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工作新路径探析

2016-03-28 04:35石慧
教师·中 2016年2期
关键词:新路径机遇挑战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主动迎接新媒体的挑战,改变传统德育观念,以生为本,创设以人为本的网络德育情境,自上而下地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以新媒体为载体开展隐性德育,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融合,相辅相成,才能使大学生德育工作与时俱进。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德育;机遇;挑战;新路径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5-0003-03收稿日期:2015-11-16

作者简介:石慧(1983—),女,中共党员,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师,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一、问题提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以新技术的应用、海量信息处理及充分互动为特征的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媒体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使用新媒体最主要的群体,也是受其影响最深刻的群体。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8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1]而大学生显然是其中最大群体。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与网络心态却纷繁复杂。俗话说:“学习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思想不好出危险品”,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应用新媒体对大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目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新媒体的含义及特点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比较权威的说法是:所谓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2]从技术维度上说,主要是“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从传播维度上说,主要是“双向传播、用户创造内容”。

新媒体具有超媒体性、超时空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虚拟性等特点。新媒体利用互联网完全打破时空限制,只要有相应的信息接收设备,受众便可随时随地接受到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并完全掌握信息的选择权和控制权。在新媒体环境中,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大多是虚拟的,这种虚拟角色也使得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趋于虚拟化,对传统的人际交往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三、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1新媒体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拓展网络平台,有利于挖掘德育资源

一般而言,传统德育是以德育课程理论讲授和直接灌输的形式,将德育内容直接呈现给教育对象,直接、单向而又具有一定的强制色彩,时间和地域受限明显。而新媒体具有信息量大、超时空、开放和互动性强等优势,深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因此,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新载体,开辟网上德育阵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等主旋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目的地系统地传输先进的思想道德理论,并通过网络及时掌握信息动态,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挖掘大量丰富的德育资源,使大学生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信息,以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从而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2新媒体使大学生德育主客体平等互动,有利于提高德育针对性

现实中,出于对老师的畏惧心理,学生一般不愿向老师讲真话,甚至对老师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有抵触情绪,这成为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新媒体可以掩盖交往过程中个人的一些社会身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认识和交往的方式,从而带来了教育双方的平等双向交流,增加彼此的亲近感,大学生能够比较真实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新媒体,教育者能够直接有效地了解大学生真实的情感和想法,及时发现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于大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应用新媒体有针对性地进行互动讨论,能够收到传统德育工作无法比拟的效果,在互动中使学生受到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3新媒体使大学生德育方式多元个性化,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性

传统的高校德育手段单一,常采用“谈心”“讨论”等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说教味极浓,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要求。而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手机等以其灵活、便捷的特点,图文音并茂的优势,个性化的操作界面,已成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如BBS、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能即时便捷地把德育内容传给大学生,大大增强了德育实效性。BBS其实质是互联网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德育主客体都可以根据需要,以匿名的方式自由地在特定的版面上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供他人阅读和评论。博客,是一种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文章的网站,是每个人的“私人出版社”和信息发布平台。根据博客个性化和交互性强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创建一个亲近、平等、深度的交流空间。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作为移动互联网社交应用工具,微信将社交圈扩展到陌生人层面,同时打通QQ邮箱、微博好友等通道,最终形成一个立体社交网络,使得德育主客体接收和传播的信息呈现出多维态势。学生可通过微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转发或发表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同时,微信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一对多”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微信关注、评论等功能使学生从单纯的信息获取转向互动参与。

4新媒体使大学生德育内容分层而生动,有利于提高德育自主性

大学生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主的自我教育者,新媒体环境下,海量的信息、自由的网络接入使大学生有了更多信息选择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并与德育工作者进行充分交流。一方面,新媒体上不同层次的德育内容使不同层次、个性不一的大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轻松、自由地阅读图文音并茂的生动的教育内容,有充分的选择权和自主性,在主动探索和寻找过程中使德育的效果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新媒体这种信息传播双向互动性使大学生消极被动的接受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参与,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德育中的自主性。

