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香,次则花香。洲茶中最高者曰白毫,次则紫毫,次则芽茶。[6]

将之所述,按等级高低排序,岩茶中有:老树小种,小种,小种工夫,工夫,工夫花香,花香。洲茶中有:白毫,紫毫,芽茶。这段描述引出了小种、工夫、花香等名,类似的描述亦见梁章钜的《归田琐记》:

最著者曰花香,其由花香等而上者曰小种而已。山中则以小种为常品,其等而上者曰名种,此山以下所不可多得,即泉州厦门人所讲工夫茶。号称名种者,实仅得小种也。又等而上之曰奇种,如雪梅木瓜之类,即山中亦不可多得。[7]

与刘埥稍有差异,其等级高低排序为:奇种,名种,小种,花香。这与施鸿保《闽杂记》的记载较为一致:“闽俗亦惟有花香、小种、名种之分而已。名种最上,小种次之,花香又次之。”[8]可见,各家无一定的标准。

武夷茶这类的称谓,因生长环境优劣而衍生,粗者分为岩茶与洲茶;细者则众家之说有差,无明确的标准,为民间说法模糊性的体现。从这之中,可摸索出大概的武夷茶名区分,如小种、工夫、白毫等名,直接反映的是这类武夷茶的特点与品质。如《随见录》云:“武夷造茶,其岩茶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至洲茶中,采回时,逐片择其背上有白毛者,另炒另焙,谓之白毫,又名寿星眉。摘初发之芽一旗未展者,谓之莲子心。莲枝二寸剪下烘焙者,谓之凤尾龙须。”[9]

(二)奇种名目

武夷山茶树始以种子繁植为主,于形貌形状上,变化差异大。由此,武夷茶之品类,奇种多样名目众多,或据形貌,或据特征,加以命名,如此呈现在品饮者面前的茶名同样丰富。分法没有定式,廖存仁将成茶品质由低至高,分为名种、奇种、单丛奇种、提丛名种四种。其中,单丛奇种为系选自优异菜茶,植于危崖绝壁之上,崩陷空隙之间,单独采摘,焙制,不与别茶相混合。其名之多,相关文人笔记皆有载。蒋叔南游武夷山,记曰:

天心岩之大红袍、金锁匙,天游岩之大红袍、人参果、吊金龟、下水龟、毛猴、柳条,马头岩之白牡丹、石菊、铁罗汉、苦瓜霜,慧苑岩之品石、金鸡伴凤凰、狮舌,磊石岩之鸟珠、壁石,止止庵之白鸡冠,蟠龙岩之玉桂、一枝香,皆极名贵。此外有金观音、半天摇、不知春、夜来香、拉天吊等等,名目诡异,统计全山,将达千种。[10]

他们取名的做法是,于天气晴明,先时悬牌茶树,标识其名目,采时以白纸裹茶叶,并将茶牌同时摘下包入,避免诸茶混乱。

另外,这些奇种往往较为名贵稀少,如“柯易堂曾为崇安令,言茶之至美,名为不知春,在武夷天佑岩下,仅一树”[11]。所制之茶,色香俱绝。每年,来自广东洋商预定这茶。从春前至四月,皆有人守护。然亦有人指出,因此分类复杂,质量亦参差不齐,比如所谓名种,不过是悦人耳目一个名词,有点名不副实,只是采自偏岩或沙洲或在雨天所采的半岩茶青所制的。

二、武夷茶名折射武夷茶贸易

茶学家林馥泉著有《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调查了武夷岩茶的各种花名。书中说,岩主茶工每因欲提高茶叶价值,多巧立名目,因每一岩厂均有名丛数十株至数百株,茶名繁多。至于单丛奇种中,多在茶叶包装时,各包加以名称,俗称为花名,以眩惑顾客。其名称之多,以数千计,仅慧苑一岩,调查所得就有800余个茶之花名。不过,虽有如此多的花名,实际茶树品种不一定如此丰富,存在同一品种多名之状况。花样百出的名字,是为茶商服务,有噱头之意味在。这之中隐含武夷茶贸易的历史背景。

