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对养殖鱼类的危害及其控制方法

2016-03-28 13:34刘永波王雅倩
渔业致富指南 2016年4期
关键词:鱼体氨氮鱼类

○刘永波王雅倩



氨氮对养殖鱼类的危害及其控制方法

○刘永波王雅倩

随着水产养殖业集约化、规模化的迅速发展,使得水产养殖业中氨氮污染的问题变得日益严重。氨氮具有较强的毒性,稍有不慎,吞食性鱼类就会发生氨氮中毒,轻则影响正常生长,重则死亡,经济严重受损。

1 水中氨氮的主要来源及存在形式

池塘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饵料(饲料)、水生动物的排泄物、肥料及动物尸体分解等。

氨氮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于水中:非离子氨(NH3)和离子氨(NH4+)。二者在水体中存在一定的平衡,在pH值和温度一定的情况下,二者能够按照一定比例而共存。pH值小于7时,水体中的氨几乎都以NH4+的形式存在,pH大于11时,则几乎都以NH3的形式存在,温度升高NH3的比例增大。氨氮对水生动物的毒性,主要是它所包含的NH3起作用。NH4+对水生动物的毒性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2 氨氮中毒的机理

当NH3通过鳃进入鱼体后,会直接增加鱼体氨氮排泄的负担,氨氮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血液pH随之相应上升,鱼体内的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并可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破坏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导致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窒息。此外,水中氨浓度高也影响水对鱼体的渗透性,降低内部离子浓度。

3 氨氮对鱼类的危害

氨氮对鱼类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慢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摄食降低,生长减慢;鳃的离子交换功能损坏;增加对疾病的易感性;降低生殖能力。急性氨氮中毒危害为:鱼类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中毒严重的会造成死亡。

鱼氨氮中毒初期表现为食欲下降,抢食不积极。当出现严重中毒时,鱼群全池浮头,开动增氧机后,鱼群回避不近,向四周散浮,投施增氧剂也不见浮头缓解。鱼呼吸急促,口裂大张,甚至狂游乱窜;有时静静张口露头,时间不长则出现游动乏力,鳃盖及口裂张大,身体失衡侧卧,背鳍不时颤抖,呼吸微弱,身体侧翻,体色变浅,不久则昏迷而死。

4 氨氮的控制方法

(1)加换新水。换水是最快速、有效的途径,要求加入的新水水质良好,水的温度、盐度与原来的池水相近。

(2)增加池塘中的溶解氧。在池塘中使用增氧剂,保持池塘中溶氧充足,加快硝化作用,降低氨氮的毒性。

(3)加强投饲管理。选用优质蛋白原料,使用具有更高氨基酸消化率的饲料,避免过量投喂,提高饲料的能量、蛋白比,通过改善鱼类对饲料的利用率而间接降低水中氨氮等有害化学物质的含量。

(4)在池塘中定期施用水体用微生态制剂。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并配合池塘底部增氧剂,增加池底溶氧,直接参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的去除过程,将有害的氨氮氧化成藻类可吸收利用的硝酸盐。

(5)培植、种植水生植物。在池中一角围栏栽种水生植物可有效地吸附氨氮等有毒物质,降氨效果明显。

(6)控制浮游动物数量。浮游动物的代谢作用产生氨,适当地放养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可减少水中氨氮的积累。

(通联:130000,吉林省长春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电话:18088673107)

猜你喜欢
鱼体氨氮鱼类
悬浮物对水质氨氮测定的影响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三维鱼体参数化建模
轴流泵内鱼体的运动行为与撞击损伤分析
淡水鱼水平往复振动头尾定向输送方法
鱼类运动会
淡水鱼腹背定向装置设计及试验
氧化絮凝技术处理高盐高氨氮废水的实验研究
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氨氮去除的影响因素
间位芳纶生产废水氨氮的强化处理及工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