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学视域下红岩精神和长征精神解读

2016-03-29 09:42刘永
现代交际 2016年3期
关键词:长征精神探究分析

刘永

摘要:文化传播是在特定的社会及精神文化发展背景下产生的,精神文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得到了延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践行群众路线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红岩精神和长征精神来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延续。本文主要是从红岩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和长征精神的内涵及意义的基础上,对文化传播学视野下的红岩精神及长征精神进行深入化的探究。

关键词:文化传播学;红岩精神;长征精神;探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D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166-04

一、红岩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分析

(一)红岩精神的科学内涵

红岩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精神和奉献精神,在坚定

的共产主义思想信念的指导下,以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革命精神为目标,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红岩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中国共产党员和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以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主要奋斗目标,在中公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团结战斗,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中国革命者在极其险恶的环境氛围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先,以实际行动捍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红岩精神是对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同样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性念、品格以及崇高理想的反映,以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为背景,推动中国民主化运动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以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1]

(二)红岩精神的现实意义分析

发扬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党的基本理念、方针政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和让国民党及国统区的人士都能领略到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发展动力。新时期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而这种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要始终传承下来,这不仅是一种作风,还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以用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开拓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充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人民自力更生,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建設。[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精神文明建设也不断进步和发展,而文明的进步往往伴随着道德腐败等不文明现象的发生,贪污腐败、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现象屡禁不止,同样也严重影响了党和人民之间的联系,干扰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需要正能量的支撑,需要红岩精神来扶正社会风气,弘扬社会正能量,党员要牢固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荣,讲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的腐化,坚决改正和杜绝错误观念的滋生。

以红岩精神为主线开展红色革命教育,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开始泛滥,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在思想观念及价值观的取向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损失,培养一批具有正确思想观念及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将红岩精神融入到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建设,准确把握红岩精神的内涵及对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红岩精神教育和培育党员干部,真正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明程度。[3]

二、 长征精神内涵及意义分析

(一) 长征精神内涵分析

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指导思想和灵魂,也是长征取得胜利的源泉

和动力。在艰苦的长征途中,红军三大主力顺利实现会师,奔赴抗日救国的前线,中共红军就是靠着广大党员坚定执着的信念和对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立党宗旨,坚实的群众基础,是中国革命的胜利的根本保障,弘扬长征精神,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中国共产党拥有严格的纪律,也是党员意志的体现,长征的胜利的另一基础条件就是,党和人民军队拥有铁的纪律,从革命的利益出发,严格军纪,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红军战士严格遵守民族政策和群众纪律,在长征沿途行军中获得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人民群众的支持。[4]

(二) 长征精神的意义——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以坚定的革命信念为指导,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艰难险阻,将这种坚定

信念革命胜利的源泉和动力。长征过程中,面对国民党反对派的围剿和异常恶劣的环境,党和红军始终以顽强的精神意志和积极乐观的情绪,保持对革命的追求。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弘扬长征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需要以长征精神作为支撑,强化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以马克思主义精神来武装自己,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革命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坚定社会主义建设不动摇,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态度。

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不断弘扬长征精神的目的,在于加强党和政府的先进性建设。红军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面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被迫选择了长征这条道路,中共红军以正确的思想指导和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取得了长征的顺利进行。在新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长征精神依然需要弘扬,以此更好地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确保党和政府能肩负起时代和人民所赋予的使命,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开辟道路和途径。以民主原则为基础,加强民主化社会的发展,以巩固和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内统一及党的创造力。[5]

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召开几次具有代表性、转折性的会议,改变以“左”的错误思想在党内的指导,解决党的军事指挥、组织领导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长征胜利的实际告诉我们,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以加强民主集中制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党内的各项制度,明确岗位责任,防止专权主义,拥护党的统一。

三、 文化传播学视野中的红岩精神和长征精神

红岩精神和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实践中的宝贵

财富和经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础和动力。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央红军经历了长征的考验,是长征精神的践行者。在红岩时期,长征精神得以延续和发扬,党中央以坚定的信念和群众路线为基础,形成了红岩精神,本文主要是从文化传播学的视角对长征精神和红岩精神进行不同角度的探讨。

(一) 文化传播学视野中的红岩精神与长征精神的形成分析

在文化的发展及组成中,精神文化是其中最为关键且重要的因素,价值观是

对精神文化的集中诠释,精神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的反映,文化的形成与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及人文地理息息相关。而作为中国革命精神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长征精神,则是在中国土地革命失败,中共红军被迫转移的情况下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共红军在极端困难的自然条件下,顺利到达陕北,这不仅是对革命精神和坚定信念的体现,还是中国共产党坚守纪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精神表现。红岩精神的形成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以渣滓洞、红岩村等作为革命的主要根据地,在困难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为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来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及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革命技术。[6]

(二) 文化传承中长征精神及红岩精神的共性分析

精神文化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社会发展同样也是以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作为基

础和前提,长征精神和红岩精神作为精神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较多相似之处,诗歌及报刊作为当时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和体现当时,在其中都有体现。

1.共同的精神追求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產党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二万五千里长征期间,由于路途及环境的恶劣,导致军队所需的日常用品极为匮乏,一些时候红军战士甚至将野草、树皮作为充饥食物,也有不少战士因为饥饿和疾病而牺牲,即使是面对这种艰难的环境,红军也没有因此而放弃,凭借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克服重重困难,采用有效的战术,摆脱敌军的围剿,顺利到达陕北会师,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也因此形成。抗日战争进入到一定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发现只有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更好地开拓战争新局面,由于中共党员在重庆生活条件艰难,共产党人健康奋斗的精神也是对红岩精神的集中体现。[7]

