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口裂腹鱼常见疾病 及 其 防治措施

2016-03-28 08:19李玲雅李明朔吴燕秋冯晓敏周
渔业致富指南 2016年22期
关键词:腹鱼氏菌爱德华

李玲雅李明朔吴燕秋冯晓敏周 燕

齐口裂腹鱼常见疾病 及 其 防治措施

李玲雅1李明朔2吴燕秋1冯晓敏1周 燕1

齐口裂腹鱼隶属于鲤科、裂腹鱼亚科,俗称“雅鱼”,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川西高原特有的冷水性鱼类。由于该鱼上市个体适中,经济效益高,易被消费者接受,因此我国逐步开始了集约化养殖。然而,齐口裂腹鱼在养殖的过程中出现较多疾病问题,给养殖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以下笔者从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三方面来阐述,给养殖户提供参考。

1 常见疾病及治疗措施

1.1 寄生虫病

1.1.1 鱼怪寄生虫疾病

鱼怪是淡水鱼类寄生甲壳动物,在感染期,虫体进入齐口裂腹鱼体后,在鱼体的体腔形成包囊,囊与鱼的体腔通过系膜连接,但与虫体是分离的,将虫体的大部分包裹起来,雌雄异体,同居于一囊内。包囊外端有一孔与外界相通,孔缘与鱼体表皮相连。因此,感染此寄生虫鱼体的症状主要是在鱼体靠近胸鳍基部附近,有一个黄豆大小的洞孔,其形状大多为椭圆形。主要危害是影响齐口裂腹鱼的繁殖性能,一般不致死,鱼怪离开鱼体后可恢复部分繁殖功能。鱼体被鱼怪寄生后表现极度不安,大量分泌黏液,皮肤受损而出血。

预防措施:截断传播途径,如消灭螺类,杀灭第二期幼虫等。治疗措施未试验。

1.1.2 小瓜虫病(白点病)

小瓜虫病是养殖鱼类的一种常见病,主要发生在水质差、养殖密度大、面积小的池塘,适宜发病季节一般在水温为15~20℃的春、夏季。主要危害对象为鱼苗。齐口裂腹鱼作为冷水性鱼类,当鱼苗长到5cm左右时,此时水温正好是小瓜虫爆发的最适宜温度。小瓜虫暴发开始无明显症状,待出现相应病征时,齐口裂腹鱼表现出皮肤组织增生并产生大量黏液,严重时体表布满白色点状囊泡,导致大量死亡,危害较严重。小瓜虫病常与水霉病并发,易被误诊为水霉,其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

主要寄生部位:①小瓜虫寄生在鳃上,引起鳃上皮细胞增生、肿胀,从而影响鱼的呼吸困难。②小瓜虫在鱼的体表钻营,引起体表伤口继发感染,从而引起鱼的死亡,有时体表充血发炎。

治疗措施:①HgNO3:0.1~1.0mg/L浸池30~60min,连续3天,隔3日再连续用3天。②用2.5g/m3的生姜和0.5g/m3辣椒合剂煮后泼洒,在一周内可控制病情。经过试验,生姜和辣椒结合的方法对治疗齐口裂腹鱼的小瓜虫有较好的效果。

1.1.3 斜管虫病

鱼体被斜管虫大量寄生时,鱼的鳃和皮肤遭受破坏,并刺激皮肤和鳃分泌大量粘液,致使鱼体烦燥不安、呼吸困难、瘦弱发黑、游动迟钝、随即死亡。斜管虫病一般流行于春、秋季节,最适繁殖温度为12~18℃,20℃以上一般不会发生此病。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是苗种培育阶段常见鱼病。

治疗措施:用CuSO4+FeSO4(5∶2)∶0.7mg/L浸泡鱼体5小时,连续3天,隔3日再连续用2天。孵化不久的鱼苗对此药比较敏感,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用量。

1.1.4 锚头鳋病(针虫病)

锚头鳋病主要寄生鲢、鳙等鱼类,但齐口裂腹鱼上也时有发生。锚头鳋通过头部钻入幼鱼或成鱼肌肉或鳞片下,寄生部位肉眼可见针状的虫体。只有雌性成虫才营永久性寄生生活,无节幼体营自由生活,桡足幼体营暂时性寄生生活。锚头鳋在鱼体上长时间寄生后,虫体表面会附身有原生动物及藻类,好像有一束灰色的棉絮。鱼体被感染后,发病初期,鱼表现为烦躁不安,食欲减退,体表可明显发现虫体,而后逐渐消瘦,游泳迟缓,常在水面跳跃。

治疗措施:用晶体敌百虫五万分之一浸泡10~30min或0.3mg/L晶体敌百虫遍洒池中。连续2天,隔3日再连续用2天。

1.2 细菌性疾病

1.2.1 细菌性败血症

齐口裂腹鱼败血症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症状是鱼体体表充血、出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内充满大量淡黄色至淡红色腹水,肠道充血,肝肿大,死亡率高。

治疗措施:①通过药敏实验后,选用新霉素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②薛飞等证实,苦参生物碱及依据药敏实验结果,内服敏感抗生素,外用戊二醛与新洁尔灭复配剂进行消毒。其复方药对嗜水气单胞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1.2.2 溃疡病2

病鱼症状主要是靠近背鳍一侧部分皮肤肌肉溃烂,在不同养殖场出现的方位可能不同。后面通过证实,引起溃疡病的病原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嗜水气单胞菌。

