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筝曲《寒鸦戏水》中感悟
——潮州筝与潮州功夫茶之联系

2016-03-30 08:20卜晋雯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福建茶叶 2016年5期

卜晋雯(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从筝曲《寒鸦戏水》中感悟
——潮州筝与潮州功夫茶之联系

卜晋雯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本文主要以筝曲《寒鸦戏水》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了潮州筝和潮州功夫茶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寒鸦戏水》;潮州筝;潮州功夫茶;联系分析

潮州筝是中国古筝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派,其主要特征是细腻、柔美,整体的曲调听起来比较文静、委婉,而且往往会融入一些比较细腻的装饰音(比如吟、揉、按、滑等)进行润饰,这样就会体现一种华美、流畅的风韵。潮州筝和潮州功夫茶两者之间有一种非常美妙的关系,都具有很多年的发展历史,整体上给人一种优美、细腻的感觉,具有独特的艺术美。下面笔者主要以《寒鸦戏水》这首筝曲作为切入点,探讨分析潮州筝和潮州功夫茶之间的内在联系。

1 潮州筝和潮州功夫茶一样源远流长

1.1 潮州筝

潮州筝非常有名,是中国古筝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流派,最大的特点是细腻、柔美。最早是广东潮州语系地区开始流行潮州筝派,当时是潮州音乐潮州弦诗乐的主要组成内容,广泛流传于东南亚一带。在调式上,潮州筝曲具有潮乐独特的“轻三重六”、“重三六”、“轻三六”以及“活五”等几种类型,同时潮州筝也融入一些比较细腻的装饰音(比如吟、揉、按、滑等)进行润饰,这使得潮州筝整体上显得流畅、华美。其中,“重六”调、“活五”调分别是我国变体古典乐音阶、变体古燕乐音阶的产物,而“变、闰”的多义性也可以体现出燕乐音阶的特征。自从魏晋隋唐后,“秦筝”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柱促使弦哀”,而且沿用潮筝的这种方法后慢慢衍生出了“轻重三六”这种演奏技法,其非常类似于侧调空弦和秦腔楚调空弦散声的“苦音”和“欢音”这两个调的变化,由此可见潮乐承传了中原汉族音乐。

1.2 潮州功夫茶

潮州功夫茶也被称为潮州茶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种茶文化。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茶文化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发展得相对比较完善,沿海地区人们都比较喜欢饮茶,潮汕当地人民也将茶道作为最佳的待客礼仪,而且不断完善,这不单单是由于茶具有养生价值,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人一直将茶寓意“待君子,清心身”。功夫茶属于一种泡茶技法,主要是由于这种泡茶方式比较讲究,因此对操作技术具有一定的要求,这种功夫主要体现在沏泡上,而且重在品饮。最早是在宋代开始出现功夫茶的,尤其在当时的广东潮州府(也就是潮汕)、泉州以及漳州等地区比较流行,其主要承袭了唐宋的品茶艺术。

2 潮州筝和潮州功夫在柔美、细腻上呼应

《寒鸦戏水》这首筝曲的调式整体上是由慢变快,从以往淡淡的凄凉风格转变成相对活泼的风格,显得质朴、生动,结合之后会显得更加有意境,给人一种亲切动人、明澈清亮的感觉。比如,潮州功夫茶一小杯浓茶入口后可能先会觉得浓苦,可能还会感觉有点涩口,但是入喉回味起来会觉得甘芳润喉、其乐无穷,是一种先扬后抑的体验。潮州的茶叶一般都种植在高山峻岭上,烟雾袅绕,可以很好的吸收日月精华,基本上没有被污染,品性高洁,而且气味芳香。筝曲《寒鸦戏水》的曲调也是充满生机、拙朴生动,显得非常活泼,就好像一副自然清新的水彩画,有自己的神韵,明亮晶莹、细腻别致,也有深远的意境。它们都和大自然密切相关,交相呼应。

