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技术活

2016-03-25 02:33卜庆振
江西教育B 2016年1期
关键词:基廷情怀诗歌

卜庆振

电影《死亡诗社》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在诗歌鉴赏课上,约翰·基廷老师要求一个学生站起来朗读教材的序言部分,那里面提议可以引入数学坐标系统来理解诗歌,把一首诗歌在艺术上的得分标画在横轴上,把诗歌主题的重要性的得分标画在纵轴上,然后二者相乘,计算出覆盖面积,最终以所得面积大小来判断一首诗的优劣。基廷老师建议全班同学把自己手中教材上那一页撕掉,后来干脆要求把整章序言统统撕掉。因为他认为这是在谈论诗歌而不是安装水管,把诗歌量化的观点是“狗屁”。

教育是需要技术来做支撑的,因为教育技术是“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但基廷老师为什么要让学生撕掉序言呢?因为教育不是一个纯技术的活。

许多老师在听专家报告、参加教师培训时,总是抱着一种期待:对自己的一线教学有指导作用,如写写教案、制作一些课件;或者分享一下考试试题、复习指导的模式等。但对其中的教育思想却置若罔闻,他们认为教育情怀是空洞的,自己需要的是能提高成绩的、实在的东西。

毋庸讳言,在教育技术方面,基层教师的确处在饥饿状态,在命题能力、课件制作等基本功方面尚有欠缺,他们有提升的需求与必要。但教育的技术层面的能力是教学的基础,许多老师把这些全部寄希望于别人,希望得到现成的教学秘籍,就让人费解了。名师的课堂固然精彩,可直接应用于我们自己的课堂吗?名校的试题固然优秀,可直接应用于我们自己的考试吗?

诚然,好的教育技术可以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轻松,更便捷。于是,就有人把教育技术的功能无限夸大化,把一切教育问题都寄希望于教育技术的提高。于是,各种量化的标准也逐渐蔓延开来。教学过程要量化,教学结果要量化,甚至一堂课的评价、一个学生的成长、一次学生问题的转化也要用量化的方法。

对于教育技术的夸大还表现在各种“模式”的创造上,因为相信技术是可以复制的,于是,有人就开始总结教育成功人士的各种方式和方法,并进行了所谓的归纳和提升,上升到“模式”的高度,企图利用“模式”的复制,创造一个又一个教育的神话。技术提升的确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和提升,但对于教育来说,这绝不只是一个纯技术的活,因为教育的对象不是没有生命的物品,技术再高超,模式再成熟,我们也不可能用同一个优秀的“模子”造就出全部一样的优秀人才来!

在名校林立的当下,各种“模式”层出不穷,但“模式”成功复制的案例我们却闻所未闻。为什么呢?因为教育的成功绝不是只依靠技术,技术的背后有更高层次的东西,那就是教育的情怀。可以说,如果一味追求技术而舍弃情怀,那就丢失了教育的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推崇的教育之道,包括了技术,更包含着情怀。当教育缺少了情怀的时候,教育就缺失了应有的温度,倘若教育只有技术,那些复杂的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复杂的生命问题,就变成了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与标准。那些复杂而微妙的生命现象,就会利用一个又一个可以复制的技术来处理。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的人,是有思想的人,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有教育的情怀。因为我们要传递的,不只是知识,更是思想;我们要塑造的,是生命,是灵魂。

叶圣陶说:“一棵花,一棵草,它那发荣滋长的可能性,在一粒种子的时候早已具备了。但有些种子竟不能发芽,便发了芽,竟有苗而不秀、华而不实的。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儿需要的不是教学的秘籍、升职的高招,更不是教学的法门,而是教育的情怀,是为师者的良知与追求。他们所倡导的,是用生命润泽生命,用生命唤醒生命,用自己生命的成长去陪伴另一个生命的成长。

作为一名教师,在掌握必备的技术性的教学基本功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自己在精神方面的追求,思想上的充实和丰富。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东平街道中学)

猜你喜欢
基廷情怀诗歌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歌岛·八面来风
寻找自己的声音
寻找自己的声音
寻找自己的声音
“五老”情怀
诗歌过年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