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超学科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设计

2016-03-16 20:38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浙江杭州310000
文教资料 2016年17期
关键词:舞剧孔雀批判性

赵 婕(浙江中医药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外语系,浙江 杭州 310000)

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超学科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设计

赵婕
(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浙江杭州310000)

美国哲学学会的德尔菲报告定义的批判性思维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调节六种核心能力。对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我国教育界曾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普遍得出我国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的结论。作者实践的超学科大学英语教学是“思辨型教学”,摒弃了一味的语言形式学习,突破了英语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壁垒,力图培养吸收东西方文化精髓,打破僵化的思维定式的通才,以适应时代需求。

超学科大学英语批判性思维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提出,新世纪的教育应当体现掌握知识、平等做事、共同生活和谋求存在四个方面(Joy de Leo,2009)。平等做事是个体在基于互利的基础上,以实现目标为主旨,抛却个体的阶层、私利、地位等阻碍因素,在集体中协调共事。共同生活指的是种族、性别、人与自然之间的和平相处,以及对共享时代和共享伦理的认知和接受。谋求存在则指涉在现有的资源与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人类生存的意义与方式。平等做事、共同生活和谋求存在这三方面教育要求的提出,是为了应对可预见的日趋恶劣的人类生存环境、紧张甚至匮乏的自然资源,普遍下降的社会福利而提出的,其实质是为了应对如此复杂、高度不确定的、非线性发展的时代,期待实现一种可持续(sustainability)发展的教育观(Padurean&Cheveresan,2010)。在此基础上,联合国提出了“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教学。《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国际实施计划》要求,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以一种学科间的、整体的方式嵌入课程中,而不是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因此,各国政府要反思现有的课程,以一种超学科的方式理解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发展。

一、“超学科”的概念

Jantsch将“超学科”定义为:在教育或创新系统中所有学科和跨学科的协调。Moss等则认为“超学科”处在学科融合的最高层次,从实际问题开始,并对问题从整体的角度考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种新的知识价值观和教育观。超学科有一种协同作用和整体效应,不是将各学科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叠加或混合,也不仅仅是各部分的总和,而是会对真实世界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新视野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Somerville,2000)。

二、批判性思维的缺失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大学教育经历了深刻的改革。在人才培养上,更是制定了一级纲领。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方面。当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全面发展,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而提升。美国哲学学会的德尔菲报告指出批判性思维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调节6种核心能力。对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我国教育界曾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得出我国学生比较缺乏批判性思维的结论。虽然教师在实践中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是,因为受到考试模式的制约,我国的大学课堂大部分还是输入式教学为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还是很有限。笔者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十年来,深感学生主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因此,笔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的理念,重构大学英语课程,使之成为一门打破学科壁垒,摆脱单纯语言知识的学习模式的思维型课程与学科融合的通识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超学科教学实践设计

国内学界超学科研究理论著作颇多,但基本囿于理念的提出和厘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和实践仍为少数。究竟如何在一门课程内部实现超学科学习,以及如何具体实践操作,则尚是崭新的领域。笔者在过去的三年中,着力在自己任教的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超学科理念,教学实施跨越四个学期,将大学英语的学习内容改造为以英语为载体,将各学科与非学科融会贯通,分析现象,解决问题。内容涉及中外哲学、文学、电影、舞蹈、音乐、摄影、美术、美容美体、伦理等各学科及非学科。每2周为一个单元,研究以上学科中的热点问题。下面以“舞剧《孔雀》大热现象解读”一课为例,阐述超学科实践模式及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塑造作用。

1.课前准备与课时目标。《孔雀》是杨丽萍于2012年开始全国巡回演出的大型舞剧,在各地都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关注。相比杨丽萍之前的舞剧创作《云南印象》及《云南的响声》,《孔雀》有着明显较高的人气和热度,成为一部现象级的舞剧,这一现象本身值得探究。在超学科课程教学实验开始之初,笔者提议学生自行观看演出,并事先给学生做了关于舞蹈、舞剧、杨丽萍舞蹈特点三个讲座,要求学生带着这些知识以自己的视角欣赏《孔雀》,尽可能深度地挖掘该舞剧的蕴含及大热的原因。

历时约两年,20余位同学自发在各地进行了对该舞剧的观赏之后,或组合,或单独形成自己对这一现象的解读。

2.课堂讲演与激辩。本课总课时为6课时,前4课时是讲演环节。经课前与教师合议,学生将自己的讲演分为舞蹈学视角解释、主题视角解读、文学视角解读、音乐视角阐释、美学视角阐释、文化传播学解释、伦理学解释等几大类,分组分层对《孔雀》大热现象逐一进行结构。

舞蹈学视角组的同学认为该舞剧大热是基于其舞蹈学方面的突破。该组同学从舞剧的意象、身韵、古典舞与现代舞的结合,以及芭蕾舞元素几个方面,全面展示了该舞剧在舞蹈学上的成就,从而论证了《孔雀》大热现象背后的必然因素。从教师角度看,这组同学虽初次接触舞蹈和舞剧,但对该舞剧的意象、舞蹈技巧的解读还是较为到位的。尤其是该组同学发掘出了其中的芭蕾舞元素,极具创新意识。而在意象分析中,学生指出了该剧最突出的意象孔雀的深层内涵是表达对生命从叩问到和解乃至拥抱的丰富层次。同时,列举了巨蛋、乌鸦、旋转树等意象的运用和作用,讲得有理有据,比较让人信服。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一直在用批判性思维中的解释、分析、评估、说明等五项核心能力。另外,在对该舞剧的技巧解读中,学生能自如地运用舞蹈专业英语,拓展了其英语能力,是英语课程与舞蹈学的超学科融合。

