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爬行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2)—鳖病、龟病(一)

2016-03-28 08:19汪建国
渔业致富指南 2016年22期
关键词:每千克单胞菌胃肠

汪建国

(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博导)

两栖爬行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2)—鳖病、龟病(一)

汪建国

(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博导)

(一)病毒性疾病

出血病

【病原体】目前尚不清楚。据对此病的治疗及病菌分离感染来看,细菌性病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有细菌也是并发的或是继发感染。用粗制的病鳖组织浆经过无菌处理后感染健康鳖体,可出现相同病征。日本也有此病发生,日本的川崎义一认为病毒感染为第一因素,产气单胞菌为二次感染,使病状恶化。此病有可能与赤斑病并发。但根据上述症状,疑是病毒引起。

【流行与危害】此病在越冬复苏后的成鳖、种鳖及温室出来的种鳖都有此病发生,死亡率很高。一般杀菌药物疗效不明显。各养鳖地区都有此病出现,常与赤斑病混淆。

【症状及病理变化】体表往往完整无损,体发黑,口腔发红,底板有的红,也有的不红,行动迟缓,不摄食,严重时口鼻有血水渗出。解剖,内脏、肌肉全部充血,咽、颈、肠都是血红,肝呈红土色,有时还伴有出血点胆大,脾、肾均为红黑色,肺黑色。此类病鳖,用各种杀菌药物治疗均无明显好转,病鳖的病程比赤斑病长,后因呼吸困难而死去。

【诊断方法】根据症状诊断。

【预防措施】

(1)对养殖池放养前要彻底消毒,特别是池底有泥沙或淤泥的池子,一定要翻动冲洗,室外土池要放干水,池底翻晒。消毒药物一般用生石灰每亩75kg浅水拨洒,或用漂白粉、氯制剂8~10mg/L带水清塘;

(2)鳖入池前要严格检疫,剔除病鳖隔离观察;

(3)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饲料卫生;

(4)注意水质污染(特别是温室),经常换注新水,保持水体的清新;

(5)发病期,最好彻底清理一次鳖池,做一次消毒处理,剔除病鳖隔离治疗或销毁,再采取一些辅助治疗措施。

(二)细菌性疾病

1.穿孔病

【病原体】主要是嗜水产气单胞菌等产产气单胞菌属细菌(如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嗜水产气单胞菌和温和产气单胞菌等),产碱菌及普通变形菌等革兰阴性杆菌。饲育环境的恶化(水质、残饵和饲料中维生素缺乏等),也会引发此病。

【流行与危害】穿孔病又称疖疮病、打洞病、洞穴病。该病是鳖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流行于全国各地养鳖场。流行季节一般在水温20℃以上的5-11月,呈现慢性死亡。在温室中的鳖(稚、幼、成鳖)一年四季亦受到此病的危害,尤其是每年的3-5月。病程为5~15天,温度不适宜时可达30天。该病呈暴发流行,通常水质偏酸、溶氧偏低、放养密度高易患此病。该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大量死亡,感染及死亡率可达80%以上,稚鳖死亡率可达到95%以上,成鳖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

【症状及病理变化】发病时,首先可见到病鳖的颈部、背部靠裙边处,四肢基都(主要是前肢基部)或裙边腹缘,以及背甲、腹甲、四肢等处有一个或数个芝麻大至黄豆大的疖疮(稚鳖期直径仅为1~2mm)。随着病情的发展,疖疮逐渐增大,向外突出,最终表皮破裂。此时,用手挤压可压出黄色颗粒状或脓汁状腥臭味的干酪状内容物,有的黄色颗粒易压碎或放入水中自行分散为粉状物。随病情发展,内容物可逐渐自行散落,最后病灶扩大,烂透骨骼,出现穿孔,留有一个空洞,故也称洞穴病。生疖疮处裙边、四肢、颈部甚至均溃烂,直至死亡,成鳖可见此症,幼鳖一般未到此时大多已死亡。

