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建珍:助巴西人圆“中国梦”

2016-03-25 00:43党小飞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巴西人贫民窟中国梦

党小飞

光阴荏苒,乔建珍作为巴西里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已快有4个年头。结缘巴西,耕耘在此,她深深地爱上这片大地。作为中巴文化交流的使者,她不仅走进巴西贫民窟,为孩子插上希望的“翅膀”,还帮助巴西人圆“中国梦”。

辛勤耕耘的同时,她也收获了信任,2014年获得了由巴西劳动部颁发的巴西五一劳动奖章。这是巴西历史上首次把该奖项颁发给外国人。

结缘巴西,收获信任

乔建珍1999年开始学习葡萄牙语。当时河北省要跟拉美建友好省州,省长出访时发现西班牙语和葡语的翻译非常匮乏,所以回国后就进行了西葡语人才的培养,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乔建珍有幸作为培养对象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了一年葡语,这为她日后结缘巴西埋下了“伏笔”。

2010年河北师范大学成立孔子学院,需要一个会葡语的中方院长,乔建珍被推荐参加汉办的面试,并顺利成为巴西里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从2012年4月奔赴里约上任,到现在已快有4个年头,是巴西现任的中方院长里任期最长的一位。

“在巴西这几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巴西人的信任。”她说,巴西教育部长在拜访中国驻巴西大使前,专门打电话向她询问相关中国教育、孔子学院的情况。“他们觉得中国的事就得来问我。”

在巴西的4年里,乔建珍不断地深入了解巴西,融入当地社会。同时,她敬业负责的工作态度也让孔子学院深深“融入”到巴西人心中。她对老师们说:“哪怕一个班只有一个学生来,也一定上好每一课,你就当全班同学都在。可能你的这节课给他留下的印象是终生的。”现在孔院有很多“铁杆”学生,孔院一有活动就过来帮忙。“我觉得主要是他们认可我们的工作。”她说。

2015年教师节,乔建珍一进办公室便看到桌子上有一大束鲜花,上面用中文写着“教师节快乐!”这让她特别感动。巴西的母亲节也会有学生快递送花、食品给孔子学院。“我在巴西觉得生活每天都是不一样的,每天都有很多小事让我感动。”她说。

乔建珍每次回国,巴西的老师和学生都会特别担心地问“你不会不回来了吧?”今年50岁生日时,她在Facebook上收到200多人的祝福和赞美。乔建珍去双语中学,一名男生在她快离开时冲上来叫住她,羞涩地问:“我可以跟你拥抱吗?”拥抱时男孩对她说“生日快乐”。这让她觉得特别的感动和满足。

创新汉语教学理念

“立足研究型大学,培养高端人群,然后慢慢辐射社区。”这是乔建珍最初的教学理念。

里约孔子学院是巴西第三家孔子学院,位于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内,于2011年8月正式揭牌,是里约州认可的“双语学校”。和其他孔院不同的是,里约孔子学院只招收18岁以上的学生,采取学分制教学。周末的课也是通过学校开展,是一种业余班或者说成人课的形式,“18岁到80岁的学员都有,学生来自各个领域,覆盖面特别宽。而且还有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她说。

乔建珍在巴西工作期间,随着孔子学院汉语课程的完善,她也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在她的努力下,巴西第一所葡中双语中学于2015年2月在里约州尼泰罗伊市正式开学。而在谈到“从娃娃抓起”时,乔院长表示,“我觉得人在成年之后很难去改变他的观点,所以如果教育开始得早,对一些理念的形成,包括对语言的掌握,会比较快一些。”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学校在授课时有意的加入一些中国元素,并通过体育活动和音乐这些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学习效果会更好。我们把传统体育带入到教学中,比如说乒乓球、踢毽子、跳绳和棋类等,慢慢会形成一种氛围。”她说。

乔建珍还计划2016年与市政府合作,启动初中的汉语教学,进一步实践拓展她的教育理念。“如果做的比较好的话,我们尝试下半年到小学高年级去试点。”她表示。

此外,乔建珍还想把汉语课开到里约的英国学校和美国学校。“2015年已经做了一年的准备工作,初中和小学高年级的教材已进行筛选准备,并且去过一家英国学校做过一次文化交流课,很受欢迎。”她说。

鉴于中国现在驻外的使领馆及中资企业的人越来越多,却没有专门针对华人的学校,乔建珍也想把汉语教学惠及到他们,“我们不仅要服务于当地人,还要服务于自己的孩子——华二代、三代、四代”。很多华二代的家长也希望孩子不忘记自己的语言。她表示会因地制宜探索教学模式。

在巴西推广汉语教学时,乔建珍经历了因中巴不同教育理念的磨合,“用中国的教育理念去教巴西孩子是我们面临的很大挑战”。但她同时表示,师资也是一大挑战。老师到巴西后要适应当地的一切,“要懂葡语、具备教学经验和掌控课堂教学的能力。”她说。

