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劳动力素质对社会主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6-03-24 13:44杨雪萍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3期
关键词:劳动力城乡素质

摘要:在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城镇化率的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明确认识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构成,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不仅有利于他们在农村的发展,有利于创业,也有利于就业和择业,有利于成功融入城市生活,这就强有力地推进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对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素质;城乡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00-02

由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城乡发展一直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始终是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的一个工作重点。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我国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1]会议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对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明确了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方向和目标。之后为给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为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活力,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要“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2]十二五时期,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赋予农民更多权利和利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明确提出了“三个赋予”、“七个允许”、“四个鼓励”、“五个保障”、“六个推进”、“三个建立”、“六个完善健全”、“四个制度改革”、“五个城乡统筹”的农村改革任务和举措,这为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契机。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农村人力资本匮乏。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一项重要工作,要促进城镇化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合格的新型农村劳动力对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城镇化奠定基础,促进城镇化进程意义重大。城镇化不仅是城乡布局的调整和农民身份的转变,而且是一项包括空间布局、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的素质、思想观念发生根本变化的系统工程,其中,人的观念、素质的变革将是根本的因素。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化率为50.32%,2015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城镇化率为54.77%,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明显提升,但是很多中小城市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速度较慢,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与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不相适应。因此,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城镇化进密切相关,明确认识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不断提升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进程,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构成内容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为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建设文化强国,成为我国顺利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1.科学文化素质

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于城镇比较而言,无论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都很低,目前全国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年,而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还不足7年,相差近一倍。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习、掌握、认识国家的大政方针,明确国家最新的有利于农村、农民及进城务工者的特殊优惠发展政策。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提出了重大理论和政策突破,特别是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向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些重大论断和政策突破,必将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对这些新理论、新政策的学习、认识、理解程度,也决定了利用这些政策实现自身、家庭发展,推动乡镇发展的程度。

2.思想道德素质

劳动力的思想素质、觉悟水平、道德情操、自我约束力等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从村民到领导干部,存在没有正确深入把握相关政策,思想认识不足,甚至理解错误,少数县级部门对城乡统筹发展政策理解简单化、片面化,缺乏系统认识,只站在部门的角度考虑问题,对相关政策研究不深,对落实保障政策不够主动;一些部门对政策理解不透,解释不清,对权益保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认识不深、估计不足,面对群众的一些特殊诉求缺乏针对性、灵活性的应对和处理,致使一部分群众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心存疑虑,在农转城工作上不积极;一些农户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知半解,很多时候想问题、做事情只从眼前利益、自身利益出发,缺乏集体意识和全局意识和长远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一体化整体建设进展。

3.身体素质

过去一段时期,一些落后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卫生医疗水平较差,人口身体素质明显低于城区,山区人口看病难、就医难、昂贵的医疗费也把收入水平低的人群拒之门外,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预期寿命不同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数,农村劳动力身体素质普遍低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县、乡卫生医疗事业的投入增加,医疗保障的范围、保障水平力度不断扩大,县乡人口身体素质与城镇的差距正逐步缩小,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这就保障了农民能够有健康的身体参与农业生产、非农产业的发展及长期出外务工,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生活,积极参与并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4.人力资本的综合积累

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农村人力资源不断得到开发。特别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对改善农村人力资本状况发挥了重大作用;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不同产业之间流动的自由度越来越大,不仅优化了劳动力的自由配置,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劳动力知识、技能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随着劳动力知识水平、工作经验、熟练技能的提升和积累,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能够有力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从以上分析的农村劳动力素质构成要素,不难看出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能够有力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1.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自身在农村的发展

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开始出现土地荒芜、产业空缺等状况,留守农民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实现发展成为现实的最为紧迫的任务,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也成为目前农村的切实目标。新型农民是职业专业化、组织化程度高、生产资料多样化、劳动成果市场化、以经营性收入为主,具备现代科学知识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新型劳动者,这样的劳动者无论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或者是在非农产业经营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2.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自身就业与择业

在以往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由于综合素质比较低,所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主要集中于一些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的行业部门,其中建筑业、餐饮业最为典型,而且流动难度大、成本高。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以及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是实现顺利就业择业的重要环节,其中借助国家及各种培训机构,提升综合素质,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其重要性决不亚于正规的学校教育。企业通过员工培训,可以大大延长人力资本的使用寿命,延缓其折旧的程度,而且还可以使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本得到调整和更新;劳动者个人经过培训,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熟练程度,逐步成为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就业和择业机会明显增多。

3.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自身创业

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今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汇聚众智众力,扩大创新供给。创新的深厚伟力在于民众之中。13亿多中国人民蕴藏着无穷的智慧,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创新资源和优势。要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营造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的社会氛围,织牢让创新者无后顾之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让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创新者梦想成真,让一棵棵创新的幼苗长成一望无际的“森林”,为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3]创新发展、创业发展也是转移劳动力的成功之路,部分转移劳动力在外务工期间,认真学习、工作,在工作中注重积累操作经验、经营管理经验,通过努力拼搏,从普通员工发展成为企业中层领导,为推动家乡经济发展,辞职返乡,艰苦创业,用自己在外学习积累的知识经验进行经营管理,不仅满足了当地群众需求,填补了家乡产业空白,吸收了部分劳动力就业,而且有力推进了当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4.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更容易融入城市

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大多数人都会产生被剥夺感。相对于城市人口,农民工明显感觉自己属于弱势群体,特别是在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比较上,因此在城市的强势文化碰撞中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对自己的身份困窘焦虑,甚至角色认同混乱,因此觉得在城市中生活既不体面也无尊严。[4]而劳动者在城市就业中,通过文化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加强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学习,对于自身来说,也有利于自身发展和创业,利用家乡的特有资源,国家的产业扶持优惠政策实现创业,也可以通过自己努力,不断提升自身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实现从普通员工向中高级管理人员身份的转变;同时对于家庭来说,通过深入学习把握国家关于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政策,在外务工人员的户籍管理改革制度等政策,把握机会,成功实现家庭随迁,帮助子女在城市接受优质教育,享受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在城市顺利就业,彻底转变为城市市民。这两方面也就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彻底改变命运,顺利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2002,11.

[2]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10.

[3]李克强.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2016-1-8.

[4]刘玲.国际大都市背景下西安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07).

作者简介:杨雪萍(1974-),女,云南大理人,经济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猜你喜欢
劳动力城乡素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城乡涌动创业潮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