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中长篇小说的苦难叙事

2016-03-16 19:41肖祥彪
文教资料 2016年11期
关键词:莫言人类生命

徐  宁  肖祥彪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莫言中长篇小说的苦难叙事

徐宁肖祥彪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摘要:欲望是人类苦难的根源,苦难对于人类的生命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莫言希望消除人类的苦难,主张欲望的释放,使生命获得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重视苦难的意义,提倡文化对欲望的规约。这一矛盾统一于其对苦难的深刻认识。苦难赋予小说悲壮风格,并促使人类的自我发现;苦难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指导人类与苦难的斗争,进而丰富人类的文化,同时苦难作为人类文化的过滤机制,利用人类对苦难的恐惧心理而淘汰文化中的糟粕部分。

关键词:莫言欲望苦难生命文化

莫言的中长篇小说创作中充斥着暴力与欲望描写,而其欲望与暴力又统一于苦难。其笔下的人物因欲望而遭受苦难,又用暴力反抗苦难,反抗苦难的动力之一便是欲望。在欲望——苦难——生命力——欲望的循环之中,人性、文化与生命的意义得以显现。

1.欲望、苦难与生命三位一体

“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标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1]。人类心中的朦胧地带便隐藏着由人性、文化与生命相互交织与碰撞的秘密,16世纪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暴露,“抛在人们的脚下,说看吧,这就是人性”,而莫言则将作为生命体的人在现代环境下的普遍形态揭示出来。

1.1生命的动力——欲望

欲望是人生命的原动力,欲望的实现是人生命价值的一部分。莫言的欲望书写主要表现为对性与食物的欲望。莫言在作品中倡导狂野而又违反伦理的性爱。《红高粱家族》中戴凤莲为了反抗命运与余占鳌在高粱地里野合,《食草家族》中四爷爷与小寡妇疯狂地性爱,甚至因此杀害小寡妇的公公。欲望的另一对象是食物。《四十一炮》中罗小通被称为“肉神”,对肉有着疯狂的热爱,是一个“没心没肺,特别想吃肉的少年。无论是谁,只要给我一条烤得香喷喷的肥羊腿或是一碗油汪汪的肥猪肉,我就会毫不犹豫地叫他一声爹或是跪下给他磕一个头或是一边叫爹一边磕头”[2]。莫言同样描写了人在饥饿状态下面对食物的丑态。小说中 《丰乳肥臀》中我的六姐乔琪莎为了两个馒头而心甘情愿地被猥琐的张麻了奸污,不仅如此,张麻子用食物作为饥荒时代的诱饵奸污了农场里所有的右派女性。

1.2生命的悲歌——苦难

莫言对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欲望是人类苦难的根源。人为了欲望的实现而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遭遇焦虑与苦难。《红高粱家族》中余占鳌为了戴凤莲杀死单廷秀父子,走上了土匪之路,并为此在荒山中逃亡十五年。《酒国》中所有人都酷爱饮酒,甚至为了食欲蒸食婴儿,检察员丁钩儿最后便在醉酒之后淹死,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人沉溺于欲望之中,并因此而灭亡。《天堂蒜薹之歌》中从高马与金菊的私奔到金菊的上吊自杀,隐含着欲望给人造成的苦难。为了阐释欲望导致人生的悲剧,象征性最强的作品是其中篇小说《怀抱鲜花的女人》,从部队归来结婚的上尉王四,因为性欲而亲吻了一个怀抱鲜花的女人,王四与女人最终双双死亡。

1.3生命的意义——斗争

斗争使生命获得不同的意义。“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斗争”[3]。在莫言的作品中,人对于由欲望引发的苦难有两种态度,一种以《丰乳肥臀》中的母亲这人物形象为代表,母亲以顽强的生命力去忍受生活中的种种苦难;另一种是以司马库为代表,勇敢反抗生命的苦难。莫言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富于反抗精神的英雄人物。其中我的爷爷余占鳌面对自己心爱的女人有被别人抢走的危险,走上了杀人做土匪的人生之路;另一种对待苦难的态度以《丰乳肥臀》中我的母亲为代表,以对生命热爱的毅力而勇敢坚强地面对死亡与生命的一切悲剧。

