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评论·审读评阅·现象研判(六篇)

2016-03-17 03:42主持人刘丹凌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重庆400715
今传媒 2016年2期
关键词:社科暴力主持人

主持人:刘丹凌(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媒介评论·审读评阅·现象研判(六篇)

主持人:刘丹凌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刘丹凌,女,1980年生,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新闻系系主任,重庆市社科专家;加拿大雷蒙弗雷泽大学传播学院访问学者;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媒介与社会、文艺批评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重庆市社科项目、重庆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重点项目等8项,主研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2部。由传媒智库研究基地推荐担任今传媒杂志2016年度“媒介批评”栏目主持人。

主持人语:早在1916年,约翰·杜威就指出:“社会不仅因传递与传播而存在,更确切地说,它就存在于传递与传播中。”从传播被当作一种对理性理想的追求伊始,有关控制与解放、透明与遮蔽、权力与责任的想象就成为媒体与社会关系视野中挥之不去的话题。本期媒介批评栏目中李重桃、杨颜如的《浅谈西方新闻自由观——以法国<沙尔利周刊>袭击事件为例》以个案研究的方法审思西方意识形态下的新闻自由观念。郭金金的《 从校园暴力事件看媒介暴力对现实暴力的影响》以校园暴力事件为视点,分析媒介暴力与现实暴力之间的关系,探讨媒介暴力负面影响的规避措施。周云的《对行政官员语言表达和传播的研究》、李娜《论人大期刊评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别从政治传播视域关注官员话语传播误区与行政管理的关系,人大期刊评论的问题与策略。沈爱君的《从争议性新闻报道看媒介与受众框架的互动》、陶阳谷的《灾难新闻对抗式解读研究——基于“深圳滑坡事件”网友跟帖分析》均把视线投向媒介内容与受众接受问题,前者分析了争议性事件报道中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呈现、差异,提出二者互动的必要性和策略;后者以“澎湃新闻”“人民日报”“网易新闻”APP中的用户跟帖为研究对象,概括网民的对抗式解读表征及特性。6篇文章将媒介与社会的复杂议题再次呈现于我们面前。

猜你喜欢
社科暴力主持人
社科成果展示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社科成果展示
西安交通大学社科三刊简介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暴力”女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