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中的“四个没有变”

2016-03-23 08:15朱必法
决策与信息 2016年3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朱必法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部分省区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了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就中国当前经济形势首次作出了“四个没有变”的科学归纳。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时,提及与“四个没有变”论述高度重合的表述。1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菲律宾马尼拉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题为《发挥亚太引领作用 应对世界经济挑战》的演讲,再次指出,中国经济仍然面临复杂的内外环境和较大的下行压力。正经历着改革阵痛,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但“总的看,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从1978年我国GDP为3650亿元到2015年的67.67万亿元,中国经济在过去的37年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从经济的自由化到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迈向国际化。进入“十三五”伊始,“四个没有变”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信心,也为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定心丸”。

一、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变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变,意味着要在新常态下看清中国经济图景,必须超越短期视角和局部现象,观大势、看全局、重潜力。

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6.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这是在10万亿美元高基数之上的增长,也是调结构、转方式进程中的增长,这一结果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注意,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6.9%的经济增量和3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相当可观,同世界各国相比,这一增长率仍然属于较高增长水平。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就此,《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三期叠加阶段,国内外发展环境波动剧烈,在诸多困难和挑战面前,中国经济的增长态势稳定,同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在世界经济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取得的成绩引人瞩目。这样一份成绩单足以证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

宣讲家网中,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鹏对“四个没有变”做了详细而充分的研究。研究认为,“四个没有变”的总体框架由战略目标和战略支柱两个部分构成。其中,“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这既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也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判断。判断的基础来自于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其一,“中国将跟美国一起成为全球经济中仅有的两个‘10万亿美元俱乐部成员,中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占世界经济比重超过13%的中国,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极其重要的动力。其二,“中国在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格局的地位日趋显著”。2015年正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复杂多变的时期,但是同时,此时期当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大会上再次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整个世界经济中的投资和贸易亮点。其三,2014年,中国贸易总量高居全球第一,引进外商投资的总量高居全球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最炙手可热的国家之一。其四,2011年到2015年期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达到9%,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速的3倍。通过以上几点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经济拥有非常好的基础,这个好的基础在发展层面上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变,仍将为中国经济在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同时,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在各个方面变得越来越好,创造财富的能力呈几何式提升,这种提升是自我提升,而非攫取、掠夺、挤占邻国的经济而获得的提升,并充分利用本国优势通过进出口、对外投融资、跨国合作方式带动周边国家甚至世界经济不断提升和发展。这种模式不仅发展了本国经济,而且可为世界经济做出巨大贡献并拓展自身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使“中国经济深深地植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之中”。关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文章总结性谈到,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有信心,“中国经济不是排他型的发展,而恰恰是融合型、带动型和协同型发展,我们的发展跟世界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并且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和支撑”。

与此相关,习近平主席对中国经济做出了权威判断,表示:“我国经济运行总体是好的”,“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集思广益、真抓实干加以解决”,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这一自信判断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我国经济正在经受的严峻挑战与成功实践。在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各种形式的“中国经济崩溃论”再次袭来,“东方雄狮退守到了悬崖边上”“亚洲巨人正在经济灾难边缘摇摇欲坠”……对此,《人民日报》2015年11月30日的评论文章对“四个没有变”进行论证并认为,中国当前经济增长放缓,不过是“临时的干旱”。中国经济的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是身后。《人民日报》对“四个没有变”做出评论,认为“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存在诸多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因素”。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削弱世界经济增长动力,经过7年的复苏,形成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高潮,蕴藏着丰富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中,中国利用改革开放30多年的自身经验积累,加入WTO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并在以习近平为主席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将继续长期实现中高速增长的信心和判断,是有充分底气的。

《理论导报》在2015年12期撰文对最新理论热点进行了探讨,其中包括《习近平“四个没有变”论断深刻揭示中国经济未来趋势》,并在热点聚焦·中国信心栏目中刊载《以“四个没有变”认清经济基本面》。强调“四个没有变”是变化中的没有变,表示中国经济将持续健康稳步向前发展,这种发展体现的是变,而变的基础是没有变。