疖疮出现后,病鳖全身不安、不摄食,活动减弱或静伏食台,体质逐渐消瘦,最后头不能缩回,眼不能睁开,衰竭死亡。有的病鳖则因病原菌侵人血液,迅速扩散,呈急性死亡。病鳖尸体消瘦,头颈及四肢伸出,体表有特征性的疖疮,腹部和颈部皮下胶冻样浸润,肺充血,肝脏黑暗或深褐色,轻度肿大,胆囊肿大,脾淤血,肾充血或出血,肠道空虚有丝状充血,体腔有较多量液体。

【诊断方法】根据症状即可诊断。

【预防措施】

(1)改善水体环境。日常管理中经常性地清理池底污物,更换池底铺设的沙,饵料台与晒背台也要定期刷洗消毒;使鳖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

(2)科学投喂。管理中不要投喂单一的饵料,特别是营养不全和高脂肪不易消化的饵料,人工配合饵料要注意复合维生素的添加,并经常添加维生素E,增强抗病力。

(3)定期水体消毒。用浓度10~20mg/L的生石灰和1.5mg/L的漂白粉交替进行全池泼洒。

【治疗方法】采用内服外用结合治疗,单纯外用药治疗时有明显的效果,但易复发;同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维生素。

外用药①发病时,用0.5mg/L或含氯、含碘药物消毒。②聚维酮碘溶液5~10mg/L,全池遍洒。

内服药①每天按每千克鳖体重投喂20~30mg诺氟沙星粉,使用5~7天。②每千克饲料中加入板蓝根10g,三黄散20g(大黄50%、黄柏30%、黄芩20%),辣寥10g,地锦草10g,投喂,连喂5~7天。

2.红脖子病

【病原体】嗜水产气单胞菌或点状产产气单胞菌。

【流行与危害】红脖子病又称赤斑病、赤点病、红点病、红底板病。流行于全国各地,主要危害成鳖、亲鳖。也有报道幼鳖被感染,传染性强,传染速度快,可导致成批死亡。有的地方发病率达10%~60%,个别鳖场可达80%以上。一般越冬之后(4月中旬)开始发病,5-6月是发病高峰季节,流行温度20~30℃。水质老化,池中氨态氮含量超标,饵料营养不全,或者饵料腐败变质,引起鳖抗病力降低而发生此病。

【症状及病理变化】鳖一旦感染此病,常食欲剧减甚至拒食,漂浮于水面、池边或爬上晒背台和钻入沙台沙土之中,其反应迟钝,即使人靠近也不躲避。体驱消瘦,随后颈部皮肤呈带状充血发红,腹甲部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逐渐溃烂成烂斑,舌尖充血发红,一只眼或两眼失明,口鼻流血,不久在上岸晒背时死亡。病鳖尸体消瘦,背甲部溃烂,腹甲部有红斑或烂斑,口腔、食管、胃和肠的黏膜呈点状、斑状或弥漫性出血。有的消化道黏膜充血,肝脏肿大,质脆易碎,胆囊内充满胆汁,脾脏肿大。

【诊断方法】根据症状,颈部皮肤呈带状充血发红,腹甲部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逐渐溃烂成烂斑,可作初步诊断,确诊需实验室中细菌学方法。

【预防措施】除了与穿孔病相同的预防措施之外,可人工接种鳖嗜水产气单胞菌灭活疫苗,提高鳖的特异性抵抗力。

【治疗方法】对病鳖隔离治疗,并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治疗。同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鱼类或动物肝脏和多种维生素。

①遍洒浓度0.5~0.8mg/L的三氯异氰脲酸粉,或其他含氯或含碘的消毒剂。②在饲料中拌入氟苯尼考粉,每天每千克鳖体重5~6mg;或诺氟沙星粉,每天每千克鳖体重20~30mg投喂,连喂5~7天。③磺胺类药物,如复方磺胺甲噁唑粉,按第1天每千克鳖体重200mg拌入料中,第2~7天减半。

