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续修志书质量的思考

2016-03-30 02:08赵继华
天津史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体例修志志书

赵继华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这对于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规划纲要》在“基本原则”中明确指出,地方志编纂工作要“坚持质量第一。坚持存真求实,确保地方志质量。正确处理质量与进度的关系,将精品意识贯穿于地方志编纂出版工作全过程,严把质量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出版关,编辑出版经得起历史检验,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地方志成果。”我们在修志工作中,应当牢记“坚持质量第一”这一基本原则,并将这一原则贯彻始终。

续志应当是什么样的书?概括地讲,续志应是在新世纪编纂的一代新志,它以体例结构的创新为特点,以反映时代精神、体现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地情资料为基本内容,以记述改革开放为重点,具有较强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的著述。基于以上对续志的认识,笔者以为,续修志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以提高续修志书的整体质量:

一、要认真落实指导思想,全面提高续修志书的政治质量

我们在新方志编修中,一般都将“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记述原则。”作为指导思想写进《凡例》中加以明确。但是,真正将这一指导思想落实到修志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融入到志书的体例结构和字里行间,则需要认真的思考、深入的加以研究,才能做到,才能做好。

我以为,在志书编修实践中落实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分析、认识和反映地情上。

第一,要落实指导思想,就要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地情。认真研究地情,是续修志书的必要准备,必须在充分掌握地情的条件下再着手续志编写工作。对一地地情的分析研究,既包括自然状况,又包括社会状况;既有对历史的认识,又有对现状的分析;既要了解物质文明发展成果,又要了解精神文明进步状况。对于这些都要认真加以分析研究,做到深入了解、全面掌握。续修志书,一般特别要重点记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地在各个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开放各项方针政策方面;在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地都有自己好的做法和不同特点,续修志书要重点记述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成果以及可资明鉴的经验、教训。中国的改革开放虽说只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但各个方面、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却是巨大的,续修志书应当充分记述这些发展和变化。例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改革开放后建立的中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30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地情特点。他的地域范围明确,又不是一级行政区划;他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服务等门类齐全,又是以经济发展成就更为突出的特定区域,编修开发区志一定要根据这些区情特点,规划篇章结构,确定记述重点,从而将开发区的特色和亮点充分反映出来。诸如开发区已经形成的电子、汽车、装备、食品、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天等八大支柱行业,其发展之快、规模之大,令人瞩目;再例如开发区历年主要经济指标占天津市的比重、占滨海新区的比重的增长变化,足以证明是为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政策和先进管理理念带来的显著成果;还有就是开发区各项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仅用了二三十年时间,在原有的盐碱荒滩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城,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充分研究地情、掌握地情特点的情况下续修志书,就能克服编纂志书在落实指导思想上的无所适从,最终作到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有选择地收入资料、有目的地记述资料,从而提高续志的编纂质量。

第二,要落实指导思想,就要实事求是地记述地情。

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志书的规模,制定好志书的篇目。续修志书重点记述改革开放以来的事物,志书的部头不宜过大,部头过大,容易出现记述事物庞杂、事无巨细,反而不能集中笔墨记述重点和特色事物。控制好志书的字数规模十分重要,一定要从地方的实际出发规划志书规模,不要勉强填充一些没有存史价值,没有普遍意义的资料。要做到这一点,制定好篇目十分重要。制定篇目,不能照抄、照搬外地的模式,也不能凭主观想象、闭门造车,要使篇目既能突出地方特点,又能反映时代特色;既有严谨的科学性特征,又能体现完整的结构性特征。

其次,要以存真求实的态度,实事求是的记载地情。“实事求是”是唯物史观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地方志是资料性著述,应确保入志资料“翔实准确”,这是实事求是记载地情的基础。对入志资料每一条史实和每一个数据一定要经过严格的考证和认真的甄别,这是编修一部“信史”必须应当做到的。

再次,实事求是地记载地情,还要做到全面反映地情、客观记述地情。所谓全面反映地情,就是要避免对一些事物记述在篇幅上畸轻畸重,要根据各类事物本身的地位和重要程度来决定在志书中的分量,而不能是凭主观臆想,或仅凭手中占有资料的多寡。续修志书自然应当重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记述,也不能忽略对人民生活状况的记述。记载一地的社会状况,应当同时重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哪一个方面也不能偏废。

最后,体现实事求是的记述原则,不能只记述优势和成绩,不记述劣势和失误。新编志书一般记述一地的发展优势和取得的成就都比较充分,但是涉及到一地的劣势或工作中的失误,就显得比较薄弱。正视劣势是为了扬长避短,或变劣势为优势。有的志稿在“综述”中不单阐述当地的发展成就,还明确指出了影响各方面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不利条件,起到很好的“资政”作用。