二、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

经济韧性是一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为一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了新的政策理念和政策手段。习近平强调经济韧性好的基本特征没有变,传递的是这样一种含义,即中国经济有足够的能力和准备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人民日报》2015年12月4日评论文章认为:“我国经济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调整能力,遇到困难和风险时能较快恢复正常状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在文章中表示,经济韧性体现为:一是经济体制的调整和适应能力较强。不同时期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矛盾不同,通过改革完善经济体制,既能不断释放制度红利,又能增强经济体制的适应性。“特别是危机或冲击往往能够倒逼改革开放,使我们在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在关键举措上实现突破”。二是政府调控能力较强。一国经济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能否及时采取有效的调控政策,以及是否具有较强的政策执行力。改革开放37年,中国政府积累了丰富的调控经验。三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布不均匀、流动性强、季节性强的特征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经济韧性。再说,我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虽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但我国劳动人口仍然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因而庞大的就业人群能够随着经济形势变化灵活流动,能够增强就业市场弹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吸纳经济波动的风险。

张鹏在宣讲家网的报告中称,韧性在中国当前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机制韧性。中国体制机制的可释放空间大,随着党的十八大推进的简政放权的深入实施,“把原来很多被行政性垄断所保护的行业和部门释放出来,交给市场,用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差异化竞争去确立其市场地位,去提升效率”,其效果是好的。就此,《光明日报》评论文章提出,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表现是指消费、投资、出口可协调,信息化和工业化可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能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可互促等等。“所有这些的跨界互助和融合创新,都将生发出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

张鹏认为,潜力足“主要是从要素和资源的角度出发来看的”。中国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尚有未被利用或未被充分利用的要素和资源,“这些要素和资源为新产业的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的平稳对接和制度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需求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同时在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优化了要素和资源、劳动力等配置。将闲置或低效率的资源充分利用到新的经济增长运行当中,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基础。因此,要素及资源的利用现状及新经济运行过程,充分表现为中国经济潜力存在的可有效利用空间十分充足。

回旋余地大的“核心主要是指中国的市场空间大,经济发展空间大,从而在产业间、区域间和阶层间能够形成相互呼应、相互缓冲和相互支撑的有利局面”。事实上亦如此。很多国家的主导产业一旦出现问题,整个国家的经济形势就急速恶化,无论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动荡引起的金融危机,还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或是1973年、1979年、1990年的三次石油危机,都导致相关国家经济形势急速恶化。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在国际市场波动影响下也会受到影响,如2015年世界各国(地区)在能源行业和自然资源、建材行业都面临巨大困难时,中国在上述产业也面临巨大问题。然而,因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较稳定,所以,其他各个行业逆势仍取得了较快发展。特别在面临国内外经济波动的压力下,中国经济仍稳步前行,这就是“回旋余地大”的重要表现。

《人民日报》组文称,潜力足,“主要是由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相比世界其他国家,我国经济是改革开放后才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经济体量已是世界第二,然而中国人口的数量决定了人均收入要进入世界前列,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就此,张扩军表明,“首先,需求增长空间依然巨大”,这种需求,不仅仅指民生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更大程度上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包括房地产项目、商用建筑项目、能源动力项目、交通运输项目、环保水利项目、邮电通信项目的建设,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地区、边疆地区,更需要这些项目的投入。因为需求意味着消费的需要,进而拉动外商、国内的直接投资。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境外消费需求缓慢增长,向来处于出超地位的中国,对外贸易也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一部分。因此,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进出口的发展潜力巨大。

回旋余地大,“可以从区域空间、产业门类、调控政策三个方面来理解”。从区域空间看,我国幅员辽阔,沿海城市、中部城市、西部城市、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差距巨大,沿海城市的某些产业丧失发展优势时,在内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同时,各个省份的经济优势不同,某种外部冲击对某省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反而会对其他省份产生积极效果。从产业门类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个庞大完整的工业体系依托众多工业企业的集聚效应而具备了高度灵活性,“这使我国拥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产业配套能力、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调控政策看,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回旋余地比较大。2002—2014年,中国国民总储蓄率持续保持在40%以上的较高水平,支持经济发展的储蓄和资金条件充足。2014年6月末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外汇储备达到3.99万亿美元,虽然过高的外汇储备带来一定问题,但可操作空间仍然较大。“经济梯度发展、渐次开花,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宏观调控创新实践并与其他经济社会政策相配合,都将为中国经济列车继续前行提供充沛的动力”。区域经济落差大,产业门类齐全,高储蓄率高外汇储备带来的宏观调控可用政策工具多、空间大,都是“回旋余地大”的体现。