3.爱德华菌病

【病原体】迟缓爱德华菌野生型。

【流行与危害】该病主要危害温室养殖的稚、幼鳖。该病流行季节为5~9月,流行水温为20~35℃,30℃左右最易流行。气温突变(如寒流、连续阴雨天等)容易诱发此病。该病在我国多个养鳖场出现,发病率不高,但一旦发病,其死亡率可达70%以上。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鳖初期表现精神不振,活动力差,多悬浮水面,停食,以后在休息台上呆滞不动,捕捉时活动缓慢无力,其腹面中部可见暗红色淤血,不久即死亡。剖检内脏发现,各脏器呈实质性病变,尤以肝脏明显,肝脏肿胀、质脆,有米黄色小点,小点融合成一片,形成典型的肉芽肿,局部坏死。胆囊肿大,呈墨绿色。肾、脾肿大、出血,呈深紫色。肠发白,很少充血。腹腔有腹水,背腹甲内壁有淤血。病鳖精神不振,动作缓慢无力,悬浮于水面或岸边呆滞不动。

【诊断方法】根据症状肝脏肿胀、质脆,有米黄色小点,小点融合成一片,形成典型的肉芽肿,局部坏死等可作初步诊断,确诊需实验室中细菌学方法。

【预防措施】同穿孔病。

【治疗方法】对病鳖隔离治疗,并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治疗。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多种维生素。

外用药:遍洒浓度0.3~0.5mg/L的三氯异氰脲酸粉,或其他含氯或含碘的消毒剂。

内服药:在饲料中拌人氟苯尼考粉,每天每千克鳖体重5~6mg;或诺氟沙星粉,每天每千克鳖体重20~30mg投喂,连喂5~7天。

4.胃肠溃疡出血病

【病原体】主要是普通变形杆菌和营养问题。

【流行与危害】该病流行于全国各养鳖地区,一般发生在100g以上的成鳖养殖中,最早发病为同批中生长较快的个体。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呈慢性死亡;若病情严重,鳖胃肠内大出血或胃肠溃疡迅速转为穿孔,鳖急性发病。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鳖外观体偏厚,可见鳖腹甲呈白色,即表现鳖失血(或称贫血),故也常被养殖业者称为“白底板病”。内脏解剖,可见明显的胃肠壁(尤以胃与肠的交界处)溃疡,溃疡灶形状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胃、肠内出血,后肠或鳖肠内具凝固的血液;靠近肛门处为黑色血块。若病情发展较慢,则溃疡处长期出血,即胃肠出血,便血(靠肛门处具硬黑色血块),内脏中各脏器严重贫血,心脏呈粉红色,肝呈青灰色,内脏像用水洗过一样,无血。若病情发展较快,病鳖可出现胃肠内大出血,引起鳖急性死亡,或胃肠溃疡可转为穿孔,胃肠壁(尤以胃、肠交界处)穿孔后,胃肠内物流出肠道污染及腐蚀内脏。

【诊断方法】通过症状即可确诊。

【预防措施】除了与穿孔病相同的预防措施之外,同时,选用营养均衡、新鲜度好的鳖饲料,保证鳖的正常生长和增强鳖的体质。

【治疗方法】因胃肠溃疡出血病病鳖贫血、缺血,故应在治疗中增加鲜鱼、猪血、青菜和维生素C,并适量添加硫酸亚铁内服5~10天。

外用药: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然后全池泼洒大黄(5~8mg/L)或五倍子(2~5mg/L),连用3~5次。

内服药:在每千克饲料中加入诺氟沙星粉1~2克投喂,同时,每千克饲料加三黄粉20mg(大黄50%、黄柏30%、黄岑20%)煮水拌饲料,7~10天为一个疗程,有一定疗效。

5.白板病

【病原体】陈晓凤等(1995)对该病进行了病原菌分离、菌种鉴定以及人工感染等试验。 认为引起该病的致病菌不是单一的菌。不仅有嗜水产气单胞菌(Aermonas hydrophi1s),还有迟缓爱德华氏菌(E.tarda)和普通变形杆菌(P.vu1garis)。

【流行与危害】该病主要危害100~500g以上的鳖,尤其对250g左右的鳖危害较大。发病突然,传染性极强。初期发病症象不甚明显,等严重时,会突然从水底成批浮起而死去。1995年福建永泰一鳖场所养10万只鳖因染上此病无法控制而死掉8万只。1996年湖北江汉平原大范围爆发和流行,发病率在50%。死亡率约在30%。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5-6月份。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鳖体型较厚,鳖体完好无损伤,底板苍白,呈极度贫血状态。大部分身体呈水肿状。经解剖可发现肝脏大多呈土黄色和青灰色;胆囊肿大、有的肾和脾脏变黑和缩小; 肌肉苍白无血,甚至连亲鳖的卵都无血丝。一般腹腔都有积水。

