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学校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16-03-16 15:24李翠华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同辈亚文化社会化

李翠华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反学校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李翠华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大学生反学校文化是当前客观存在的校园亚文化现象,既是大学生社会化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也可能对大学生社会化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消除大学生反学校文化的不良现象、合理建构学生亚文化,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反学校文化;大学生;社会化

反学校文化,是指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它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是与学校的主导价值相悖的。有研究显示,从中学到大学都存在学生反学校文化现象,并可能对学校教育和学生的社会化发展造成种种影响。

一、当前大学生反学校文化现象

近十年来,国内相关研究初步揭示大学生反学校文化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向:

1.显性化

即由隐性转为显性,突出表现为由内在的心理状态的消极对抗,转为公开的甚至带有攻击性的对抗行为。这种对抗既表现在与教师的关系上,也表现在与学校其他成员以及既定的规章制度上。如与之相关的现象之一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大学生“逃课”现象,自扩招以来,大学生逃学现象愈演愈烈,逃课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在价值观层面,调查显示,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高度认同核心价值观”[1],但另一方面,在大学生中也存在一种与主流社会期望渐行渐远的亚文化。如“享受孤独、追求物质利益和实现自我幸福”,“寝室亲密关系变质、社会信任度下降”,“社会参与度降低与社会责任感萎缩”等[2]。最近对长沙市区8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性格差异、生活习惯以及思想观念等三方面的因素,成为室友关系不和谐、引发室友矛盾的主要原因[3]。这些疏离现象,在笔者看来,与反学校文化的倾向较为接近。

2.多样化

即由单一转为多样,突出的表现是在原有的对抗学校的单一的形式如逃学等基础上,形成多样的形式,如抽烟、酗酒、欺骗、网络失范行为乃至校园暴力、犯罪,几乎涉及从违反既定价值规范到违法犯罪的所有形式。有论者提出,大学生反学校文化涉及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校园文化的三个层次[4]。而就大学生不良反学校文化而言,有论者提出主要有:不良消费文化、“关系”文化、宿舍娱乐文化、暴力文化、不良恋爱文化等[5]。也有论者提出,大学生不良亚文化有其基本的表现形式:不良消费亚文化、享乐亚文化、厌学亚文化、心理疾患亚文化、不雅信息亚文化、网络虚幻亚文化、暴力亚文化、不良性观念亚文化和校园腐败亚文化等[6]。

3.强烈化

即表现形式由柔和转为相对强烈,甚至出现明显的肢体冲突、暴力倾向。如2008年1月4日,中国政法大学发生的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杨帆门”事件就一度引发广泛关注。早在2006年有材料显示,仅北京市海淀区高校,大学生犯罪人数5年上升近3倍,主要以盗窃、故意伤害为主,占总数的68.9%;此后各地大学生犯罪现象也呈上升趋势,如2013年有报道显示兰州高校学生犯罪现象明显上升,涉案的大学生中,中专、大专、本科学历均占有一定的比例,连续出现研究生犯罪案件。这是更为极端的反学校文化现象。

4.长期化

即由暂时转为长期。目前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中都很容易发现各种反学校文化现象。一些现象往往以小“团伙”的群体形式得到表现。如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大学生宿舍“成窝”变“差”的现象!

由上述可见,大学生反学校文化是当前客观存在的校园亚文化现象。有针对中学生的研究表明,在学校环境中,同辈群体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是经由亚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反文化”社会化实现的。那么,当前大学生反学校文化现象对其社会化的影响如何,如何采取相应的积极应对策略,是有待加以深入认识的课题。

二、反学校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7]。对个体社会化的内容的把握一般应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做具体分析,如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可以主要从道德、专业技能、人际关系、社会角色、职业意识的社会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就其影响主要有:

1.强化不良价值观在学生同辈中的影响

受现代文化意识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在大学生同辈中造成了一些价值观偏离现象,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产生复杂、多方面的影响,引发社会化偏差问题的发生。诸如:自我个人主义膨胀,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冷漠情绪,导致离群、孤独、人际障碍等心理问题;因追逐物质利益、急功近利而导致恶性竞争、冲动、目标缺失、失落等;在享乐主义的驱使下导致追求享乐、放纵、无聊、偏执、逆反、颓废等问题。特别是一些不良思想观念的传播,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影响力,导致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坚守理想追求,不能将精力投身到追求知识、锻炼服务社会的本领中去,而是怀疑知识的价值,不思进取,耽于幻想获得成功的捷径。