四、新媒体给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冲击着大学校园,大学生获取信息、社会交流、娱乐生活、日常学习等发生了很大改变,新媒体在为大学生德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由于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等极大地吸引了部分大学生,并成为他们的主要精神寄托,其结果是,这些大学生成为“网虫”,沉迷于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与现实社会脱离,性格孤僻,畏惧正常人际交往,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也易使他们的心理情绪产生较大波动,给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2)新媒体容纳的信息内容丰富,而且传播速度极快。我们知道,新媒体所承载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难辨真伪,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科技上的各种优势,加大文化扩张,极易影响和侵蚀大学生尚未完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传播速度之快也对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等的负面舆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引导正面舆情,剖析负面舆情,掌握舆论主动权,势必带来不可设想的结果。

(3)高校德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的认知、运用和掌握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新媒体在大学生德育过程中的使用和发展。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由于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认同感,通常最先接触到新媒体,并成为新媒体的使用者和推动者,而高校德育工作者往往满足于传统的德育方式,缺乏接受新事物的敏感性,加上运用新媒体意识淡薄,新媒体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等问题,使高校德育工作者常常处于信息技术的劣势地位。

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工作新路径

在一定程度上,新媒体已成为意识形态的最新“角斗场”。[3]传统的高校德育模式和内容受到新媒体的极大冲击。面对新形势,教师应积极拓展新媒体环境下德育内涵和外延,探索网络德育新路径。

1转变德育理念,积极创设以人为本的网络德育情境

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关键是改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积极创设网络德育情境,调动大学生的自主性。新媒体为大学生打开了一扇大门,让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使他们不再轻信书本和权威,拥有了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因此对待大学生德育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采用教条和权威式的教育,靠强制手段来实现,应该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氛围来进行感染、熏陶和渗透,如在网络载体上积极创设网络化人文关怀的教育情境,开设各种交互式平台。对于学生学习、生活或感情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典型案例,及时进行疏导和解疑,帮助其渡过难关,从而构筑网络德育情境的良好人文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和发展。

2开展网络知识培训和理论研究,加强大学生德育队伍建设

高校应对大学生德育队伍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新媒体的应用及网络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对新媒体的驾驭和应用能力;强化职业道德操守意识,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在面临一些价值判断或选择时,能自主、自觉、自愿地及时做出道德选择,并能根据发展所需,充实与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意识。同时,高校应设立相应的项目和课题,鼓励德育工作者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德育工作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的内涵和外延,建立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的新体系,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同时注重实践,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载体,主动快速地传播正能量。开设微博,建立微信公众平台,针对当下大学生德育问题,实时互动交流,进行正确的德育思想引导,并撰写研究报告。

3完善育人机制,提高大学生新媒体媒介素养和道德自律意识

道德文明和进步的最终意义在于人的道德自觉性,这也是高校德育的发展不断地从他律走向自律的必然过程。高校应该组织学生开展新媒体知识讲座和开设新媒体媒介素养的课程,以引导学

生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所谓媒介素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熟练应用各种新旧媒体的能力和媒体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以及应用的能力,其核心是媒体批判能力。一方面,大学生是青少年网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周围的新生事物极度敏感,能很快地接受、适应并融入新媒体环境,能够熟练地使用、操作各种新媒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或技术处理。另一方面,新媒体增加了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信息的渠道。大学生身心尚未发展成熟,处于过渡期,对于批判性地筛选信息和表达信息难免片面,因此,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建立新媒体道德规范和对新媒体信息的批判精神,强化新媒体道德自律意识和观念,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4以网络为载体开展隐性德育,使大学生德育工作“润物无声”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我们必须“依靠环境的作用,引起某些反应。所需要的信仰不能硬灌进去,所需要的态度不能粘贴上去。它是个人生存的特定的生活条件,引导他认知与感知到一件东西,而不是另一件东西;它引导他制订一定的计划以便和别人成功地共同行动;它强化某些信仰而弱化另一些信仰作为赢得他人赞同的一个条件。所以,生活条件在他身上逐渐产生某种行为的系统,某种行为的倾向”。[4]

面对多元化构成、多样化发展的日益庞大的高校学生队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更加隐蔽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充分体现理性、贴近人性的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高校应将新媒体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丰富拓展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内涵,如创办反映校园特色的学习生活和课余文化生活的电子刊物,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微博、微信等构筑师生双向互动的交往活动和对话模式,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一个表达真实想法的平台。

六、结语

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德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新形势和新变化,主动迎接新媒体的挑战,改变德育观念,更好地满足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

宫承波新媒体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高翩翩新媒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例新闻战线,2014,(6).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新路径机遇挑战
RCEP与房地产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