“功夫茶”实际上包括潮州功夫茶和烹茶方法两部分,而潮州筝也有一定的功夫,其演奏的过程中,左手和右手有非常明确的分工,左手主要是负责掌韵,右手主要负责主音。韵主要要求气息连贯,音主要要求珠圆,左右密切配合可以达到音韵并茂的效果。演奏潮州筝曲的过程中,如果内在修养以及潮蕴文化不足的情况下,很难演奏成功,这就要求演奏者不断完善自己的练琴造诣,不断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茶艺属于一种外在的茶文化表现形式,而茶道是茶文化的本质和精神,一定要用心灵来感悟。茶艺、茶道有机结合起来才可以统一茶文化,潮州功夫茶茶道的主要核心体现在“和、乐、精、敬”四个字上。筝艺是筝的外在表现形式,优雅动听,不仅有韵律,也有节奏,而筝曲是筝的灵魂,一定要用心表达。《寒鸦戏水》这首筝曲将身心感受和自然生命相呼应的意境充分体现出来了,明澈灵动。

《寒鸦戏水》这首筝曲属于一种非常典型的板式变奏体结构,一共有3段,每一段音乐都有其自身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段落之间的界限也非常清晰。第一段的头板,也就是慢板是4 / 4拍的节奏,紧接着第二段拷拍,也就是拷打和第三段三板,也就是中板,都属于一种1 / 4拍节奏,速度相对而言比较快。整个乐曲板式铺排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潮州弦诗套曲结构样式。头板缓慢流畅,而且清新优雅,就好像茶艺中刚开始的一沸,有轻微的声音,这个开始缓慢且生动。涌泉连珠是二沸,和筝曲《寒鸦戏水》中第一段拷拍部分比较像,整个节奏更流畅,速度也稍微快一些,在韵律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激动起伏。筝曲的第三段快板部分的速度会更快,而且旋律流畅、热烈,再配合流利、轻快的花指会把情绪慢慢推向高潮,激荡昂扬,声音可能会响彻四方,这和三沸的腾波鼓浪比较像。

以往潮州筝都是左手作揉按弦、右手弹奏的方式进行弹奏的,通常右手演奏只会应用大拇指、中指和食指,其中最主要的是大拇指,由大拇指完成的部分占到一首曲子的70%左右,而右手大拇指弹奏的地方又需要左手适当采用“注、吟、按、揉”等几种手法进行润色。换言之,演奏每一首筝曲的时候,70%左右都需要左手进行加工润色后才可以完成,从中就可以体现出潮州筝演奏要求精细到位,和潮州人泡功夫茶一样也需要考究。一般,泡功夫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流程:⑴治器。这个环节有起火、掏火、洁器、扇炉以及淋杯等一系列动作。⑵纳茶。在滴嘴和罐底处放置最粗的茶叶,中层放置细末,然后在其上面再放置粗叶,这样基本上就完成了纳茶环节。⑶煮水。潮州也将煮水称为“喉汤”,主要指的是采用“蟹眼已过鱼眼生”这种沸度的水来冲茶最佳。仅仅是煮水这个环节的细腻就和筝曲中的润色非常像。如果站在细致分工的角度分析,功夫茶和潮州筝曲都应该抱有细致、认真的态度。

3 潮州筝和潮州功夫茶都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技巧

潮州功夫茶的洗杯这个动作最具艺术形态,如果泡茶者动作熟练的话,两只手可以同时洗两个杯子,而且动作比较迅速,姿态很美,声调也铿锵有力。潮州筝在演奏的过程中,身体一定要保持平正,手指、手腕、手臂都需要放松,手应该摆放成一朵莲花倒垂的形态。同时,演奏潮州筝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指序,“顺指”指的是“勾、托、抹、托”,如果不是这种顺序的话就属于“逆指”。潮州筝演奏的过程中假如出现“逆指”一定要用“历弦”或者“大撮”。“逆指”其实是演奏潮州筝的一个大忌,特别是“催板”的音符比较密,速度也比较快,如果碰到“逆指”极易出错。潮州筝演奏的过程中假如连续3个音符都相同的话,一定要先采用中指“勾”弦,然后再用大拇指“托”弦,这种指法也叫做“反打”,紧接着应该采用“大撮”或者“飞指”的指法进行演奏,这种演奏方法也是潮州筝的一大演奏特色。潮州筝和潮州功夫茶都将其体态形态美充分展现出来了。

