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构建

2016-03-18 18:53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家校育人互联网+

马 萍

(宁夏理工学院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宁夏 石嘴山 753000)

“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构建

马萍

(宁夏理工学院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宁夏 石嘴山 753000)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标准的不断提升,复合型、全面型人才逐渐成为社会的需求,单一的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本文立足家校合作现状,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出发,探讨构建学校、家庭、学生“三位一体”的家校合作模式,寻找“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合力的有效教育途径。

“互联网+”; 大学生;家校合作;育人

201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1],而国外的教育理念早已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相连,“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2]家校合力教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模式。

一、 “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家校联系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家校合作育人模式是适应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受信息化、网络化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大学生刚刚从中学简单的学习生活中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信息量的猛烈增加,而学校面对性格各异、个性差别较大的群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挑战,解决现实困境亟待家庭教育发挥所长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二)家校合作育人模式是助力大学生全面成才的必要举措

家校合作即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围绕一个中心——学生而通力合作。在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趋势日渐凸现的今天,学校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家庭而培养人才,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从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工作生活状况看,离开家庭教育正确引导的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处于较为茫然的状态,不少学生难以找到自己的方向。

(三)家校合作育人模式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要准备

高校的发展建设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参与,学生家长在学校建设与宣传中发挥巨大作用已为大量家校合作的成功案例所证实。他们不仅维护和宣传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誉,并且直接参与学校的招生就业、学生的社会实习实践,有经济能力的家长直接筹资助学。有些学校直接成立家长委员会,设专项活动基金,运用家长的影响力向社会募集捐助资金,用于贫困生等学生的助学金。广大家长联合的力量是相当巨大的,不仅有力地宣传了学校,在参与学校建设、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等方面贡献了一定的力量。

(四)家校合作育人模式是建立和谐幸福家庭关系的必要保障

近些年,因各种问题导致学生出现意外伤害、违规违纪、心理障碍、无法完成学业等现象日益增多, 给家庭带来致命的打击和伤害,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不复存在,这与家校之间沟通不及时、不通畅有着极大的关系。

二、 目前家校联系存在的问题

(一)家校合作教育的理念不够

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是脱离了家庭参与的。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仅限于问题学生或学生发生了重大事故,平时的沟通联系几乎为零。家长对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学生个人的描述,往往带有片面性甚至信息有误。当然有些家长的参与理念不够。他们认为孩子进了大学,教育是老师学校的事情,他们只负责学费等支持就尽到了责任,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担心辅导员找自己就是通知坏消息。而现代的大学生因为独立意识较强,很多不愿家长知道自己在学校的具体表现,甚至认为家长“窥探隐私”,不希望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密切。

(二)家校合作方式和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

有的高校尝试进行了家校合作,但因为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内容和方式可操作性不够,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学校在制定家长联系制度的同时,要考虑好合作的方式和内容,如果学校不够重视,家校合作的内容空泛、方式途径不适宜运用,那么以辅导员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难以在工作开展中有条理地贯彻执行,与家长的联系工作也止于一般沟通,不能上升到人才培养标准提升的层次,因此合作方式和教育内容决定了家校合作的成效。

(三)客观条件及外部因素的干扰

学校、家庭以及学生本人作为家校合作的教育主体,除本身重视程度和主观认识影响外,各自的主要工作学习任务等也制约了家校合作的实行。作为与家长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生工作负责人,特别是辅导员,他们一般要负责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年级百余名学生的管理服务,同时承担着学院其他大量工作,对每个学生都关注到位实非易事,精力牵绊也会影响辅导员开展与家长的沟通联系。而家长因为地理位置、经济状况、语言障碍、工作情况等所限,一般不愿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联系。而学生因为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就业考研准备等压力也疏于和家长的联系。

三、“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合作育人新模式

(一)建立学校、家长、学生“三位一体”合力教育模式

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看,“三位一体”合力教育模式需要发挥各自的力量,共同形成融洽的关系。学校、家庭无疑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决定性因素,学校要提升家校合作的指导水平,担当家校合作的主要任务;家长要积极加强与学校合作,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共同培养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学校与家长在保持电话、信函等联系,做好常规家访、开好家长会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好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积极开拓新媒体联系平台,共同构筑各类高效、便捷、灵活、实用的家校合作平台,以便使家长能实时了解学校各方面动态,学校能知晓家长需求并探讨家长参与学校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而大学生作为各方面教育力量的作用对象,同时也是联系学校与家庭的纽带,更应积极主动参与沟通并不断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二)建立家长联系制度