莫言的小说在呼唤一种原始野性蛮力,其作品中的英雄人物都具有这种蛮力,这种蛮力的根源在于内心中的欲望。在欲望与苦难之中生命力得以展现。

2.苦难文学的生命与文化视角解读

“文学既然以人为描写中心,作家首要的任务恐怕就在要正确地理解人。……说文学是人学还有另一层意义。就是作家对所描写的人或与人有关的一切,都往往怀着一种人性关爱的态度,或者说,怀着一种人道主义的态度”[4]。文学对人类有一种悲天悯人式的观照。最优秀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雨果等,对全人类的苦难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与关怀。“中国历史上重复出现的同类相残的行为证明了这些苦难。对莫言来说,这代表着消费、无节制、废物、肉体上的享受以及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才能超越禁忌试图描述。莫言的故事有着神秘和寓意,让所有的价值观得到体现。莫言的人物充满活力,他们甚至用不道德的办法和手段实现他们生活目标[5]。

2.1苦难观照下人的自然性

莫言的中长篇小说主张欲望的释放,尊重生命,对苦难下的生命充满悲悯之情。

文学与人的关系密切,人作为生命体有独立于文化而切合于自然性的一面。人类欲望是人类生命力的原动力。“他把开悟和超度之道寓于对‘四圣谛’的理解,四圣谛就是苦谛、集谛、道谛、灭谛。即活着总要受苦;苦难源于欲望;苦难止于欲望的毁灭;欲望因悟到正确的思想行为而破灭”[6]。莫言洞悉人类的欲望,将人类欲望与苦难的关系用最简单但又极具哲理的方式展现出来。《丰乳肥臀》中母亲的伟大源于对血肉亲情的本能之爱,母亲因这种爱而遭受丧子之痛、生存的危机,但这正是她生命的伟大之所在;《红高粱家族》中我爷爷余占鳌一辈子的传奇人生,正是由于他对女人、自由的欲望而饱受苦难,他的生命因此获得了独特的意义。

莫言对万物都怀有悲悯与同情,甚至对动物也是如此。在中篇小说《牛》中,“我说:‘鲁西,双脊,为了你们的小命,咱们还是走走吧。’我听到鲁西说:‘蛋子都给人骟了去,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说:‘伙计们,千万别这样想,俗话说得好,好死不如赖活着,咱们还是走吧……’”[7]莫言以牛的视角看待被阉割后的牛,将牛内心可能的痛苦描写出来,是对生命的尊重及对生命苦难的深刻理解。

2.2苦难观照下人的社会性

莫言中长篇小说通过合乎生活逻辑的叙事,强调苦难是人类社会伦理道德产生的根本原因。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必须受文化的束缚。人面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会产生本能的反应与情感,这种反应与情感反过来制约人的行为。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系,要靠理智与规则。文化的功能之一便是以理性的规则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中国古代的“礼”文化,用于区分人的等级差别,使人安分守己,以此安居乐业。一旦人们之间无视“礼”文化而依据内心的欲望实践,社会便会陷入动荡之中。礼崩乐坏而代之以武力与计谋,造成春秋战国的战乱,各国之间战争不断,社会秩序混乱不堪。

莫言尊重生命,同情人类的苦难,主张生命力的张扬。但是莫言也提倡以文体制约欲望。“自由都是有限制的,也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是常识。社会、集体,永远都是自由的限制”[8]。正是由于人类放纵欲望导致苦难,人类才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伦理道德等文化规约机制。

《蛙》宣传了伟大的中国形象。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一方面必须坚持实行,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任由其发展下去,会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灾难,另一方面,养育后代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但是中华民族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毅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努力,将中国的人口增长控制下来。

莫言对人类的苦难充满悲悯之情,却又主张扼制人类的欲望。因为人类的苦难固然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但是完全放纵人类的欲望将造成更大的灾难。二者的矛盾,正显示了莫言对人类的关怀。莫言的苦难文学书写不仅对中国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中国文化与当代人的生命形态及自我发现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3.苦难的生命与文化意义