【诊断方法】该病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疾病。因对其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病原体、病因不甚明了,所以暂只根据发病典型症状,称之为“白板病”。

【防治方法】预防方法同出血病。在发病后可作些辅助治疗:

(1)50mg/L福尔马林遍洒。

(2)大黄硫酸铜合剂遍洒(用20kg的0.3%氨水浸泡1kg大黄,浸泡12小时)遍洒浓度1.5mg/L的大黄+0.7mg/L的硫酸铜。

(3)庆大霉素拌饲料投喂,每千克鳖重用10万单位,连用3天。

6.鳃腺炎病

【病原体】川崎义一(1983)、张幼敏(1993)在描述该病时,认为是嗜水产气单胞菌嗜水亚种(Aeromonas hydrophi1a subsp. hydrophi1a)。李伟(1996)也从患病鳖中分离到此菌。 但从该菌广泛存在于池塘水体中,并在多种病症的病鳖中能分离到此菌的情况来看,很难给以确切的定论。台湾的余廷基(1985)还认为它是由一种霉菌所引起的。 从该病发病急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来看,也有可能是由病毒引起。

【流行与危害】鳃腺炎病在养鳖病害中,是危害最大、传染最猛烈、死亡最快的一种传染病。一旦染病,可导致全军覆没。该病主要发生在稚、幼鳖生长期。从近几年发病情况看,主要对“台湾鳖”危害大,在同时养有“台湾鳖”和中华鳖的情况下,如果台湾鳖爆发该病,还可秧及中华鳖。如福建长乐一家鳖场进“台湾鳖”30万,死亡20万;永泰一家进苗19万,死亡18万,几乎全军覆没;湖北荆沙有一鳖场进“台湾鳖”5万,同时养有中华鳖,结果台湾鳖发病死亡3万, 而且由于隔离不严,还导致中华鳖感染死亡2万。该病的流行季节,大约从每年5月份至10月份。水温在25~30℃之间时,发病最为严重。

【症状及病理变化】发病早期,少数鳖背甲上有白斑症状出现, 容易被忽视或误诊。患病鳖有的颈部肿大,全身浮肿,脏器出血,但体表光滑。有的则是腹甲上有出血班。早期病鳖因水肿导致运动迟钝,常浮出水面沿着池壁缓缓独游,有时静卧于食台或晒背台上不动,不摄食。到发病后期还可见到口、鼻流血。 解剖病鳖,可见两种症状:第一种是鳃腺灰白糜烂,胃部和肠道有大块暗红色淤血。另一种是鳃腺糜烂程度较轻,呈红色,胃部和肠道呈纯白色的贫血状态,腹腔则积有大量的血水。该病最显著的特征:一是脖颈肿大,但不发红; 二是胃肠道有凝固的血块或毫无血色。

【诊断方法】依据病鳖的症状诊断。

【防治方法】此病主要出现在稚幼鳖阶段,发病急、死亡快,一旦发病,鳖就不吃食,外用药物不能见效,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应严格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此病发生。主要措施:

(1)对有发病史的鳖场要彻底作消毒处理,包括鳖池、使用及孵化用工具、温室和温房、周边环境等.

(2)若从外地购进稚鳖,要严格进行检疫和消毒.

(3)在养殖中如果发现疫情,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将病鳖挑出销毁,不要乱丢。发病鳖池也要采取与其他鳖池隔离的措施。同时对未发病的鳖池作一次外用内服相结合的防病处理。即:先用100mg/L的福尔马林浸泡鳖池和稚幼鳖后,换水,再遍洒一次漂白粉等氯制剂,连续投喂几天广谱抗菌药饵。

(未完待续)

(通联: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市武昌东湖南路7号)

猜你喜欢
每千克单胞菌胃肠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未标明每千克体质量用量时应如何换算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卖 葱
槲皮素改善大鼠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
持续性根尖周炎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超声内镜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
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及整合酶的检测
齐口裂腹鱼肠道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