第三,要落实指导思想,就要用科学的方法反映地情。总结历史经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为现实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为后人留下信史,是当代方志“经世致用”的应有之意。在我们修志工作的实践中,一般均注重将志书的科学性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认真加以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许多可贵的经验。续修志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要体现科学性。在形式上,要不拘一格,允许体例的创新、体裁的创新、编章结构的创新、记述方式的创新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创新,只要所使用的形式最能充分反映地情、突出地方特点的,就应该允许尝试。例如在续志中采用的“专记”,就是一种新的记法。有些内容不宜用“志体”或用“志体”不能充分反映事物,用“专记”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收入资料方面,除照顾到事物的全面性和完整过程之外,更应加强对典型事物的记述,通过用科学的方法对典型事物进行剖析,总结历史经验,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当然,这种“剖析”不是分析论述,而是对入志资料的科学甄选,用资料说话。因为,只有典型事物才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代表着事物的发展方向,这自然理应成为志书记述的重点。正如前面所述,这里所说的典型事物,包括正、反两个方面,不能只记正面的,忽视反面的。因为,往往有些反面教材对人的警示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二、坚持志书体例的科学性标准,突出每部志书的个性,是提高志书质量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志书的体例,概括地讲就是为反映地情,依照一定的法则和编者的主观意识而建构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称。其内涵主要包括:志书的种类、框架结构、使用的体裁和运用的章法等。就某部志书而言,对它在掌握体例方面的评介分析,应当主要从两个方面看:其一,为体现志书表现形式的共性因素方面。如框架结构的完整性,篇目设置的合理性,层次安排的逻辑性和运用体裁的多样性等等。这些是一般志书应具备的共性特征,续志当然也不例外;这是志书与其他社科类著述在表现形式方面的主要区别。其二,是体现志书在把握体例方面的个性特征,也就是某部志书的自身特点。如为体现特点、反映特色而在体例上的创新,对续志自身特点的反映,以及某部志书在编章结构、记述方式、反映重点等方面与其他一般志书的区别等等。对续志体例的把握,从一般原则上讲,应是基本体式的合理性与整体结构的科学性的完美结合,努力构成志书最佳外在表现形式。

续志体例的科学性标准,应比上一轮修志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体现志书个性化方面,应当更加突出。在工作中,应当遵循一些约定俗成的原则,并将这些原则作为衡量体例是否达到既具备个性化特征、又具有科学性的重要尺度。我以为,这些原则归纳起来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全面反映地情,又突出特点的原则。志书是资料性著述,资料性是志书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既然志书强调资料性,就必然应达到对事物记述全面性的要求,才谈得上资料性。尽管续志的断限跨度较短,在这个较短的时间跨度内也应是涉猎百科、包罗各业的。在任何一个时期,在任何一个地区,都会有一个、二个或若干个事物,成为一个时期事物发展的主流或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从而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或这一地区的地方特色。这是需要浓墨重彩加以反映的,可以不拘形式,不惜笔墨。例如,天津的经济发展,在近代历史上、在建国后计划经济时期,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2006年天津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天津被誉为“中国经济未来第三增长极”后,各个时期,都有非常鲜明的自身特点,志书要充分记述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

第二,遵守志书基本体例,又有突破创新的原则。志书的基本体例,从来是在修志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不应该要求它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纵观方志体例的发展历史,从先秦的“四方之志”、两汉至隋的“地理之记”、唐北宋的“图经”,直到南宋以后的“志”,自先秦至现代,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方志的体例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每个阶段的方志体例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在我们编纂第一代新方志中,又创立了“述体”和较为完整、规范的“述体结构”,从而增强了志书的著述性,提高了它的资政功能。续修志书的体例,更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在体例的创新上实现更大的突破。续修志书的编章结构要有一个全新的面貌。我们在修志实践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例如:怎样处理好续志的著述性、学术性与资料性的关系问题,重要事物突出立编或升格的问题,表体与志文的配合与图照的设置问题,述体在篇章的设置问题等,都是很值得深入思考并在实践中认真探索的。诸如这些问题,都会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在创新中不断的发展。

第三,确定某种形式,更有利于提高实用性的原则。修志的目的在于用志,“经世致用”是对志书体例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呼唤创新的目的所在。我们强调志体创新,绝不是对某种时髦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事物也千变万化,志书固有的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记述、反映时代特征的需要;人们对志书功能、作用的要求和期望,也随着各种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越来越高,这就为志界提出了一个必须提高志书生命力和生存价值的严峻问题。在续志的编修中,任何对志体的创新、任何一种新形式的出现,都应当是紧密围绕提高志书的实用性进行的,否则也就丧失了创新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例如我们设想的续志应当有更高的著述性,是为了提高可读性和说服力,以使志书扩大读者群、提高资政和教育功能;又如我们提倡的续志应当增加学术含量,是为了让志书有更高的学术品位和文化品位,以使志书为更广阔的领域和更多的学科服务,最终为这些领域和学科提供更多的、更实用的资料;再如我们尝试在续志中使用诸如专记、考订、采录、志补等更多的体裁形式,无疑也是为了拓展志书的功能、丰富志书的资料含量,让志书起到其他出版物无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一部续志在体例上符合这些原则要求,那么无论它的形式与传统模式有多大的不同,我们也可以断定它所采用的结构形式是科学的,它为创新所做出的努力是成功的。