治疗措施:用甲砜霉素或氟苯尼考进行治疗。另外,防止鱼体受伤和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配比营养水平、增强机体抵抗力也是防治该病的必要措施。

1.2.3 爱德华氏菌病

爱德华氏菌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分布、宿主广泛的具有极大危害的病原菌。虽然,爱德华氏菌宿主范围较广,但对鱼类的感染,爱德华氏菌的报道多集中于鳗鲡、牙鲆、斑点叉尾鮰、罗非鱼等典型温水性养殖品种,而冷水性鱼类感染爱德华氏菌报道较少。然而,该病却在雅安地区齐口裂腹鱼养殖业中已连续两年暴发,有较高的致病性和致死性。

患病鱼的脑、鳃严重水肿以及肾小球肿胀,可能是由于爱德华氏菌代谢鸟氨酸产生多胺,其感染可导致肝脏鸟氨酸循环障碍,使得血氨清除不足,超量的血氨在鳃、肾脏和脑中大量积聚,并产生过量谷氨酰胺,使得胞内渗透压增加,继发水分子内流,造成脑细胞、鳃小片的严重水肿和肾小球的肿胀。

治疗措施:通过药敏试验,爱德华氏菌对氟苯尼考、左氧氟沙星等10种抗生素药物敏感,可通过这些药物进行治疗。不过,当前实践较少。

1.2.4 无乳链球菌感染

发病初期,病鱼食欲下降,离群独游,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鱼出现神经性症状,在水面狂游或在水体内翻滚等;眼球单侧或双侧突出、眼眶四周充血出血,口腔、下颌和鳃盖充血出血,继而发生死亡。部分病鱼的鳃丝末端腐烂、脱落、发黄,呈轻微烂鳃现象。解剖见肝脏肿大,出血,脾脏发黑、肿大。

治疗措施:选用强力霉素30mg/kg体重与阿莫西林30mg/kg体重内服,以及聚维酮碘外用消毒的治疗方案,经5天的治疗,病情可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1.3 真菌性

1.3.1 水霉病1

病原为水霉菌,症状是鱼体或鱼卵长出白色菌丝。病因主要是捕捞、运输过程中鱼体表受伤、鳞片脱落或鱼体跳跃碰撞受伤使水霉菌感染所致。由于齐口裂腹鱼鳞片非常细小,操作过程中常导致多处鳞片脱落且不易发现,故水霉危害特别严重。同时该鱼喜逆水跳跃,养殖池中如进水不合理常导致嘴部碰伤,鱼口腔受伤时常使口腔感染水霉。鱼体抵抗能力弱,应激严重也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原因。

预防措施:池塘严格消毒,尽量减少鱼体受伤,鱼体进池前用药物浸泡消毒,保持水质清新。

治疗措施:用万分之八的食盐小苏打(1∶1)合剂全池泼洒,每日一次,连续7天;同时内服抗菌药物,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在一周之内能控制病情。

1.4 其他

1.4.1 剑水蚤病

剑水蚤主要危害鱼卵,将卵膜咬破,导致胚胎发育中止,对齐口裂腹鱼鱼卵孵化影响较大,可能导致整个孵化全部失败。

治疗措施:孵化用水严格过滤,发病后用0.5mg/L敌百虫杀灭。

2 养殖过程中的防控措施

2.1 预防为主,及时发现早治疗,用生石灰、漂白粉等严格消毒养殖池。平时积极进行预防,尽量减少鱼体受伤,鱼种入池前用5%食盐水浸泡3~5min,保持水质清新。一旦发病,要及时分析,对症下药,否则到后来即使能治愈,也会造成较大损失。

2.2 综合考虑内外因素的影响。用药前应综合考虑天气、pH值、水温、鱼饥饱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晴天下午用药较为适宜,且要准确掌握用药浓度、用药时间,以免造成人为损失。

2.3 进行生态防治,少用药。一般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频繁用药会破坏水体正常生态环境,特别是一些刺激性强、毒副作用大的药物更应谨慎使用。平时应积极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多用中草药防治鱼病,如用鲜生姜、辣椒粉等治疗小瓜虫病。还可在养殖池中加入有益微生物,以促使池中有害物质的转化。

2.4 养殖过程中经常检查鱼的摄食与活动情况,若发现异常反应要分析原因及时做出处理。同时建立养殖日志,详细记录水温、饲料投喂量、齐口裂腹鱼摄食和病害发生情况。

从以上来看,齐口裂腹鱼疾病防治、治疗与常规鱼的防治、治疗有较多的相同之处,许多常规方法均可鉴,但在使用时需注意差别,仔细观察,以防不测。

(通联:1.402460,西南大学水产系,重庆荣昌;2.402460,西南大学动物医学系,重庆荣昌)

猜你喜欢
腹鱼氏菌爱德华
《剪刀手爱德华》(海报)
齐口裂腹鱼集群行为对流态的响应
2种规格弧唇裂腹鱼幼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南疆地区四种土著裂腹鱼类幼鱼对氯化钠和碳酸氢钠的急性耐受能力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分析
描绘孤独的画家——爱德华·霍普 上
描绘孤独的画家——爱德华·霍普 下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国家标准检验方法的验证与探讨
饲料维生素C含量对半滑舌鳎抵抗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的影响
齐口裂腹鱼肠道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