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行政审批”模式的实践和探讨

2016-03-24 17:47牛海燕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3期
关键词:行政审批互联网

摘要:2015年,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力度,企业设立“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顺利完成,掀起一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潮。“互联网+”模式使众多传统行业依托互联网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山东省青岛市大胆创新,在全市审批行业推行“互联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新型政府服务模式,积累了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行政审批;提速增效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0-02

2015年是行政审批体制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在2014年国务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46项的基础上,2015年初,国务院又提出取消下放90余项许可事项,由此可见政府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决心。随着审批事项不断下放,基层部门承接审批事项数量逐年增多。“互联网+”计划的提出,为各级行政审批部门提升行政审批效能、提高审批管理能和服务水平提供了新思路。笔者对青岛市“互联网+行政审批”的制度创新实践进行了调研。

一、“互联网+行政审批”模式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5年8月,山东省青岛市率先公布《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互联网+行政审批”模式,将传统的行政审批服务与互联网平台进行融合,打造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新型政府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效能、提高便民服务水平、加强审批过程监管。青岛市行政审批大厅及各区、市审批大厅围绕“互联网+行政审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尝试,不少创新性的做法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二、“互联网+审批”模式的亮点和创新

(一)打造全市统一的网上审批平台

在实行“互联网+审批”模式之前,青岛市行政审批网上大厅与各区市、各部门的网上大厅如一个个孤岛,完全依靠部门能力进行创新和系统升级,相互之间的信息和数据无法共享。“互联网+行政审批”模式在实体大厅基础上,打造全市统一的网上审批平台,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实现了十多个部门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通过打造同一平台,市级审批大厅与各区市大厅实现了审批事项集中管理、审批服务集中提供、审批信息集中公开、批文证照集中共享。

(二)制定网办标准,推行审批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

青岛市按照“网办为常态、不网办为例外”的原则,要求对市级审批部门及各区市审批大厅的审批事项,除涉及国家秘密等不适合网上办理的事项外,全面推行网上办理,要求各审批部门必须提供提交电子文件材料的渠道,并制定了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四级标准。青岛市审批大厅、市南区和城阳区审批大厅试点尝试快递证照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从2015年底的统计情况看,青岛市级政务大厅所有审批类事项全部实现一级、二级网办,即通过网上提供详细具体的办事指南、需要办事人填报的申请表格和表格范本,职能部门网上对申请材料进行预审;30%实现三级网办,即在二级标准基础上减少现场申请环节,申请人只需到实体大厅签字,验证身份或缴费后,即可现场领取证照;10%实现四级网办,即申请人通过网络或物流渠道取得办理结果,全程不需到现场。

(三)建立申请主体身份认证机制

青岛市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利用社保卡认证、数字证书认证、企业注册登记等信息以及全国性互联网应用实名认证绑定等机制,建立全市统一的网上政务服务用户身份认证中心。通过网上验证、预约、申请等,保证提交信息的真实性。

(四)推进证照库建设,减少纸质审批材料

2015年,青岛市已完成全市统一的电子证照数据库系统建设。通过新增部门证照(批文)全部入库、有效期内的证照 (批文)分批陆续入库的方式,分步骤推进证照库建设。同步建立证照共享机制,统一为全市行政审批业务提供电子证照(批文)共享应用服务。凡能够通过共享数据库查询提取的信息,行政审批职能部门不得再要求申请人提供、无须进行相关证照(批文)审验,进一步精简了审批材料、缩短了材料审验时间、提高了审批效率。

三、“互联网+审批”模式成效显著

(一)借助信息技术,行政效能大幅提升

“互联网+审批”模式推行以来,通过打造“网上大厅+实体大厅”的双重集中统一,审批效率得以大幅提升,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办结时限比法定时限提速50%以上。其中,依托网上审批平台开发建设的企业注册联合办理系统,提高企业注册效率,平均办理时间缩短至1.39个工作日,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二)打破地域限制、更加便民

“互联网+审批”模式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打破时间、地域限制的特点,申请人可利用节假日业余时间,在任何能够连接互联网的地方,进行审批事项查询、预约、申请等操作。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行政审批服务送到家,让办事群众真正体会到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和高效。

(三)审批过程更加透明,便于督查

“互联网+审批”依托电子化信息手段,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为干预审批的因素。行政审批改革实现了“三集中”,即审批职能集中一个科室,审批科室集中入驻审批大厅,审批事项集中网上办理。以青岛市网上审批流程为例,申请人网上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开启计时,如该事项在某一环节时限内没有业务人员审批,系统自动转送下一环节,对于超期办理的事项,系统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自动提报给督查部门。整个流程中,审批人员无法对计时系统进行改动,督察部门可对审批时限实时跟进,查看收费情况、群众满意度等内容,同时审批结果对申请人公开。

四、“互联网+行政审批”模式的几点思考

(一)夯实行政审批的标准化基础

行政审批标准化的从审批业务层面来看,是指在行政审批过程中,对审批事项名称、审批流程、申请材料、时限及收费标准等内容,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统一标准,以获得最佳效果和社会效益。审批标准化作为线上、线下审批的基础。目前各地区行政审批事项分类、事项所属审批部门等还有差异,标准化是同一平台建设的基础,是未来各级行政审批部门应下大力气做好的基础性工作。

(二)充分发挥手机客户端的便利优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进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都对行政审批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2014年,我国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达到85.8%,高于 PC 端的 70.8%和笔记本电脑的 43.2%的接入比例,各级审批部门应充分考虑如何在现有的网上行政审批基础上,充分发挥移动手机客户端的作用,更加方便群众办事。

(三)增强网上审批过程的公众参与度

网上审批工作刚刚起步,尚处于追求“公开透明、提速增效”阶段,对“公众互动性”的考虑还有所欠缺,人员配备尚不具备实时互动的能力。各级行政审批部门在加强与企业和公民的线上互动的积极性方面应有所提升,让群众感受到网上审批不仅能依托互联网技术查询、下载表格、提交资料、进行预审,更能与网上审批业务人员进行互动,实时进行审批事项咨询和资料修改。此外,还要加强群众满意度、群众信箱等群众监督方面的建设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青岛市网上办事服务体系建设2015年工作计划[Z].青政办字(2015)36号.

[2]青岛市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实施方案[Z].青政办字(2015)73号.

[3]倪超,徐青.中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标准化建构[J].安徽行政学院报,2013(3).

作者简介:牛海燕(1981-),女,山东青岛人,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经济师,文学学士,研究方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猜你喜欢
行政审批互联网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程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