主题视角组对舞剧进行了分章解读,指出“春”、“夏”、“秋”、“冬”分别寓示了生命、成长、爱情、死亡、领悟主题,使得这部舞剧在意蕴层面显得非常厚重。学生的分析结合舞蹈,做到了夹叙夹议,将解读建立在舞蹈情节的基础上,非常精彩。对于领悟这一主题的思考,学生们从单纯的舞蹈动作结合中国儒家哲学,认为最后杨丽萍饰演的孔雀投入白衣巨人的怀抱,表达了儒家哲学中“仁爱”与“宽恕”的价值观。笔者认为,能发掘舞蹈中的哲学体系,是学生批判性思维运用的集中体现,也是超学科概念上的高度学科融合的体现。

文学视角组则另辟蹊径,将孔雀在文学上的运用与在舞蹈中的运用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中涉及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小说“孔雀翎”,电影“孔雀”、“孔雀公主”,试图说明,孔雀这一形象在我国有着强大的历史根基,自古在我国人民心目中都是善意美好的象征,因而《孔雀》相比《云南印象》和《云南的响声》,观众接受度高。最后的巨人形象借鉴了西方的上帝形象,是舞剧后现代的表现手法。

音乐视角组对舞剧的音乐进行了细致的评析,认为该剧的音乐契合每一幕的主题,非常成功。同时,民间吹叶绝技令观众耳目一新。最后萨顶顶的音乐令舞剧的结局得到升华,伴随着场上观众的退席,有着绕梁三日的效果。学生评析结合舞剧,言出有据,并用了音乐英语语词,是一次成功的超学科融合。

美学视角组则集中于舞剧的视觉效果展开论述,重点评述了该剧的服装造型及现代舞台效果的运用。该组同学认为该剧的服装和造型总监叶锦添对舞剧的成功居功至伟。杨丽萍的服装可以与巴黎的时装秀媲美,在舞台灯光和造型烘托下美轮美奂。而“美”是最易直入人心、最易被人感受的,所以相比《云南印象》和《云南的响声》的民族风,《孔雀》更时尚,更具国际视野。笔者认为,学生能从美学这一超学科角度看舞剧,寻求阐释无疑是有意义的,是学生对美的直觉力的表现,最重要的是,培养欣赏美、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正是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学生能够将“美”看作是一种竞争力,是一种创见,是批判性思维的集聚。

文化传播视角组则在进行了观众访谈和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地论证了《孔雀》的受欢迎程度,指出了该剧成功的要素为故事、形象、服装、音乐、舞蹈技巧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到位。该组同学用实证印证了上述几组同学的解释,无疑是人文学科和科学的超学科尝试,尤其可贵的是,他们认识到了,由于该剧产权保护的到位,使得观众只能进剧场观看演出,客观上提高了上座率,这一认识表现了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时代性。

伦理学视角组就舞剧中表现的情感伦理、死亡伦理进行了阐述,认为该剧可说是一部伦理大戏,情感伦理中的爱恨、嫉妒、占有、无私、奉献、牺牲都在其中有所体现。公孔雀最终被乌鸦残害至死,死前的半裸体舞极致地展现了人类在死亡到来时挣扎与痛苦。最后一幕中,母孔雀的哀伤之舞似乎抛给了大家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沉溺还是释怀?最终舞剧给出了释怀的答案,表现了舞剧的死亡伦理。笔者认为,该组引经据典,开挖舞剧中的伦理维度,是非常难得的一个较高水平的超学科视角,展现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第二环节两课时,为辩论环节。学生就杨丽萍研创《孔雀》是对自己的创造性深入还是对市场的明智妥协,由10名学生分成两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正方引用前面各个小组的结论来立论,而反方则用《云南印象》和《云南的响声》两部舞剧的民族性来立论。不论输赢如何,双方都展现了一定的辩论技巧,从旁征博引到直接抓漏洞,非常精彩。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学生的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调节等各个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能力。

四、结语

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担负着培养教化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而人文精神中,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超学科实践使学生打破并调整自身与公认的思维定式,学生在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调节等各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都有所体现,同时是超学科实践的有益尝试。

[1]Jantsch,E.Towards interdiscip1inarity and transdisciplinarity in education an d innovation[A].In L.A postel eta1.(ed s.)Problem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C].Paris: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Center forEducationalResearchand Innovation,1972:97-121.

[2]Joy de Leo.陈敏,译.Learning fora Peace and SustainableFuture[M].授权翻译刊登于《世界教育信息》,2009(6):21.30.

[3]Moss,D.,O sborn,&Kaufm an,D.Reading the world and writing to learn:Lessons from writers about creating transdiscip linary in quiry[A].In D.K aufm an et a1.(eds.)Beyond the Boundaries:A Transdisciplina ry Approach to Learning and Teaching[C].London:Praeger,2003.

[4]Padurean,A.&C.T.Cheveresan.Transdisciplinarity in education[J].Journal Plus Education,2010,6(1):127-133.

[5]Somerville,M.A.&Rapport,D.J.Transdisciplinarity

Recreating Integrated Knowledge[M].Oxford:EOLSS,2000.

本文系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2013178,浙江省2016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6SC G39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舞剧孔雀批判性
百科全书舞剧
你真的认识孔雀吗
舞剧《瑞鹤图》剧照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舞剧《红高梁》——一种对于生命的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