三、提高志书著述性水平,努力修出“一部学术专著”

志书“是一种有特殊体例的著述”(李铁映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既是著述,就有一个著述性的问题。所谓著述性,就是反映志书的文字表述水平的高低和记述深度的问题。志书的各项功能都是通过著述实现的,离开了著述性,其学术性也好,实用性也罢,都无从谈起。而其著述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其社会效益的发挥。对于续志的著述性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指出:“每一部志书都是一部学术著作,都是一部精品,这是对新世纪修志工作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对续志应达到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著述水平和学术价值,才能使志书在众若繁星的社科类著述中熠熠生辉。

怎样才能实现志书由资料性著述向修出“一部学术专著”的升华呢?我以为,有以下几条实现的途径:

一是增加志书述体的含量,提高述体的撰写质量。第一届新编志书创立了述体这种记述方式,并建立了完整的述体结构,对提高志书的著述性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应当看到,述体在志书中还有进一步加深记述、完善记法的必要。从已经出版的新编志书看,无论是志前的概述,还是各篇的简述,或是各章的无题序,普遍存在着记述肤浅、平铺直叙等问题;真正寓意深邃、讲究文采的却如凤毛麟角,不可多得。开始于新世纪的续志工程,要对述体结构无论在含量上,还是在撰写质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记述深度和文采上,都应达到更高的标准。

二是增设综述性篇目,将著述性内容与纯资料性内容实现分离记述。资料性是志书的本质属性之一,续志当然也具备这一属性。问题是怎样做才能处理好既保持了志书的资料性,又提高了它的著述性。在第一届新编志书中,综述性篇目并不多见,而极少数设立了,却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区县志书设立了“经济综述篇”,出版后引起了领导部门和经济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得到肯定。既然经济工作可以设立综述篇,那么,其他如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为什么不能也设立综述篇呢?可以尝试在续志中用综述篇来实现提高著述性的问题,而将纯属资料性的内容集中起来,重点用图、表等形式反映。

三是增加志书的学术含量,提高志书的学术价值。笔者曾在台湾中兴大学主办的“海峡两岸地方史志、地方博物馆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其中就志书学术性问题讲到:“地方志必须具有学术价值,而其学术含量的高低正是体现其学术价值大小的尺度。”(《海峡两岸地方史志、地方博物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37页)进而又将提高志书的学术含量、增强志书的学术性归纳为应从三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要强化载入资料为学术研究服务的意识,为科研领域提供真实、准确、可靠的资料;其次,要吸收各学科新的科研成果,增强志书的学术品味;再次,修志人员要善于发掘、考证新资料,研究推出新成果。总之,从第一届新编志书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看,将志书修成一部“学术专著”大有可为。

四是规范志文的表述,运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文体方式。应当说在第一届新志书编修中对行文规范问题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无论是修志初期制定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还是后期出台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都对志书文体、行文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各地亦将这些原则规定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书写规范,这对第一届新编志书提高书写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续修志书在这方面更“要形成自己的科学规范和概念体系。”(李铁映《在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续志除应仍然保持文体行文中已经形成的、适用于志书自身需要的诸如强调内容准确、文风朴实、叙述简洁、文笔通顺、行文规范等基本要求之外,还应拓宽思路,探索运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文体方式。例如,为纠正前志对某些事物或史实记述的舛误,而采用的考证、考辩、考源等文体;又例如,就某些具有存史或教育意义的重大事物、事件而撰写的专题报告、纪要等文体;再例如,针对某些领域中的事关全局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研究,所形成的调查报告、学术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等。这些文体的运用,无疑会使续志的学术品位大为提高,最终实现将志书修成“一部学术专著”的目标。

(作者:天津开发区地方志办公室特邀编审)

猜你喜欢
体例修志志书
情系志书藏古今
志书图片的放置原则
节日影像志创作实践初探
《诗经学史》书评
论汉代历史叙事模式的确立
略议年鉴资料在第二轮贵州省《科学技术志》中的重要作用
河东区地方志第二轮编修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河北区第二轮修志工作中期推动会召开
浅谈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实践与认识
第二轮志书编纂应避免年鉴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