2.削弱学校制度文化的教育影响力

学校教育本身是一种正规的制度化教育,对于大学生社会化在知识学习、品德完善、心理成熟等方面具有系统性的影响。但目前受到关注的诸如逃课、考试作弊、抵制管理等反学校文化现象,本质上是对学校制度文化的悖逆,一些情况下背离的程度还比较严重,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化目标的达成。如一些长期逃课的学生,往往无视学校的规定,不能自觉搞好学习,导致挂科严重,难以如期完成学业;一些学生不能自觉遵守学校合理的生活管理规定,如夜不归寝、不注意公共卫生等,其行为容易影响到周围同学的正常生活秩序,也会影响其与师生交往的和谐关系的建立甚至引发人际冲突。

3.诱发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

首先,反学校文化往往是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冲突的重要来源。大学生同辈群体或大学生亚文化具有多样化的类型,如国外有学者揭示的社交型亚文化、职业型亚文化、学术型亚文化和不顺从型亚文化等,而“在开放社会的大学中,任何亚文化都不可能纯粹存在或发展。更多的情况是亚文化处于相互冲突之中”。大学生往往会因此而陷入困惑之中,由此引起“身份模糊”或“自我同一性”困惑等心理体验。而反学校文化更容易受到来自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同辈同学乃至社会、家长的压力、指责,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冲突的来源。

进一步来看,不良的反学校文化现象容易导致形成不良的校园心理环境,是一种不良的校园隐蔽课程。长期的浸染和影响,会造成大学生不良“校园人格”的形成,导致自私、冷酷、残忍、内向、孤僻、自我过分膨胀等心理畸变。这种影响,往往是通过大学生不良同辈群体之间的群体压力、感染、模仿、暗示、从众、消极认同等心理机制实现的。

在某种意义上,大学生心理问题现象本身就是一种反学校文化现象,是一种不良的“学校文化反应”病症,在社会学上称其表现为“问题行为”或“失范行为”。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发展出多种从赞同到抵制的校园反应策略或行为,表现为多种个体角色与分类,诸如遵循者、偏离者、计划者、逃避者、妥协者、反叛者、教师的宠儿、小人物、捣乱者、运动员、愚钝者等。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属于反学校文化倾向典型角色的大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方面往往会面临更多的心理困扰。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反学校文化也可能对大学生社会化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如一些研究者注意到的“创新型”的学生也是反学校文化的一种类型,他们是积极的“反抗者”,而且主要针对学校的制度,而不是针对学校的文化目标,反抗程度也并不十分激烈,但能够触发一些新的想法,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不难发现,一些大学生的反学校文化行为,客观上也是大学生的一种“自我心理防卫机制”、追求自我实现的体现,具有宣泄功能、注意转移功能、自我提升功能等积极作用,只要合理引导,可以变消极为积极因素。

三、大学生反学校文化的成因

1.社会转型中的社会文化变迁对校园文化产生的影响

我国的社会文化经受了各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大众文化与理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这一文化变迁过程必然影响到校园文化尤其是大学生亚文化的建设。如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日益开放,很难独守象牙之塔,使得大学生作为正在学习、发展中的青年群体,有可能受到与主流文化不一致乃至相悖的文化价值观念与心理行为系统的影响,滋生反文化现象。

2.高校自身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意识的缺失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迅速迈进,在这一量的扩张中,质的提升一度出现脱节,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商业逻辑的侵蚀,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存在缺失,不能在培养人才、坚守大学的理想与适应社会三者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偏重显性的制度约束,忽视内在的精神感召、隐性的文化熏陶与感染,甚至一些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自身也存在反学校文化的观念与行为,难以得到学生的文化认同甚至产生文化误导,引发文化冲突现象。

3.学生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大学生反文化现象是一种亚文化现象,直接与学生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感染与流行文化传播、同辈群体压力等影响机制相联系。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崇尚创新、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心理敏感的青年群体,容易接受和产生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生活理念与方式。一些反文化现象的萌生和传播往往就是在学生宿舍群体、学生自发的伙伴群体中开始的,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出现了大学生网络同辈群体。由于网络环境具有超时空性、不宜控制性、易传播性、虚拟性等特点,通过博客、微信、微博、QQ空间、百度贴吧等网络渠道,使得这一同辈影响机制延伸到虚拟网络空间,容易产生放大效应。

