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介入视域下的茶艺翻译研究

2016-03-30 08:20刘溪萍张歆怡承德广播电视大学河北承德067000
福建茶叶 2016年5期

刘溪萍,张歆怡,隋 莹(承德广播电视大学,河北承德067000)



文化介入视域下的茶艺翻译研究

刘溪萍,张歆怡,隋莹
(承德广播电视大学,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推动了各国语言文化的融合,同时也为我国的传统汉语文学传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茶艺文化是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沉淀的精华所在,但其与国际之间的传播交流,仍存在一些障碍,主要原因是我们翻译水平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对各种文献及语言资料的查阅分析,结合国际间现有的多种语言文字翻译策略,对茶艺的翻译解说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发展建议,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传统茶艺文化的国际传播,增加其传播广度与深度。

关键词:文化介入;茶艺翻译;文化图式

刘溪萍(1980-),女,河北承德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张歆怡(1987-),女,北京密云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隋莹(1982-),女,河北滦平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化。

茶艺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精髓之一,从汉朝有了丝绸之路开始就已经逐渐的走向世界,成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团结友好互助的关系纽带,特别是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茶艺文化翻译传播的重要性日益被显现出来。国际交流的日渐频繁加深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开放程度,使东西方文化出现了日益融合的现象,在文化介入的视域条件下,我国传统的茶艺文化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内容也变得更为丰富,而翻译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有效手段,必须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以促进我国茶艺文化的传播。通过对世界上现有的茶艺文化表演翻译进行分析,总结其存在的相关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翻译策略,通过将单方向的茶艺文化输出,转变为双方语言文化互动的方式,促进我国茶艺文化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

1 茶艺的审美特征

1.1 仪式化

仪式化一词最初源于古典进化论,是一种具有诱发功能的行为过程,使其功能向着准确度、精密度的方向发展,逐渐趋向行为规范化、特殊化。随着茶艺审美变得越来越仪式化,茶艺行为也具有更加简单明了的特征,但其本质仍然是在不断的被重复,部分内容经过强化发展成为具有特定形式的行为,即“仪式”。仪式是行为范畴内的揭示文化内容与精神的行为,茶艺文化的仪式化就是通过饮茶行为来揭示文化精神以及茶文化的象征意义等,在扩大饮茶之风范围、传播茶艺文化的同时,不断地传播茶艺文化的精神思想及礼仪技能,将茶艺表演过程中人的行为气质与辅助工具茶、水、器等进行明确而严格的规定,以特殊的表演仪式形成独特的表演境界,技术与艺术相互融合,相互衬托,从而达到仪式化的独特审美境界,作为精神文化被现今文明社会所喜爱。

1.2 人格表现

茶艺是一种被世界人民普遍接受的生活艺术,在其形象表达方面具有一定的哲学性,核心是反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秩序与精神追求,也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通过茶艺文化所寄予的美好祈愿。

人格化是人们对外物的移情,将人们自己的感受、理想、信念等转移到外物上,以物的形式表达出来。茶艺的人格表现即是一种茶人的移情作用,将饮茶时的情感迸发寄托于茶艺活动,以茶艺来体现茶人的人格思想,同时又通过茶艺影响茶人情感信念,即“君子比德于茶”、“君子习茶育德”,最终形成“君子德茶合一”的茶艺境界,所以,茶人们不仅是在茶室保持着自己的风雅态度,而是随时随地地持有沉稳娴静的艺术风采,将茶艺融入生活,抒发茶人们的礼乐文化审美,并进一步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人文关怀精神,以茶艺的人格表现发挥其社会凝聚作用。

1.3 情趣与意象

茶艺特有的仪式与人格表现,促使茶艺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不但是一种饮茶活动的写实过程,也是茶人超现实的精神理想追求,成为了一种生活艺术形态,具有自己的情趣与意象审美追求。一方面,茶艺审美的核心是技艺与茶汤两者恰到好处的呈现,通过饮茶行为和茶艺表演行为表现美、创造美,将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联系在一起,完成美学角度的形象反映,传递出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使人们能够感受美、体会美,在茶艺欣赏中体验生活;另一方面,茶艺的审美情趣还体现在视、听、嗅、触等多个感官角度,以茶叶的色香味形之美中体现茶境的悠远自然之美,以茶技的气韵灵动之美体现礼乐的意象情趣之美;更重要的是,茶艺文化通常蕴含了茶人们的悲天悯人情怀及天地自然和谐的理想等,容易引发民族精神追求的共鸣。

1.4 大众性

大众性审美区别于精英趣味审美,茶艺经过千年的历史发展传承,已经具备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其参与者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茶文化受到了各国家民族的广泛推崇,拥有“在上为礼、在下为俗”的双重表现作用,逐渐地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客来敬茶、以茶为聘、清茶四果等饮茶风俗。茶艺文化的诞生更是将茶文化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与中国古代的儒道释等哲学思想关系密切,以艺术的表现手法描绘了日常生活,体现了充满禅意的思想意境,更是随着古代诗词艺术的发展,使茶艺文化具备了大众的诗意美学,将艺术与实践相互结合起来,进行双向动态的情感理念交流,以共通的美好愿景受到大众的广泛推崇,具有一定的普世性。