洒茶的秘诀主要体现在“低、快、匀、尽”四个字上,其中“低”主要指的是“高冲低斟”。对于洒茶一定不能太高,太高的话可能会散失其香味,而且会产生很多泡沫;“快”主要是指速度快,这主要是为了保持茶的香味以及茶的热度;“匀”主要指的是均匀,洒茶的过程中一定要轮流着把每一杯都洒匀;“尽”主要指的是壶中不可以留有余水。冲泡茶也包括以下几个流程:⑴鉴赏香茗。在茶藏中取出茶叶(一壶量)放在赏茶盘中以供鉴赏。⑵温壶。也就是采用沸水浇满壶身,主要是为了给壶体加温。⑶乌龙入宫。用茶匙把茶叶拨到茶壶中,先装细茶叶,然后是粗茶叶,最后是茶梗。⑷悬壶高冲。将适量水注入到孟臣罐内,一直到水满到壶口。⑸春风拂面。采用壶盖轻轻的将壶口泡沫一一刮去。⑹熏洗仙颜。洗茶主要是指将壶中的水快速倒出来,这是为了将茶叶表面浮尘洗干净。⑺若琛出浴。第一次的一泡茶水用来烫杯,这个动作叫做温杯,然后再将杯身转动就好像飞轮在旋转,和飞花观舞也比较像。⑻玉液回壶。通过高冲法再将沸水注入壶中。⑼游山玩水。顺着茶船将茶壶运转一圈,然后将壶底的水滴完全滴干净,但是要注意不要让水滴滴到杯中。⑽关公巡城。循环进行斟茶,确保杯中的茶浓度保持一致,而且应该低斟避免茶香散失。⑾韩信点兵。把茶壶中剩余的茶水斟到每个茶杯中,一定要平均分注。⑿敬奉香茗。也就是斟茶的顺序,可以按照老幼顺序,也可以按照主宾顺序。⒀品茗审韵。品茶的过程中应该先闻香、后品茗。而且注意手势,中指应该将杯底抵住,食指和大拇指将杯沿扶住,分三口品饮。⒁高冲低筛。主要是冲泡第二泡茶,和第⑨、⑩、⑾步重复。⒂若琛复浴。和第⑦一样。⒃重斟妙香。和第⑨、⑩、⑾步重复。⒄再识醇韵。和第⒀步重复。⒅三斟流霞。主要是冲泡第三泡茶。整个冲泡茶的流程和潮州筝演奏中采用的双指揉按弦技巧和多种多样的催奏手法都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潮州古筝演奏中的“催板”也非常有特色,其中最为常用的是“三点一”手法,“二点半”、“七点一”等也是较为常用的右手弹奏手法,其次“轮指”、“煞音”、“勒弦”等手法也被常常应用于潮州古筝演奏中。总之,不管是潮州功夫茶炮制技巧,还是潮州筝的演奏技巧都充分体现了潮州地区比较独特的技巧文化。

综上所述,潮州筝和潮州功夫茶都源远流长,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形式,都具有柔美细腻的风格,也体现出了潮州地区较为独特的技巧文化。

参考文献

[1]林吟.浅析筝曲《寒鸦戏水》[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4).

[2]徐守诚,丁伯苓.谈潮州筝[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6 (2):35-39.

[3]邱锶.从筝曲《寒鸦戏水》中感悟[J].文教资料,2009(23):87-88.

作者简介:卜晋雯(1984-),女,宁夏银川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古筝的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