4.学生家庭教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由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资讯的便捷,长期以来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延伸到大学阶段,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表现、学习行为乃至毕业后就业均可能受到所属家庭成员的背景与价值观念的影响。另外,随着校园的日益开放,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兼职、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接触社会各界人士的机会也在增加,也比较容易受到校园外各方面的影响。

四、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策略

1.建构学校理想文化,注意合理引导

要增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坚持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合理吸收、借鉴国内外的探索经验,以优秀的校园文化引领大学生反学校文化的走向与转化。如何建构学校理想文化?从发挥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来看,有学者主张的塑造理想(精致)的学校文化、引导学生次级文化的系列原则值得重视,即:表现专业才能之文化、鼓励学习意愿之文化、培养人性关怀之文化、发挥伦理道德之文化、展现社会正义之文化、追求卓越与创意之文化等。同时,要注意合理强制性同化和引导,即高扬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倡导崇高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系统的大学德育课程,完善德育的制度建设,以正确的校园文化理念和规范影响学生,克服反文化的消极影响。

2.加强隐蔽课程建设,重视渗透融化

即在学校进行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将人文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8],通过学校的环境、制度、文化、教师、学校心理氛围等施加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使学生基于无意识的接受暗示、模仿、感染、熏陶、认同等机制而内化积极的价值观念、塑造健康人格、改善心理机能、开发个人潜能。同时要自觉摈弃当前一些高校存在的缺乏人文关怀的负面隐蔽课程现象,警惕和防止不良文化渗透。

3.遵循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充分尊重理解

大学生反学校文化也可能有其积极的一面,作为校园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地将其视为负面现象是不可取的。在多元文化教育时代,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在坚守主流文化的同时,不能无视因地域、阶层、性别、族群等社会背景因素带来的文化影响,对学生反学校文化同样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尊重和宽容,加强对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关注度,多注意与大学生的沟通、对话,善于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变消极为积极,乃至从中发现和反思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因素,促进高等教育的变革。

4.加强家校合作,发挥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

可以通过举办大学新生家长座谈会、建立家长联谊会或家长师生QQ群、建立家校常态化的联系机制等,发挥学生家长参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文化价值观念,避免家长的不当影响。可通过邀请社会知名人士进校园举办讲座、展览、交流会等形式,为校园不断注入具有鲜明时代感的积极文化信息,推动大学生青年文化和自身社会化的积极发展。

[1]李玉兰.2015年滚动调查表明高校学生高度认同核心价值观[EB/OL].光明日报,2015-05-30[2016-05-28].http://news.gmw.cn/2015-05/30/content_15827932.htm.

[2]文静.一种与主流社会期望渐行渐远的亚文化[EB/OL].中国青年报,2005-12-26[2016-04-29].http://zqb.cyol.com/content/2005-12/26/content_1223558.htm.

[3]胡耀华.冲突与融合:当代大学生室友关系实证研究——基于长沙市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与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6(2):77-84.

[4]彭小虎.反学校文化现象的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91-93.

[5]赵俊凤,何海燕.大学校园不良亚文化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8-9.

[6]王春娥.论大学生不良亚文化及其矫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47-48.

[7]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3.

[8]刘铁芳.立足个体生活的人文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7.

The Influence of the Students’Counter-school Culture to College Students’Socializ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LI Cuihua
(Loud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oudi,Hunan 417000,China)

College students’counter-school culture is a kind of college sub-cultural phenomena in current.It does not just have negative influences to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zation and also have some positive influences to which.To eliminate the unhealthy phenomen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counter-school culture and construct students’sub-cultural rationally is the important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unter-school culture;college student;socialization

G645

A

1671-6124(2016)04-0126-03

2016-02-25

湖南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孝文化传承的青少年孝德教育”[XJK015BZXX003];2014年娄底市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重点项目“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探究”

李翠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同辈亚文化社会化
消失吧!同辈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你们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能小声点吗?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调查:76.8%受访者觉得同辈人对自己影响大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