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们是七个》中的陌生化手法

2016-03-18 10:23何敏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死观陌生化张力

何敏

【摘要】在《我们是七个》中,华兹华斯运用了逻辑陌生化和情感陌生化的表现手法。这种陌生化手段增加了文本说服力,加大了读者的参与度,同时也会诱使读者去思考诗行背后的深远意义,凸显了全诗的张力美。探究诗人在《我们是七个》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我们可以窥见诗人是如何巧妙而有力地表达自己独特的生死观的。

【关键词】我们是七个 陌生化 张力 生死观

华兹华斯的民谣体诗歌《我们是七个》久为传唱,论及《我们是七个》这首诗,大多评论者都会提及该诗朴素无华的语言。的确,和华兹华斯的大多数诗歌一样,这首诗的语言明白晓畅,于日常对话无异。然而,就是在这平白如话的诗行背后,作者却巧妙的潜入了在表达该诗意义中起关键作用的陌生化手法,让读者脑海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 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读者的参与度,读者已不再仅仅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诗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也正是华兹华斯的高明所在。

“陌生化”由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在《作为艺术的手法》中谈到,“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与时间的手法,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创造成功的东西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陌生化的表现手法有多种,作家常会通过增加语言理解难度来增加读者理解的难度,从而延长感受的时间,最终达到陌生化的效果;也有作家会借助于读者所不熟悉的某些意象、神话故事以影射的方式达到陌生化的目的。在《我们是七个》中,华兹华斯则另辟奇径,他既没有借助于新奇的意象来含沙射影;也没有选择晦涩难懂的语言,而是依然沿用了他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他转而选择了逻辑陌生化和情感陌生化的表现手法。

一、逻辑陌生化

作为诗学范畴,“陌生化”为什克洛夫斯基最先提出,但若对其进行追溯的话,则可回到西方诗学的另一重要传统—“惊奇”上。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对“惊奇”进行过论述,他在《修辞学》中强调“应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使观众有惊奇的快感”。这种“惊奇感”在《我们是七个》中随处可见。

对话开始时,“我”问道:

“Sisters and brothers,little Maid,“小姑娘,你们一共是几个,

How many may you be?”你们姊妹弟兄?”

“How many? Seven in all,” she said“几个?一共是七个,”她说,

小女孩接着解释道:

“Seven boys and girls are we;“我们一共是七个女和男,”

Two of us in the church-yard lie,里头有两个躺在坟园,

Beneath the church-yard tree.”在那棵坟树底下。”

小女孩的解释让“我”颇感不解:既然总共有七人,而“有两个躺在坟园”(即已夭折),应该只剩姊妹五人才对,为什么小女孩坚称“我们是七个”呢?

在全诗的最后:

“But they are dead; those two are dead!“但他们已走了,他俩已升了天

Their spirits are in heaven!”他们的灵魂在天堂里。”

Twas throwing words away; for still说这话似乎显得多余,因为

The little Maid would have her will,小姑娘施执己见,

And said,“Nay,we are seven!”她说,“不,我们是七个”

在全诗的中间部分,“聪明的我”本想以自己的“理性推算”说服小女孩,让她说出“我们是五个”的“正确答案”,而得到的却是小女孩斩金截铁的“不,我们是七个”

“七减二等于五”在每个“我”看来是不用质疑的,是每个“我”所期待的正确答案。但在小女孩那里,“七减二等于七”。更准确的说,在小女孩看来那里并不能用减法,因为在她看来跟本没有失去什么,何来“减去”之说。华兹华斯这一巧妙的逻辑陌生化处理,让除了小女孩之外的每个人都不禁感到疑惑,而正是这疑惑吸引“我”去探个究竟,也诱使读者去思考这“固执”的小姑娘为什么会有如此逻辑。

在《我们是七个》中,华兹华斯打破了读者前在的期待视野,“剥去(了)……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将一种超脱日常经验的陌生前景置于审美主体面前,从而产生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惊奇感。

二、情感陌生化

陌生化旨在破除习惯,挑战主体的惯常感受模式,让“老朋友”变成“陌生人”,从而开始新的熟悉过程,即新的审美过程。让审美主体不能用以往的审美经验轻而易举的获得那种“熟悉的美”,而要付诸一定的努力。这便加深了审美客体对主体的印象。陌生化手法会“破坏习惯性……把一种新鲜的、童稚的、富有生气的前景灌输给我们”。

在该诗中,“我”与小女孩谈论的是死亡这一沉痛的话题,但全诗并没有让人感到悲伤,诗人也没有刻意去营造沉重的气氛,与死亡有关的字眼更是少之又少。此外,虽然“我”极力想要小女孩明白哥哥姐姐已经永远离开她的事实,但小女孩不为所动,始终保持着欢快的心情,还能很轻松地给“我”讲述他们离开时的情形。诗中这样写道:

“Their graves are green,they may be seen,”“他们的坟头,看得见一片青青。”

The little Maid replied,小姑娘回答说,

“Twelve steps or more from my mother's door,“十二步就到母亲的门口,

And they are side by side.”他们俩靠得更近。”

“My stockings there I often knit,“我常到那儿去织我的毛袜,

My kerchief there I hem;给我的手绢缝边;

And there upon the ground I sit,我常到那儿的地上去坐下,

And sing a song to them.”唱歌给他们消遣。”

“And often after sunset,Sir,“到太阳落山了,刚近黄昏,

When it is light and fair,要是天气好,黑得晚,

I take my little porringer,我常把小汤碗带上一份。

And eat my supper there.”上那儿吃我的晚饭。”

从以上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小女孩从来都认为哥哥姐姐只是换了住处,就像是搬去另外一个地方去生活一样。“我”所暗示的死亡并没有让小女孩感到痛苦,因为在她觉得,哥哥姐姐只是暂别而已,甚至都算不上暂别,因为她每天还可以跟他们唱歌聊天。所有这些描写与我们对亲人逝世的心情相去甚远,诗人没有一味迎合读者的心理惯性,而是拉长了文本和读者审美习惯之间的距离,情感上的陌生会让读者产生探究下去的欲望,无形中加大了读者在文本意义建构中的参与度。

这里,华兹华斯选择以一种轻松愉快的笔调讲述死亡这一本该沉重的事实,让我们又一次感到不解,诗人和读者不禁要问:为什么?从而让读者陷入深思,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死亡? 所以正是这种情感陌生化的处理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时间,读者对诗的感受并没有因为诗行的结束而结束,相反,读者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三、为什么要借助陌生化手段表达生死观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在此简单阐述一下华兹华斯的死亡观。

作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华兹华斯的许多思想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他的多数作品中都有所表现。在《我们是七个》中,“我”认为将已故之人不再算作“我们中的一个”是理所当然的,但小女孩深信哥哥和姐姐与她任然在一起,她可以给他们唱歌,可以在他们的墓旁织毛袜、缝手绢。在小女孩眼中,死亡是只是上帝想要帮助姐姐不再痛苦的一种决定,而姐姐的灵魂是永远不朽的,这与基督教教义中的死亡观不谋而合。根据基督教教义,凡信耶稣的人就有永生,正如耶稣在约翰福音中说道“信的人有永生”。

对千千万万个“我”来说,以上所阐释的基督教教义中的死亡观是难以理解并接受的。深知这一点的华兹华斯并没有居高临下地去直接灌输他的生死观,而是借小女孩之口,以一种新奇的方式一步步诱使“我”去主动的重新思考到底死亡是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华兹华斯选择陌生化处理方式的原因。

因为陌生化手段可以:第一,避免说教之嫌;第二,增加诗歌的张力。

如前所述,陌生化往往会打破读者的期待视野,让读者对本来熟悉的东西感到陌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不禁要去搞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他所以为的那样,读者会主动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这就避免了文本的说教之嫌,增加了文本的说服力。假若在《我们是七个》中,华兹华斯采用理性的讲解,给我们解释:为什么人有永生等等,恐怕效果远不及读者的自我领悟来得好。此外,陌生化的手段也会极大增强文本的张力。“张力”(tension)一词,原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术语,指分子间相互作用而又方向相反的一种牵引力,后来这一术语被许多领域移植,……艾伦·泰特1938 年在《论诗的张力》中写道:“我们公认的许多好诗......具有某种共同的特点,我们可以为这种单一性质造一个名字,以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些诗。这种性质,我称之为‘张力”。

总之,在《我们是七个》中,由于陌生化手法的使用,死亡这一事实本身的痛苦(至少对诗中的“我”来说)和小女孩谈论死亡时的轻松语调之间极具张力,这让诗人甚是疑惑(其实感到疑惑的何止是诗人),读者的心理和文本之间的巨大反差也无疑会让读者对文本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让读者审美知觉由钝转锐。

参考文献:

[1]杨向荣.陌生化[J].外国文学,2005(01).

[2]余松.“解构”与“重构”:现代文学语言“陌生化”的要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

[3]卞之琳.英国诗选(英汉对照)[M].中国香港:商务印书馆, 1996.

[4]杨建刚.陌生化理论的旅行与变异[J].江海学刊,2012(04).

猜你喜欢
生死观陌生化张力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巧测水膜张力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Dancing for theDead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弑他”与“自戕”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方寸之间
教学新思维
从陌生化角度浅析《藻海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