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英语改革下英语实验班应用能力的探索和实践

2016-03-31 19:12于乐乐
考试周刊 2016年17期

于乐乐

摘 要: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战略的需求,一方面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英语实验班为研究对象,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方针指导下,开展了课堂和课外英语探索实践的活动,目标是培养大学生自主英语学习能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英语改革 应用能力培养 多样化教学模式

1.背景介绍

实验班,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体系及不同类别学生的需求和语言能力设置相应的课程,在大一底进行四级考试,保证四级通过率的前提下,逐步实现课程内容从通用英语向EAP(学术英语)和ESP(专门用途英语)转变的英语学习。开展托福、雅思、高级英语、商务英语听说、跨文化交际与交流商务英语案例分析等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的后续课程,为学生将来的深造学习和国际交流能力做好铺垫。新的课程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于一体,以语言知识与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系统(张尧学,200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探索能力和思辨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1.1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由授业者转变为决策者、指导者、组织者、解惑者、鼓励者、合作者、评估者。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以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常态(徐锦芬,2004)。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自主学习路径和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

1.2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丰富的语言训练和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陈远祥,2001),即在第一学期重点进行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全面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注重听说交流能力的培养。第二学期全面备考四级,为大二开设后续课程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人文性方面,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为提高跨文化交际和综合文化素养,开发学习潜能和个性化发展方面而努力,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和社会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期许。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输入和输出教学相结合,创建丰富多样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课堂外仍能学习,巩固学习内容(李忆民,1993)。有机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使第一课堂的内容在课外得到延伸。

2.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

英语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实践。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重视英语学习,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接触大量的语言输入,制订符合学习规律的计划,不仅仅依赖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和建立个性化学习方式。通过和同学的小组合作和交流,在互联网的辅助下,完成探究式和协作式教学。同时,开设一些语言技能和文化拓展类课程,夯实英语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开阔国际视野。

2.1课堂教学活动

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learn to communicate)和学习能力(learn to learn)为主(Brown,1994)。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动性,创造有利于学生获得语言能力的环境。

单词讲解,要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单词,比如近义词、反义词、形近词、同根词、前缀后缀、派生词。记单词不要记“单”词,也不要“单”记词。在语境中、语篇中体会、感知单词,自行组词造句,边读边想,边记边想,从少量背单词的习惯改为大量读单词,看单词,体会单词,感知单词。操作法是每个词只看30秒,重点关注发音、词性、释义、例句,如果这个单词是前些天看过几遍的词,10秒看完即可,记住是看而不是背。

在读写译课上,教师给学生布置背诵、复述、问题等任务,让学生参与到语言学习中,在操练中掌握词汇与语法,提高技能。传统的阅读教学法是从词汇、语法开始的,英语课似乎就是翻译课。因此,在改革课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是培养“思维”技能,然后才是“语言”技能。侧重培养重述(retelling)能力、概括(summarizing)能力、分析(analyzing)和评价(evaluating)能力,纠正学生惯用的阅读习惯,不能逐词逐字地翻译(Ellis,1994)。具体方法是尝试播放录音,鼓励学生跟着阅读,引入朗读的原因就是让音频“淡化”中文翻译的意识,直接用英语理解文章。

在视听说课上,以小组形式进行会话,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加其练习的时间。采用多样的如每日报告(duty report)、角色表演(role play)、小组研讨(group discussion)和辩论(group debate)、口头展示技能(presentation)作业(assignment)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施展学生才华的课堂活动。

联谊会,邀请留学生走入课堂,设置一些主题文化交流活动。学生在互相访问的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听说能力,增强了用英语表达的信心,更全面了解了国外的文化和生活,这种极强的现场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语言、文化冲击和体验,有益于学生的成长和国际视野的开阔。

2.2课外活动

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相约晨光”活动,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每周五天按照晨读时间、地点完成相应的晨读内容,培养学生合理分配作息时间的好习惯。以一种阳光积极的心态充分自信地参加到晨读活动中;从责任、青春切题,用朗朗书声为自己的四年青春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气息。

英语课堂延展到课外,补充优秀的英文短篇小说,定期设定阅读章节,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小说包含密集的生词量和长难句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开阔视野。小组讨论老师设置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含义。挑选精彩段落,鼓励学生背诵,形成流畅的语感。短期来看花的时间长,但是经过高强度的练习,长期来看,学习效率非常高。学生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教师在网上上传课程学习课件,扫清词汇、语法障碍,课堂上采用讨论教学法;课后学生就讨论话题写文章。教师把范文传到网上,供学生相互交流,同时,汇总学生作文中典型错误并加以点评。注重语篇分析,引导学生欣赏文章,加强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理解东西方思维习惯和文化差异。为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习惯,向学生推荐英语报纸杂志与经典小说,并要求写书评、读后感,每人每学期做2-4次口头汇报。定期给学生做有关学习策略的讲座,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

3.结语

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启发、讨论的知识传播代替传统单一的单项语言知识传授(Johnson,1995)。英语学科特点体现在人文精神上的培养,除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之外,还要融国外文化于教学中。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馈,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而优化教学模式。通过在试点单位尝试课堂和课外的教学策略,再全面地实施和推广到全校英语班级。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3rd ed.)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4.

[2]程晓棠.任务型语言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3]陈远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否适合外语教学.外语界,2001(3).

[4]李忆民.课堂教学的内向和外向——试论中级汉语精读课课堂教学交际化.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3).

[5]徐锦芬.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英语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5,4.

[6]张尧学.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3,(7):4.