家长联系制度体系中的大数据,就是通过记录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各项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对其行为、思想、心理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为家校双方包括本人提供可靠参考,最终帮助学生制订更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3]从学生入学开始学校不同部门就开始了学生各个方面的数据资料汇聚,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基础的“大数据”在高校教育中有了广泛应用的空间。当前,一些高校已经尝试在学生管理、就业服务、成绩分析、实验室管理等方面融合了大数据的技术原理。这项技术的运用给学生培养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家校合作教育提供了参考。相关数据的收集采集、信息技术系统的研发、相关数据内容的共享需要学校加大创新力度、提高技术力量,吸引多数家长更高层面、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让更多的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建设,改变家校合作的被动局面,合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甚至使学校育人理念、育人成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创新家校合作新途径

从学校管理层面培养一批新型适应信息化要求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新的信息化技术背景下,一个优秀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应具备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能力、管理能力,还应适应新阶段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需要,掌握网络化、信息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注入信息化现代化元素,以实现家校合作育人机制上传统方式和信息化媒介的有效结合。新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时代的要求,是高水平大学育人模式的需要,也是家校合作育人模式取得成效与否的关键。

搭建有效的信息化家校联系平台。好的交流平台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帮手,现代化系列新媒体技术应用广泛:建立班级和个人博客、QQ群、飞信群、微信群网络平台等。部分家长不能熟练地应用现代化网络,这直接影响到家校合作平台的搭建。这就需要着力培养家长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学生不仅可以从零开始教会父母简单的信息运用,还可以动员熟悉信息技术的主要亲属参与信息平台的交流。不少家长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彼此成为很好的朋友,交流育人经验,共享社会资源,共探学校发展经验。

围绕解决学生重点重要问题开展家校学生交流互动活动。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党员发展、网络运用等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作为学校和家长交流的共同话题。利用交流平台分享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把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情况、思想情绪状况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不少学生在发生了心理问题特别严重或网瘾特别厉害的时候学校再联系家长,家长们表示,如果早点知情,孩子就不可能到如此严重的状况,有的学生无法继续学业,只能选择退学。和谐良好的家校关系的建立,特别是信息沟通顺畅的家校关系非常需要,家长可以通过微信平台等及时了解学生动态,知晓学校各项活动和整体状况,在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可以有共同的话题和教育方向。家长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经历、爱好、特长、志向等反映给学校,学校可根据从家长那儿了解的情况结合学生在校情况,在学生的学习、就业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管理服务。在重大问题的探讨交流过程中,学生也可参与其中,袒露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共同解决问题。

以诚信、感恩等主题形式,展开思想讨论。对学生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主题讨论的方式所作的思想交流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在思想教育的内容上加入“感恩”、“诚信”、“孝道”等元素,有利于营造融洽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举措。

家校合作教育新模式即是形成教育合力的有效尝试并将继续发挥它潜在的巨大能量,在信息化的今天,利用好信息平台,家校合作育人工作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为高校建设、社会发展、学生成人成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等.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R].新华网,2015-1-19

[2]吴莹莹.浅谈家长参与学校教育[J].时代教育,2014,(1)

[3]聂国东,等. 高校推进家长联系制度的体系构建研究[J].文教资料,2015,(12)

Family-School Cooperation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Ma Ping

(CollegeofElectrics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Ningxia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Shizuishan,Niongxia, 753000,China)

As the world becomes increasingly informationalized and the standards becomes increasingly higher for talent, only well-rounded versatile personnel can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now. As a result, onefold school education or family education is far from enough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reform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tatus quo of family-school cooperation and explores ways to establish an "three-in-one" (school, family and student) cooperation mode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Internet plus; family-school cooperation; education

(责任编辑:乐程)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3.011

马萍(1987-),女,宁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

G641

A

1674-5337(2016)03-0047-03

猜你喜欢
家校育人互联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他们用“五招”育人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