三、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

习近平指出的第三个“没有变”是“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中国青年网评论文章认为:“这是中国经济的运行基础和制度创新保障。”中国经济的稳定,不仅限于当前和“十三五”期间,而且有充分的信心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保持稳健的步伐,从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有效提升经济实力。

经济发展的速度固然重要,但耐力与后劲同样不可缺少。根据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一般会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其一,资源约束。包括自然条件、劳动力素质、资本数额等。其二,技术约束。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其三,体制约束。体制规定了人们的劳动方式、劳动组织、物质和商品流通、收入分配等内容,因而规定了人们经济行为的边界。

《人民日报》组文称,判断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的核心,主要是看科技发展速度、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以及资本积累速度。近年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不断上升,先后超过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技经费投入大国。即使在老龄化加快的情况下,通过加强教育培训等措施,劳动力质量的提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冲数量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科技投入增长率高,2014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13312亿元,10年增加了6倍多,占GDP的比重高达2.09%,美国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为2.8%,预计2022年中国研发经费将超过美国。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6月份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中提到,要“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要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效益实现集约的增长方式,用技术变革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这些都是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保障。

我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即使我国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但实际上我国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具有较大优势。调查显示,中国义务教育普及率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7.5%,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15.83%,这意味着我国的劳动力质量在不断提高。据北京大学的中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0—30岁人口的正规教育年限,已高出50—60岁人口4.3年。

我国资本积累能力强,投资潜力大。如前所述,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差异巨大,在沿海城市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内陆城市依然存在巨大的传统产业发展空间。对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强调,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增长潜力不会自动变成现实经济增长。使经济增长支撑条件充分发挥效力,必须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

宣讲家网评论文章称,“第三个‘没有变既强调中国经济的运行基础,又强调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创新保障”。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经济具有多方面的运行基础,就经济发展成就而言,2015年年底68万亿经济总量,年人均GDP达7800美元,年人均GDP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以几乎4年翻一番的速度在增长。年人均收入也突破3500美元。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在0.3左右,也体现出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么,支撑实现这么好的经济发展成就的基础表现为哪些?张鹏就此做出了回答:

第一,劳动要素及劳动量。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的充足劳动力,尽管中国受到了人口老龄化、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速度放缓等挑战,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前受到较大压力,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可以通过创新转型拓展生存空间甚至是利润率,还可以调整生产组织方式、加强对劳动力的有效利用维持其竞争力。由于中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在提高,故而我们可以用劳动力质量有效弥补劳动力数量的下滑。创新型企业、新兴产业所需求的劳动力对劳动人口的素质要求高,因此,过去那种依靠人口数量获得经济发展红利的状况,将逐渐转变为依靠人口数量和质量获得双重红利,以支持中国创新型产业的壮大。

第二,存量资产。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需要的资产无非是靠储蓄或者贷款,存量资产高,意味着靠储蓄资产不需要以降低生活水平,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的存储资金,靠贷款银行也不需要考虑放多少贷的问题,只要申请贷款人符合贷款条件即可。中国目前有691万亿的存量资产,负债水平在360万亿左右,净资产规模高达330万亿,这样一个存量足以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这“将是我们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的信心保证和能力来源”。

第三,基础设施投资。宏观经济学关于财政政策的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投资属于政府购买的一种形式,如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可通过乘数效应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我们在面临国际经济风险和金融危机冲击的时候所采取的有效的防危机和抗风险措施”。总体预计,在未来五年,我们将产生超过100万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沿线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有很大一部分转移到我国,从而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四,消费。消费毋庸赘述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马车之一,2015年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规模将近30万亿元人民币。2016年是“十三五”的第一年,“十三五”期间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只高不低,“十三五”期间的每一个30万亿都是“在不断地提高效率、不断地降低成本、不断地降低社会商业租金的条件下取得的,是在网络购物发展增速达到30%以上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是在服务消费的增速明显超过总体消费增速的基础之上而取得的”。

