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想象翅膀,培养创新能力

2016-03-24 19:03黄伟棠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周长图形创新能力

黄伟棠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要“三个面向”,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数学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数学课堂中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点滴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从而获得创新成果。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中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小学生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缺少创新意识。作为一名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应该知道,组成创新的要素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有兴趣、意志、求知欲等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这些因素,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懂得人人都有机会创造天赋,从而更好地树立创新意识,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例如:向学生讲述一些科学家的发明和成就,组织学生到高新科技开发区和工业园、参观,使他们明白,能够有今天的科技和成就,都是人们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结果。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5×几的计算方法计算4×几吗?”“你们明白为什么各种轮子要制作成圆形的,而不是扁的或者是方形的?”……顷刻间,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提出了他们各自的理由,表现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前提。

二、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培养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创造思维活跃的人,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期寻求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提出自己还没有学懂的问题或提出一些异议,这对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能力很有帮助,也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我在讲长、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方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如果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多质疑问难,大胆求异,让学生在质疑求异中培养创新能力。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多边活动的立体教学模式。这就需要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参与,从而使其特长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更着眼于发展智力和创新潜能的培养。例如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用说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僻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深刻的影响力。

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做好创新的启蒙教育,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周长图形创新能力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周长面积变变变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