19世纪40年代,《南京条约》的签订,五口通商,北上的“万里茶路”为海上茶叶之路代替。赤石因临崇阳溪,拥有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崇安乃至闽北地区的茶市中心。为了控制茶叶市场,最大限度地掠夺武夷茶叶,福州各洋行雇佣买办深入茶产地,设立茶行,搜购茶叶。[12]武夷茶在清末的消减后,于民国初年再度繁盛。民国10年(1921年)至民国15年(1926年)达全盛时期,有数十家大小各茶号,依籍贯分为如下各帮:如粤人在赤石营制有广帮,如宁泰、生泰、金泰、谦记、怡兰等茶号;潮州人则有潮帮,如协盛、美盛、名记等茶号;漳厦各县则有下府帮,如奇苑、集泉等茶号;莆仙人则有兴化帮;崇安本县则有本地帮,如余隆兴、王松春等。[13]如今,民间仍保存着清代中期的茶叶图章,如“瑞泉提丛水仙奇种”“瑞泉岩上小种”“珠西岩顶上奇种”“流香涧上小种”“竹窠顶上上名种”“天心岩大红袍奇种”“霞滨铁罗汉奇种”等等,涵盖岩厂、品种、分类等信息,是武夷茶外贸的重要见证,而武夷茶名在茶叶商品方面的体现,亦可见一斑。

三、小结

茶叶的命名,方式很多,有以产地命名者,以形状、色、香、味命名者,有以茶树品种和茶季命名者,有以制法与销路命名者。武夷茶的命名历史与方式,包含了其中大部分的维度。武夷茶名沿革的梳理,为理解武夷茶厚重的历史,优异的品质以及贸易的情况提供另一思路。

此外,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比如“小种”一名,先是武夷茶中岩茶品名之一。随着红茶制法的出现,有“星村小种”和“桐木关小种”之名,如今已完全移用于红茶上。这之间的历史细节,应值得关注。

[1]徐火勃.武夷茶考[M]∥上海图书馆未刊古籍稿本:第45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44.

[2]何乔远.闽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4450.

[3]顾起元.客座赘语[M].吴福林,校.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263.

[4]蓝陈略.武夷纪要[M]∥陈祖槼,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353.

[5]郭柏苍.闽产录异[M].胡枫泽,校.长沙:岳麓书社,1986:16.

[6]刘埥.片刻余闲集[M]∥陈祖槼,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367.

[7]梁章钜.归田琐记[M].于亦时,校.北京:中华书局,1997:146.

[8]施鸿保.闽杂记[M].来新夏,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152.

[9]随见录[M]∥陈祖槼,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362.

[10]蒋叔南.蒋叔南集[M].卢礼阳,校.合肥:黄山书社,2009:80-81.

[11]姚衡.寒秀草堂笔记[M]∥陈祖槼,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389-390.

[12]戴一峰.五口通商时期的福建对外贸易[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8(1):54-60.

[13]白俞.崇安赤石之茶业[J].茶讯.1930,2(14):1-4.

(责任编辑:陈果)

An 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Name of Wuyi Tea

YE Guosheng1,2,3,HUANG Yibiao1,2
(1.School of Food and Tea Science,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2.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Chinese Oolong Tea Industry,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3.Research Center of Wuyishan World Cultural Heritage,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From the earliest name,Wuyit ea,to about one thousand name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name of Wuyi tea has a developing process.This essay sorts out the history of the name of Wuyi tea,and comes to a conclusion:this developing process reflects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the history of preparation and Wuyi tea trade.

Wuyi Tea;tea preparation;rock tea;tea trade

K29

A

1674-2109(2016)08-0001-04

2016-06-15

武夷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北苑茶文献整理与研究”(XL201416S);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中国乌龙茶‘一带一路’贸易与文化研究”(J2015-75)。

叶国盛(1987-),男,汉族,助教,主要从事古文献、三礼学、茶史研究。

猜你喜欢
小种岩茶武夷
武夷山的岩茶上好品质竟与石材中的铁质有关
《武夷天下秀》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
武夷学院
基于PTR-TOF-MS与GC-MS技术的武夷水仙和武夷肉桂香气特征分析
武夷岩茶书写传奇
年际间干旱对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复杂性的影响
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新乡地区玉米小斑病菌小种群体结构及致病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