乡村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保留着人类童年的记忆,是人类由野蛮到文明过渡的见证者。莫言有着深厚的乡村情结。在其笔下,“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同时最圣洁最龌龊,也是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及最能喝酒和最能爱的地方,这就是高密东北乡”[9]。莫言对高密东北乡的感情深厚,像一个父亲对孩子那样,通过一系列活生生的形象,诉说着它的可爱与趣味,又展现它的落后、愚昧与无知。

3.1生命的崇高与自我发现

苦难使生命变得崇高。苦难、死亡成为莫言小说的重要书写主题,也赋予莫言作品崇高风格。所有生命体在生命力的推动之下,走向死亡。死亡作为生命的归宿,是人类苦难的最高表现形式。文学是人类生命的呵护者,死亡也成为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

人对苦难的斗争使生命变得崇高,赋予生命更大的意义。人为了追求理想、爱情而放弃宝贵的生命更加显示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莫言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司马库、余占鳌、蒋立人等人,同时也是悲剧人物,这些小说人物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为了欲望与理想而勇于冒死亡的危险。“莫言高扬人类对抗苦难的力量,而余华则展现人类面对苦难的无奈”[10],正是苦难与死亡使得生命力得以彰显。

苦难对于生命的第二重意义是人的自我发现。人在追求欲望满足的过程中由于痛苦与精神的灾难而意识到人之为人。莫言吸取外国小说的手法,同时结合中国小说传统,关注人物在苦难中的主体精神感受,但是并不直接诉诸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人物言行的细节描写展现人在苦难之中的感受。在中篇小说《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中,莫言塑造了朱老师这样一位奇才,他丑陋,但是自信、勇敢、善良、正直、友爱、有担当精神。余大九说你就别磨蹭了,有多少尿水赶快洒了吧,别耽搁了别人跳。朱老师说:“你们这些狗东西,个个都是狗眼看人低!”[11]通过余大九与朱老师之间的对话,朱老师的内心活动一览无余,既有符合中国文学中的含蓄传统,又展现了人在苦难面前的心理状态。面对文革的灾难,众人的不解、鄙视与嘲讽,他默默坚持自己的信念。

3.2独特文化景观造就

莫言作品对苦难的描写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莫言的作品热衷于书写欲望、苦难、死亡,这些仿佛是一则则警告的寓言,从而造就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苦难丰富了人类的文化,作为警醒世人的良言,指导人类的实践。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记录人类实践的经验,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文化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成功的实践模式固定下来而形成。具体体现为风俗习惯、思维模式等。文化的发展必须通过实践而得以实现。人因欲望而付诸行动,当人的欲望在现实环境中受到挫折得不到满足时,即表现为苦难,同时产生痛苦的感情。这种苦难会产生刺激人类欲望的效果,增加生命活动力,使人类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产生更强烈的追求欲望,因此产生更强的行动力,文化在实践中得以发展丰富。

苦难对文化的净化作用。苦难是人与客观环境作用过程中,环境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反馈。人类在苦难之中适应环境、改变环境。中国从孟子起便注意到苦难对于人的意义,司马迁有“发愤著书”说,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是强调苦难使人的心理变得成熟,并使行为更加适应环境的作用。人类实践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文化种类,一些文化会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负面作用,此时苦难会促使人类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反思,完善文化。

人类由于对苦难所造成的痛苦的恐惧内化为人类的文化准则,人依据这些准则调整自己的行为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客观上达到了维系人类社会秩序的效果,进而使人类的文化与文明得以延续。因此,二战之后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文化反思,并对当今的文化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宋兆霖.诺贝尔文学奖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625.

[2]莫言.四十一炮[M].辽宁:辽宁文艺出版社,2012:312.

[3][德]亚瑟·叔本华.李琰,译.悲观态度乐观生活[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123.

[4][俄]赫尔岑,著.辛未艾,译.赫尔岑文学书简[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335.

[5]宋兆霖.诺贝尔文学奖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625.

[6][英]迈克·克朗,著.杨淑华,译.文化地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39.

[7]莫言.莫言中篇小说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129.

[8]王尧.莫言王尧对话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181.

[9]莫言.红高粱家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334.

[10]周龙田.莫言·余华的苦难小说比较[J].安康学院学报.2013(2).

[11]莫言.莫言中篇小说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235.

猜你喜欢
莫言人类生命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莫言的职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