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英雄的形象刻画

2016-03-16 18:43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军情边关烽火

入关

吴  均

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是时张博望,夜赴交河城。

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君恩未得报,何论身命倾。

【赏析】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是梁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史称“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所谓“清拔有古气”,是相对于当时文坛的纤细艳丽的风尚而言。吴均的诗和文一样,多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乐府诗《入关》写为国赴难的勇士,就体现了吴均那不同于时尚的清峻雄健而朴实的风格。

开篇“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描绘了一幅军情紧急的忙乱景象:边关的烽火台上,夜间燧火点点,在黑暗中红光闪烁。报告敌情的军使,身携告急的羽书,日夜兼程,驰向京城。边关的形势十分严峻。“羽檄”是报告军情的文书,插上羽毛以示紧急。“烽火”是古代边关报警的信号。作者以“羽檄”“烽火”这些最具特征的事物来代表边关战事的发生,用“起”与“乱”的动态描写来强调军情之危急,渲染出战争时刻那种忙碌、紧张、充满了危险的气氛。

“张博望”就是汉代的张骞。他身负联络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的重任出使归来,以功封博望侯,故后人也称他为“张博望”。此处是以张骞代指心目中的边塞英雄。“交河”,古城名,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这里用来泛指西北的边关。“夜赴”二字,以连夜奉命、奔赴沙场表现了勇士的忠诚和高度的责任感。

“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描写勇士身佩宝剑,扬鞭策马,驰赴疆场的飒爽英姿。“要”同“邀”,此处意为拦截。黄昏时分,红日西沉,勇士在大漠上奔驰了一天,此刻依然精神抖擞,骏马四蹄如飞,追逐着天边的落日。黄色的沙漠,火红的夕阳,绚丽的霞光,映衬着勇士那疾驰而去的身影。当勇士在黑夜里策马飞驰,腰间所佩宝剑上的珠玉便流光闪烁,犹如天上的流星。马蹄响处,黑夜的大漠上留下了一道耀眼的光亮。这两句以奇妙的设想,美丽而壮观的景象来形容勇士奔赴战场、渴望杀敌的决心和意志,表现了其勇敢无畏的精神和气魄。

最后两句是勇士的自白:为了报答君恩,一身之安危,又何足道哉!古人视君、国为一体,因此,这里的“君恩”应当也包括了“国恩”。这两句,体现了为国捐躯的无私胸怀,进一步点明主题。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对峙,虽时有北伐之举,但终未成功,到后来更只能偏安一隅。但是,昔日大汉帝国的天下一统、声威显赫,在汉族人的心中始终是不可忘怀的荣耀,尤其是那些民族意识强烈的士大夫。因而在南方文人拟写的边塞乐府里,常常是以汉代的人和事作为描写的对象,以寄托他们统一中国的理想;对于一部分人,或是以过去的伟绩来满足民族虚荣心。如这首诗以“张博望”代勇士,以“交河城”代边关,就属于这类情况。这一点,也为唐代边塞诗所继承。就这首《入关》的写作看,诗篇开始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出场,结尾以自白抒发人物的胸襟,中间衬之以写景,在写作手法上也给唐代边塞诗以启发和借鉴。

猜你喜欢
军情边关烽火
烽火瞬息
环球军情速览
烽火豪情:初光先照映初心
环球军情速览
环球军情速览
边关的雪
我在边关深爱着我的国,也深爱着我的家
边关月(独唱)
边关巡逻路
烽火戏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