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二派”到“双创”热潮

2016-03-29 16:30伍继延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潘石屹冯仑外号

伍继延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22处提及“创业”,这是非比寻常的。

过去一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全年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21.6%,平均每天新增1.2万户。出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一大批创客走上创业创新之路,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这些成绩引人注目。

新的一年中,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落实好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等计划,还将是政府工作重点。“双创”大潮扑面而来!

这让我想起了“九二派”。上个世纪90年代由邓小平南巡发表“南方谈话”,引发大批体制内人才纷纷下海经商办企业,有点像今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988年,我所在的海南改革发展研究所,虽然是副厅级的事业单位,实际上总共只有十多个人,但是下海后成才率非常高。现在的海南中改院院长迟福林当时是海南体改办副主任兼所长,万通董事长冯仑是主持工作的常务副所长。我是信息部的负责人,富鼎和股权投资基金总裁王启富是办公室负责人,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是我们下属公司的常务副总,阳光一百董事长易小迪当时是人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到我们单位实习,准备毕业就来就职的。

1989年,经过一番波折,海南改革发展研究所被撤销,大家都没了单位只有下海,我因为人事关系还在海南体改办,回到机关继续拿工资。没想到1990年,冯仑衣着光鲜地回来,形象气质重新变得十分高大上。大家久别重逢凑个饭局,冯仑掏出名片:“南德公司总裁政务秘书”。南德的老板就是创造了个人财富神话、极具争议的牟其中。

1991年,冯仑回到海南召集旧部创业,到了1992年形成了所谓的“万通六君子”的团队。当时我凭个人对他们六个人的直观感觉,分别起了外号。比如说冯仑,我给他起了外号叫“冯贤达”,在我的感觉中,他始终是个社会贤达。给王功权起的外号叫“王老财”,因为王功权是学管理出身的,有认死理的习惯,管理比较认真、规范,在当时来讲,我们还是不适应的,所以我认为他很抠门儿,是个老财。当然王老财不服气,问我他怎么是老财,应该说潘石屹才是老财。我给潘石屹起的外号很好玩,叫“伪君子”。为什么?因为潘石屹看起来是一个谦谦君子,但是骨子里是一个商人,事实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不管是“冯贤达”还是“王老财”,最后在商业上都不如潘石屹这个“伪君子”。

易小迪,我当时给他起的外号叫“好孩子”,我觉得易小迪是个中规中矩的人。王启富呢,我给他起了一个当时听起来不太好听的名字叫“土包子”,土里土气。现在看来启富倒是本色不改,偶尔还骑个自行车,游一游运河。

我们那个年代的创业,实际上跟现在互联网创业有一点儿类似,就是两手空空从无到有,创业者都有这个过程。但是不同的是什么?是那个年代存在大量的体制创新带来的机会,通过国家经济体制的变革发现新的市场机会进而经商发财,“九二派”大都经历了这么一个特殊的创业过程。

今天的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市场经济制度已经确立,互联网汹涌澎湃地冲击一切传统产业,创业者应该通过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在全球化的互联网上冲浪翱翔。他们要避免传统创业的路径依赖陷阱——就是想找关系、依靠关系、依靠熟人做生意,换句话说,“一手抓市长,一手抓市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当下中关村有个“21岁现象”:不少学生大三时就开始创业,他们是互联网的一代,创造力强,思维方式和国际接轨,做事不墨守成规,因为年轻也不惧失败,这些人当中很可能会产生中国的乔布斯……可喜可贺,但我有点忠告。

今日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国际视野是他们的优势,万事都会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式去做。他们缺的是什么?他们缺的恰恰是我们“九二派”在社会中的历练,经历各种人际关系的考验,经历各种现实挫折的磨砺,经历各种团队纷争而引发的管理危机,一句话,他们还太单纯。不怕,他们毕竟还年轻,经得起折腾!这是他们的优势。

猜你喜欢
潘石屹冯仑外号
妈妈有个外号
给自己起外号
欠了钱怎么办
潘石屹:对待生活与事业始终乐观坦率
潘石屹,五十岁后,他决定跑步
冯仑的江湖从不寂寞
调皮的小河虾
冯仑装阔
冯仑装阔
我和潘石屹闯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