2 翻译的文化介入

文化主要通过器物、制度与观念来体现,受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及思想政策等的影响,文化其实就是社会价值系统的全部表现因素之和。茶艺文化翻译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合理地处理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扭曲、失落等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文化介入的视域背景下,翻译活动会受到文化审美、政治宗教及意识形态等的影响,给茶艺文化翻译带来了文化冲击,但同时这也是我国茶艺文化走向世界,创新时代特色的不可多得的时机。所以,在文化介入为茶艺文化翻译提出更高要求的今天,我们更要尊重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加强翻译活动的策略研究,实现文化功能上的等值转换,促进我国与国际茶艺文化的融合发展,加强这一优秀特色文化的传播深度与广度。

3 文化介入视域下的茶艺翻译

3.1 文化图式与茶艺翻译

3.1.1 文化图式理论

图式最初是1932由德国心理学家巴雷特所提出的,是对过去经验的反应与积极组织。茶艺文化是从器物、制度与观念等三个角度对文字语言和精神思想、习惯风俗的表现。文化图式具有民族性的特点,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获得的知识进行分类,是有序的知识框架系统。从图式文化理论的角度来看,茶艺文化翻译就是利用相关的各种文化图式,对茶艺文化的源语言进行解码分析,并进行目的语言的再次编码。尤其是当前世界的经济文化逐渐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各国文化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使得茶艺文化的翻译受到了政治、宗教及审美等因素的影响。文化图式也具有稳定性特点,在形成后的较长阶段之内不会发生改变。此外,文化图式还具备一定的创新性,通过加工创新获得原信息基础上的新信息,最终实现茶艺文化功能上的等值转换。

3.1.2 文化图式的冲突

文化图式冲突是人为强行将源语图式与目的语图式进行匹配所产生的冲突,两者的表达含义部分不一致,甚至意思是完全相反的,这主要是由源于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两者之间的理解偏差所导致,他们各自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艺术文本解读,形成了理解偏差,甚至是错误。茶艺文化具有许多专业术语,充满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独特性质,如一种喝茶持杯方式被称作“三龙护鼎”,使用拇指、食指与中指端杯,不但可以保持平稳,而且姿势典雅,在翻译时,许多译文简单的将其称作“three Long Huding”,完全失去了“龙”这一形象表现,也无法体现出龙所代表象征的深刻内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中国的龙是至高皇权的象征,而西方的龙则为恶魔的化身,这种文化的冲突直接导致茶艺翻译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气氛,而文化图式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文化融合的新背景下,不可避免的文化图式冲突便造成了茶艺文化翻译的理解误区。

3.1.3 文化图式缺省

文化的图式缺省是源语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认知的不完整,从而导致读者不完全理解相关文化。汉英两种语言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有着一定的差异,而翻译则是两种语言图式之间的思维转换,它们各自的特殊性明显加大了翻译难度。如出自中国典籍故事的“关公巡城”及“韩信点兵”这两个茶艺表演步骤,西方由于缺乏这种文化含义,使得这两个步骤的翻译以步骤直译的方式出现,如“低,快,匀,尽”译成“low,fast,even and end”,模糊粗浅,使读者完全体会不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韵味。

3.2 文化介入视域下的茶艺翻译策略

在茶艺文化翻译活动中,文化体现不是以源语文化,就是以目的语文化作为茶艺文化的最终归宿。在现今东西方文化逐渐融合的背景下,我们希望达到茶艺文化翻译的文化功能对等,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对茶艺文化的翻译进行实践分析,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意见:第一,在进行茶艺表演的解说演讲前,首先要对茶艺文化极其表演过程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充分理解其文化,并得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做到厚积而薄发;第二,要破解东西方文化缺省问题,尽可能地维护源语文化的文化特色;第三,要协调的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使译文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具有足够的美学吸引力;第四,茶艺文化必须要由专业的文化翻译团队进行专业研究,在翻译译文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促进我国茶艺文化乃至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4 结语

文化介入为茶艺文化的翻译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加强中国茶艺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东西方文化融合问题,在茶艺文化翻译解读时,注意两种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而使茶艺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并且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袁媛,姜欣,姜怡.图式理论观照下的茶文化翻译——《续茶经》个案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0(10):64-66.

[2]魏瑾.文化介入与翻译的文本行为研究[M].上海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杨德宏.典籍英译的美学思想与译者的审美取向——以《茶经》《续茶经》为例[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2):120-122.

[4]范琳,陈少康.图式视角下的广告翻译[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94-96.

[5]李丹,巢劲云.文化介入的茶艺表演解说词翻译[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1(11):50-51,5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