第五,效率提升问题。邓小平在1988年9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效率提升问题的重要基础就是科技创新能力。张鹏从人力和财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研发人员科研水平提升。到2015年年底,中国具有从事研发资格,达到研发人员标准的人员计2000多万,而正在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近500万,其总量及世界占比率均为世界第一。当然,还存在激励机制、体制与研发人员的具体情况存在较大的不协调、不适宜性问题,因而改善科研单位、企业、高校的研究工作激励体制、机制,不断推进自主创新、引进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是进一步提升效率的不二法门。其次是研发经费的不断提高。如前所述,中国的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达2.1%,尤其是“北上广”之类的创新型城市,他们的研发费用占GDP比重极高,面向“十三五”,中国许多重要的创新型城市和创新中心将参与全世界的科技成果流转、科研创新活动组织、高科技产业布局、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计划,因而,进入国际化创新,必须有足够资金作保证。

宣讲家网评论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创新保障条件,中国的制度创新相应的保障主要是金融条件和财政条件的不断优化和改善。金融条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我国大力推进金融市场的有序竞争,着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实施资本市场的注册制改革,大力发展股票和债券市场等方面。财政条件主要体现在我们的税制结构将不断优化,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空间和模式将不断的拓展,预算管理体制日益规范,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更加全面、更加高效等。

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中国经济飞速增长37年了,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城镇化、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等方面。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结构大调整时期,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本身,都希望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也要抓住这一机遇,完成自身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无论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还是增强发展协调性,亦或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都应尽可能在“十三五”期间逐步解决结构性矛盾,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优化。据此,李克强指出,编制好“十三五”规划,必须深入分析判断国际经济走势和国内面临的主要矛盾,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的平衡。既要通过稳增长为结构调整创造空间,又要以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增长能力,因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向世界强调:“我们将加快改革创新,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解决发展进程中的难题。”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将更加注重效益质量、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对外开放,通过“培育发展新动力,打造发展新优势,创造发展新机遇”对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人民日报》组文中,国家行政学院经济部主任张占斌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正在加速积聚,各种积极因素正在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特别是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更加明朗,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提质增效的总体特征。”

其一,我国消费驱动力增强,内需结构持续改善。过去,我国经济增速高的大部分原因可归于政府投资和出口,消费动力相对不足,对外依存度高,经济容易受国际市场消费的波动影响。当前,随着人民经济状况改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随之而来,旅游消费、网络消费、订制消费成新的消费热点,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

其二,服务业占比过半,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发展都有极大的制约,农业的发展自然资源,工业的发展投资和科技、自然环境等皆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评论文章表示“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特点尤为突出。一方面,服务业的增加值已超过工业、就业人数已超过农业,日益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其三,新型城镇化积极推进,城乡结构持续调整。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教育差距、城乡医疗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就业差距、政府公共投入差距等等现状将极大地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进步。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政策逐步落实,城乡结构调整的“正外部效应”持续显现。

其四,“三个支撑带”战略加快落地,区域结构持续优化。中国经济不仅存在城乡差距,也存在区域差距。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执行院长王文称,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主要关注对内开放”目的是“打通省际之间的联系,协调货物贸易、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政策,建议统一市场,降低区域间交易成本,提升市场效率”,而“一带一路”“则是转移国内优势富余产能的重要通道”。“三个支撑带”战略将为我国和沿线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动力。

宣讲家网评论文章称,“经济结构优化和创新是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前进态势分解出来的两个核心构成。这两个核心的构成,既是经济转型的方向,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主要表现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提及与“稳增长、调结构”相一致的论述。譬如,“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因而编制好“十三五”规划,必须要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既通过稳增长为结构调整创造空间,又以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增长能力;同时,要继续从供需两侧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

五、“四个没有变”与“变”得更好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中国的“变”就像“不变”一样,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发展稳定有着重大的意义和示范作用,并彰显中国模式的优越性和吸引力。遵循“五大发展理念”,是使中国经济发展“变”得更好,是使人民生活水平“变”得越来越高的核心。“四个没有变”不仅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精准描述,更是确立中国和世界将“变”得更好信心的体现。

[责任编辑:李利林]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中国经济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