2.共同且坚定的信念追求

共产主义的共同和坚定的信念是中国革命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长征精神的灵魂,中共红军克服艰苦的环境,突破敌人的围剿,从而顺利到达陕北会师,这不仅仅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还依靠的是坚定的革命信念,广大的共产党员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毛泽东及中共中央正确的决策领导下,冲破重重困难和关卡,最终实现长征的顺利,这种坚定的信念是中国革命建设的宝贵财富。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庆,绑架、暗杀中共党员的事件时有发生,共产党人的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特殊的革命情况下,他们仍然以坚定的信念来坚持不懈的斗争,从文化学的视角来说,这是崇高的信念追求在《江姐》《周恩来在重庆》在影视电视剧作品中充分得以体现。在白公馆及渣滓洞的展馆中,国民党特务人员用以逼供中共党员的刑具依然存在,众多的共产党战士面临这种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折磨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是对红岩精神最好的诠释。

3. 共同的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长征途中,中共红军每走到一个地方都会为当地百姓做实事,以实际能力维护群众的利益,以实际行动来教育、武装和动员群众,得到了各族人民群众的大力拥护和支持,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一文中均有详细记载。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中共的主要目的是争取更多的群众对抗日战争的拥护和支持,党员深入到群众中,勤奋工作、热忱助人,增进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沟通与交流,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解放战争进入到城市斗争阶段,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群众发起猛烈的运动,各阶层的斗争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革命斗争的广度和深入也不断加强。随着改革开放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群众路线作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道路,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还是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需要,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坚定群众路线,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8]

(三) 文化传播视野中的红岩精神与长征精神特色分析

长征精神与红岩精神作为革命精神既有共性的相同,也有个性的不同,这主

要表现在文化途径上。

1.长征精神所具有的时代精神特色

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一文中表现出来了团结进取、艰苦奋斗的红军精神,党内团结是长征建设中的重要方面,遵义会议的召开着重解决党内及红军内部的团结,以积极一致的态度应对侵略者,毛泽东思想也在遵义会议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迎难而进在诸多的小说、电视剧及影视作品中均有体现,中共红军的这种精神也包含在其中。

2.红岩精神所具有的时代精神特色

中国文学界诸多关于红岩精神的作品,如《周恩来在重庆》电视剧中,充分体现了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以宽广的胸怀争取国民党党员及无党派人士,促进中国革命发展的事迹,红岩精神是在重庆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下所形成的,而中国共产党以高尚的精神品格与诸多国民党高官、中统特务交流时,不被其思想同化,充分体现了红岩精神的高尚与坚定。[9]

四、 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分析

在长征精神及红岩精神的形成时期,由于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中国共产党

集思广益,创造出不同形式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这些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传播媒介的局限性,在长征精神及红岩精神的传播中收到了不同的效果。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进行的军事及文化封锁,使得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在这种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报纸、标语以及广播、布告等在长征精神中起到了积极的效果。长征精神和红岩精神诗歌的表现形式是不拘一格且丰富多彩的,诗歌源自于特定时期发展实际,它不同于其他社会时期的诗歌,它是革命的宣言,是对社会发展特定时期的积累。[10]

五、 弘扬长征精神和红岩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来应对社会的发展。在长征及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统区,政

治环境及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大无畏的精神践行社会发展。由于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坚定的信念,以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做贡献的历史任务,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困境中,都要以坚定地共产主义信念来引导中国社会积极健康地发展。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长征精神及红岩精神是在特殊的革命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在理论建设中保持着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的新时期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促进现代化建设更好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长征精神及红岩精神具体鲜明的实践性,是中国共产党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体现,自觉抵制腐败主义的滋生和享乐主义对共产党员的思想侵蚀,以共产党人高尚的精神和节操带动中国革命的前进和发展,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利益为先行,保障权力的应用以为人民服务为主,确保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真正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11]

六、 结语

长征精神和红岩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它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奋斗的优秀成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是对中国具体社会发展实际的反映,中国革命建设依赖于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党,红岩精神及长征精神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产物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当代仍需弘扬红岩精神和长征精神,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开创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杜俊华,周勇. 文化传播学视野中的红岩精神和长征精神[J]. 探索,2013(01):126-129.

[2]朱伟. 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4.

[3]王安萍. 提升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影响力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4.

[4]楊琴. 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D].四川大学,2007.

[5]杜建华. “红色记忆”的嬗变:对“红歌”媒体呈现的考察(1979-2011)[D].复旦大学,2012.

[6]刘科荣. 现代传媒环境中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

[7]陈玲. 自治区党报的民族文化报道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8]李勇. 试论当代社会的文化媒介化及其对受众的影响[D].南昌大学,2007.

[9]孙瑞祥. 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生成机制与传播动力阐释[D].天津师范大学,2009.

[10]任坤. 从审美心理角度看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8.

[11]孟丽花. 文化研究视阈中的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D].山东师范大学,2009.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长征精神探究分析
融资租赁合同法律性质探究
基于整合高校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思考分析
网络媒体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究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基于年级差异化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探析
浅谈长征精神在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循环经济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
新医改环境下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