乔建珍建议,志愿者最好能够提前一个月到巴西,以便学习葡语,适应当地生活,了解巴西学生的特点。她表示,“这个过渡特别有必要。希望有条件的孔子学院能够借鉴我们的经验。”

走入里约“贫民窟”

“孔子学院要服务于周围社区,我们下学期的计划是招收贫民窟的学生。”乔建珍说,在她看来,融入当地才会得到当地人的认可。“教贫民的孩子对老师来说可能会比较有压力,怎样去教这些孩子,我们不断面临着很多挑战。但我觉得用心做,肯定会得到他们的认可的。”她补充说。

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乔建珍还承担了中巴文化交流和接待工作。她曾作为中国羽毛球名将林丹巴西奥运测试赛新闻发布会翻译,以及“羽毛球进贫民窟”项目的翻译。她表示,“我觉得这个项目特别有意思。”

乔建珍陪同中国2个年轻的球员走进贫民窟的羽毛球学校时,孩子们已经等了很久,他们的眼神里流露出的跟国际大牌球星打球的喜悦与激动让乔建珍大为震撼。在他们眼里,中国羽毛球队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她回忆说:中国2个年轻的球员一直在跟他们打球,很多孩子争先恐后,谁都不能多打,必须得排队,打输了就得下去。

“这是我在自己的位置上做的很开心的一件事。我们对贫民窟孩子的教育不一定是我们去上一节课,可能通过一件事让他们看到自己与世界的距离很近。”乔建珍深有感触的说。

乔建珍计划2016年到贫民窟去开展一些活动,“孔院会以羽毛球作为切入点,有些活动可能会改变孩子的未来以至一生。”

乔建珍之前有一个学生来自贫民窟。她曾问过这个学生节假日都做什么,学生回答:“学汉语。”乔建珍一开始认为他在开玩笑,后来才知道他一有时间就学习汉语。在孔子学院学习一年后就通过了HSK3级考试。他的哥哥和妈妈也都在学汉语。他妈妈见到乔建珍时激动地抱着她说:“非常感激你,你让我们的孩子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努力后的成果。”

巴西的好多孩子没有机会上大学,但通过中国HSK5级考试就可以在中国读本科。乔建珍推荐的一个本科生,现在已经在河北师大读本科。“那个孩子属于特别‘靠谱的,是巴西贫民窟出来的,汉语说的特别好,河北师大为他提供了读本科的资金,还有人为他提供了生活费。”

“很多学生一家都在学习汉语,哥哥没钱来上学或者过了年龄,弟弟在我们学校学完了以后回去教哥哥、爷爷奶奶,现在都是一家一家的在学习汉语,我觉得这是特别成功的。”所以乔建珍决定今年家访一些家庭,让孩子们意识到他们是有未来的,给孩子以希望。

帮助巴西人圆“中国梦”

葡中双语中学成立半年后,举办了巴西第一届中学生汉语桥比赛。前五名里面4个是双语中学的学生,这让乔建珍感到特别意外。“因为我觉得我们学生学习的时间特别短,其他州的学生有的学了3年,但他们比不过我们的学生。”她解释说。

整个比赛过程,家长和老师们很感动的是:孩子们才学了这么短的时间,现在竟能演讲。很多学生都泪流满面,甚至说话都有些哽噎:“我们从来没想过‘中国梦就实现了,我们要去中国了。”按照汉办的要求,比赛的获胜者可以到中国学习参观。

尽管巴西近几年经济不景气,但孔院学生人数并没有减少。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巴西后,更多巴西人对中国感兴趣了。“巴西经济不景气,而中国经济还在不断持续发展。巴西人觉得学了汉语就有希望,就能找到工作,他们的未来就会改变,他们的‘中国梦就可以实现。很多人想要来中国。”她说。

乔建珍的一个学生问她:“我妈妈很想去中国生活,这有没有可能?”她说,第一,你先说一下你妈妈会什么;第二,让你妈妈学汉语。很多巴西学生想到中国读大学,在中国生活。“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我们汉语推广最主要的一个动力。” 乔建珍说,中国经济发展了,让巴西人看到学汉语有希望。

孔子学院有一名学生已经80多岁,是在巴西的法国人,他之前做过律师、记者,现在申请硕士研究中国文化。虽然年龄大了,但学习特别用功,而且还带着儿子来学汉语。孔子学院的所有活动他都来参加。2015年开始申请读硕士,他说:“在我有生之年,我一定要读一个跟中国文化或者中国哲学相关的学位。”乔建珍觉得这是特别典型的一个例子。

此外,巴西人对汉语学习的观念也在慢慢转变。他们一开始觉得汉语太难了,不可能学会。而现在却觉得中文没有那么难了。汉语桥比赛是很大一个契机,让他们大出意外的是:孩子学了6个月就能去演讲。

猜你喜欢
巴西人贫民窟中国梦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巴西人不说“巴西语”?
来自贫民窟的科学家
巴西人不说“巴西语”
8万巴西人移民葡萄牙避乱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肯尼亚推出贫民窟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